影評/「如果沒有你,我是否能做自己?」 從《小曉》看見相互依賴而又矛盾的母女關係

於今日(12/8)上映的電影《小曉》。
今年金馬60的亮點之一,莫過於12歲的林品彤,一舉拿下金馬最佳女主角獎,成為史上最年輕影后。這份榮耀的幕後推手,就是於今日(12/8)上映的電影《小曉》。林品彤在片中飾演患有過動症的小孩,她不僅要去揣摩過動兒的行為舉止與心境,戲中更與媽媽(陳意涵飾演)有著又愛又恨的情感拉扯。(溫馨提醒:全文皆有雷唷!建議觀眾朋友們先去影院觀賞《小曉》再來閱讀此文。)

 

小曉患有過動症(ADHD),在學校,她被視為異類;在家裡,她不被媽媽所理解,而爸爸遠在歐洲,就像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唯一能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班導師,卻與媽媽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這世界對她來說,既陌生又令人感到無助,她渴望被愛、被關懷,但多數時候,身邊的人並不理解她。(延伸閱讀:【金馬60】以《小曉》奪金馬影后寶座!12歲林品彤獨挑大樑 詮釋角色生命故事)

患有過動症(ADHD)的小曉

患有過動症(ADHD)的小曉。(CATCHPLAY提供)

薇芳,是小曉的媽媽,同時也是導師保羅的情人。如同《小曉》的電影標語「如果沒有妳,我是不是能做自己?」,這是深埋在薇芳心中無解的疑惑。身為小曉的媽媽,她當然愛著小曉,但「女人」的這個身分將她綑綁住,她既想要做好一個媽媽的角色,也想成為一個自由的女人。(延伸閱讀:【金馬60】陳意涵《乘風》磨出輸的勇氣 《小曉》帶著贏的底氣瞄準最佳女配角)

丈夫的冷漠、小曉的疏離、社會眼光下對這對母女的不諒解,更顯得她孤立無援。

片中好幾幕能看出,薇芳與小曉之間又愛又恨的情感拉扯,兩人在自身上感受到的孤獨,比誰都強烈;然而兩人間的隔閡,卻也讓彼此無法理解對方的無助。

陳意涵詮釋內心掙扎的媽媽薇芳。

陳意涵詮釋內心掙扎的媽媽薇芳。(CATCHPLAY提供)

除了小曉和薇芳,導師保羅也是一個十分複雜的角色。他照顧著薇芳與小曉,試著去包容小曉,並化解母女間的疙瘩的同時,他也是一個不被理解的存在。薇芳對保羅的情緒相當複雜,一方面她接受著保羅的陪伴與關懷,可另一方面她也深受內心道德的譴責。

而於小曉來說,保羅是少數接納她並試圖理解她的人,但她卻佔據了爸爸的位置,面對這樣的情感拉扯,讓小曉與薇芳陷入了更深的矛盾。

班導保羅在《小曉》也是複雜且不被理解的角色。

班導保羅在《小曉》也是複雜且不被理解的角色。(CATCHPLAY提供)

但,難道《小曉》就是一部沒有愛的電影嗎?對編輯來說,《小曉》體現了在困境中,「愛」的難度,同時也教會了我們「同理」的重要性。

「你永遠不知道別人背後發生什麼事,也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一些什麼。」在一次與林品彤的訪談之中,她點出了《小曉》的中心主旨之一「同理」。

是的,《小曉》雖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卻也講述了關於愛與同理這件事。在劇中的每個各個角色,都為了完整自己而各自忙碌,卻忘記了在完整自己的同時,也要去愛、去關心身邊重要的人,但已盡力了的他們,只能在生活中少數得以喘息之際,向親密的人展示自己的悲傷與懦弱。

電影尾聲,小曉與薇芳的角色彷彿對調,小曉坐在椅子上,彈著薇芳最愛的鋼琴;而薇芳的則在小曉房裡,不停拍打著氣球。最後,薇芳躺到了床上,而小曉從後面環抱著她,就像是一位媽媽,安慰著受傷的女兒一樣。這無聲卻溫柔的場景,彷彿也在告訴觀眾們,或許生活未必會越來越好,或許還是會感到悲傷,但所愛之人會一直陪伴著自己。

《小曉》雖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卻也講述了關於愛與同理這件事。

《小曉》雖是一部悲傷的電影,卻也講述了關於愛與同理這件事。(CATCHPLAY提供)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