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愛成為自在的習慣 跨國品牌空中女飛人吳蓓薇的「管家哲學」

吳蓓薇-事業-家人
「我的電影都是在飛機上看的。」寵愛之名創辦人吳蓓薇,道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忙碌生活。最多曾在超過15個國家設立據點,事業有成的女強人能不忙嗎?但她和孩子從未疏離,從她總是自在進出兒子房間,就能看得出來。

 

「每個月與父母吃飯」、「每天早晚都要讓孩子看到」。在忙碌的工作中,你做得到嗎?但吳蓓薇這幾十年來,卻將這些落實在她的生活中。

很難想像,商場上呼風喚雨的女強人,回到家後,走進兒子房間,只輕聲說一句,「你什麼都不用說、不用做,讓我躺著充電就好。」

有時躺躺就離開、有時聊個二句,從小就習慣這麼做,所以即便現在兒子已經26歲,對於她進房間,也從未防備,因為這早已是自然的日常。

吳蓓薇-事業-家人

吳蓓薇和兒子感情好,即便工作再忙,還是要定期一起用餐。(寵愛之名提供)

「我很喜歡看書,特別是心理學的書,在職場和生活都很實用。書裡面對『親密關係』的定義就是,什麼事都不用做,二個人膩在一起都很自在。」跟吳蓓薇相處不難發現,她喜歡定義事物,她說,這是因為把事物定義了,方向就會明確,該做的事情也就會很清晰。

因此,面對事業與家庭的抉擇,她總懂得怎麼選或找到兼顧之道。

前一天加班再怎麼晚,隔天早上吳蓓薇都會起床,讓孩子在出門前看到她。「特別是兒子在國、高中階段,我一定要讓他早晚都能看到我,才會有陪伴感與親密感,不管是各做各的事,或是某一方有心煩的事,都能很放鬆的相處。」

她真的就這麼一直維持著到兒子出國念書,不過,當母子台灣、德國分隔兩地時,仍每週視訊,忙就短一些,不忙就長一些,也因此當兒子回台工作後,照樣每週見面、吃晚餐,自然而然的,兩人都會把時間空下來。而她自己的原生家庭,則是一個月也會聚餐一次。

吳蓓薇強調,家庭關係的經營,家人之間要幫助對方養成習慣,若對方的情況有困難,也許就把見面的間隔時間拉長,但一定要有這樣的習慣。

原生家庭的愛 她更注重自己的家

「我的原生家庭,母親是國中老師,父親是航空公司工程師,也因為家庭凝聚力很強,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可以回家傾訴,面對我的挫折,母親也總是跟我說沒關係,或是能怎麼做,用鼓勵方式支持我,讓我跟媽媽的關係,因此更加緊密。」

而吳蓓薇當在書上看到「關係」二個字定義,是「有頻率的接觸」時,更印證了她過去的人生經驗,所以對她來說,家人永遠是第一,如果家人需要幫助,即使是工作也沒辦法撼動。

吳蓓薇-事業-家人

吳蓓薇(中)相當重視家人,每個月都會和父母親與弟弟聚餐。(寵愛之名提供)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家庭成員也是吳蓓薇剛創業時的強大後盾,不管是要去上課精進知識、或是公司有事要忙,母親總是先挺身而出,幫她帶孩子。

因此,吳蓓薇分享,當請求「家庭隊」協助時,也別忘了平常就要給予家人很多的愛。「這是互動很重要的基礎,而不是有需求時的單方面要求協助,過程中,若發生衝突或磨擦時,也會因為原本彼此了解的基礎,能比較快的彼此原諒。」

而從兒子身上,她也學習到處事哲學。吳蓓薇的兒子是摩羯座,對她來說總是酷又寡言,但遇上母子意見相左,兒子讀幼稚園時,就懂得打破僵局,讓她感受到「比起先軟化的一方,情緒上的贏家,反而可能會是一個輸家。」也讓她與兒子間的溝通,雖然簡單,深度卻很深。

與過去的衝動和解

「我們現在還是很好的家人和伙伴。」與前夫的關係,是吳蓓薇曾經的人生課題,但她也從不避談。

「過去兩人難免會因為公事磨擦,儘管衝突的節奏也許很快,但彼此心裡都很清楚,還是家人、還是有家庭的緊密度,也是真心的關心,只是價值觀不符合才會爭吵。」

她坦言自己過去年輕時,個性比較衝動的,沒辦法忍耐,才會做出分手決定;現在已經成熟的她,回頭看,也會用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是否會做出一樣的決定,不得而知。但兩人仍有著深厚的情感基礎,因為過去她就會陪著前夫,一起做她不會做的事,而前夫也在家庭部分很支持她。

吳蓓薇-事業-家人

吳蓓薇認為,若有心兼顧事業和家庭,絕對做得到。(高偲僑攝)

總是用書中理性的定義,柔軟面對人際互動。吳蓓薇的個性柔中帶剛,而直到現在,她每天還是在早上或晚上泡澡時,留15-30分鐘的閱讀時間給自己,最近,她更是在早上看金剛經釋義,端正的坐著看個十幾分鐘,再出門上班。

這也讓她對於自己未來的期許更清楚,在不同年齡做不同的事情,比如30、40歲時,多花一點時間在工作,而50、60歲就開始要留時間給自己。

「論語中說五十知天命的定義,就是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與人相處漸漸知道不強求,順應天命;所以當六十耳順時, 我想我聽別人說的話,都會很好聽,這並不是全然的接受,而是我理解每一個人的狀況。」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