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感到迷惘,是好還是不好?你也常覺得自己總是很迷惘嗎?特別是踏入社會後,在職涯上猶豫不決、對生活方式抱持懷疑態度,甚至在日常選擇上都顯得過度思考。在旁人眼中,可能會被認為是優柔寡斷、缺乏行動力,好像常常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其實仔細探究,有這樣特質的人,大多是因為不願意將就。

有意義的目標,才值得投入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踏入職場後,這樣的特質其實更容易察覺。許多人會在第一份工作後,迅速適應職場文化,甚至願意在不太滿意的崗位上待上數年,只為了穩定的收入與職業生涯。

但迷惘型的人不太能接受這種安排。他們可能在工作幾個月後就會開始質疑自己:「這真的是我要的嗎?」然後就會經常換工作,或選擇暫停工作去進修、旅行、重啟規劃。

這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目標,反而是因為目標必須具有足夠的意義與吸引力,才值得投入時間與生命。他們不願接受差不多就好的職場現實,也不想接受無感的日常。他們所追求的,可能不只是高薪或職位,而是更有價值感、創造力或自主空間的工作模式。

迷惘的人,其實更了解自己不要什麼

圖片來源/unsplash
圖片來源/unsplash

這樣的人在生活中也顯得難以安定。無論是選擇住哪裡、跟誰交往、用什麼方式過日子,他們總是比別人花更多時間考慮。他們不喜歡被制式的模板綁住,也不接受「因為大家都這樣」的生活邏輯。

當然,不願將就與過度理想化之間的界線很細。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很容易被現實消磨成一種遲疑與逃避。也確實,有些人會在不將就的旗幟下,不斷延遲行動,進而陷入真正的迷惘。但不能忽視的是,很多看似迷惘的人,其實比一般人更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迷惘,其實很好,也很正常。每個年紀都會有這樣的時候,也正因為有在思考與規劃未來,所以才會迷惘。即使我們的社會並不善待這樣的狀態,但這不就是我們在尋找、在選擇生活的一個過程嗎?

容易迷惘,是因為在意生活品質、重視價值一致。不輕易下決定,不是因為懶惰,而是因為不想把時間、情感、能力,浪費在錯的地方。走得慢,也許只是因為還在確認,這條路是不是值得走一輩子。

◆延伸閱讀:「雲淡風輕」困境時這樣想:現在的煩惱,將會是以後笑著說起的回憶

主圖來源/《許我耀眼》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