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Mission Call!新世代藏家群的閃亮之星謝亞修 因藝術而激發出熱血使命

謝亞修-藏家-藝術
對於收藏家,你有什麼樣的想像?是眼光精準,還是富可敵國?台灣的新世代藏家中,有一位特別值得認識,他是謝亞修,深具影響力,而且對藝術懷抱著一種強烈使命感。

 

謝亞修畢業自台大工商管理學系,但一畢業當完兵,他卻馬上跑去米蘭念服裝設計。這在旁人看來是一個華麗的轉身,不禁好奇箇中緣由。

其實他從小就喜歡打扮,樂在其中,他說自己是一個Attention Seeker(希望尋求關注的人),對「美的狀態」有著強烈的看法與表現欲望。那個小小的謝亞修總是想著在便服日應該如何穿搭。他當時應該還不懂,除了展現自己的品味,埋藏在他心中的「美」是一個動詞,將來會擴散出去。

在他如願念了服裝設計,而且也進入這個產業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所思考的問題,解答都糾纏在藝術史的脈絡中。於是他又去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進修,去浸淫在那些大師的傳奇作品裡。白天上課看投影片,下午就殺到博物館看真跡,他用「震撼」來形容這樣的學習感受,而這是在台灣得不到的經驗。

或許,就是每天每天的刺激,他說他有一天早上起來時,突然聽見了一個Mission Call(使命召喚)──要他回到台灣做些事,使命感就是這麼來的。

讓台灣人看見世界大師的作品

台灣藏家擁有很多國際大師級的作品,但因為台灣少見私人美術館,所以一般人無緣親眼目睹。有鑑於此,他在2021年底辦了展覽《V|Chapter I》,集結一群30到40歲的台灣藏家,提供珍藏作品,希望拋磚引玉,給公眾欣賞的機會。

謝亞修(左)2021年底辦了展覽《V|Chapter I》,身旁是共同主辦人LIGHTWELL空間主理人李品濤。(謝亞修提供)

謝亞修(左)2021年底辦了展覽《V|Chapter I》,身旁是共同主辦人LIGHTWELL空間主理人李品濤。(謝亞修提供)

這過程並不輕鬆,光是向藏家提出要求就費盡苦心,大家一開始的意願都不高,因為一件收藏作品代表著藏家的眼光與品味,展演出來就會受到評論,這當然需要勇氣。謝亞修說:「那像是把自己剛出生的、赤裸的小孩,抱給大家看。」

但卻也因為如此,這件事會讓人上癮。「藏家有機會從其他藏家、策展人、藝術家,以及一般觀眾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可能透露出的各種語言,那可能和他有共鳴,或是他未曾想過的詮釋。」

他進一步說明,不管觀眾覺得展覽作品如何,可以把一個藝術家的名字植入他們腦中,甚至是把對作品的懷疑帶走,這便達成了他的目的。「即便你覺得醜,Fine,或許有一天你在看其他作品時,會突然想起什麼,或突然理解了什麼。藝術大多時候是無法一時之間參透的。」

作品需要時間去驗證它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藝術家也需要時間茁壯。謝亞修回到台灣後,確實特別努力關注台灣的藝術家,希望有機會可以將他們推向國際,進而提升台灣在世界中的文化價值。

藝術收藏 投資的不只是金錢

談到時間、談到藝術家,由此,進一步談到藝術投資。藝術收藏當然與藝術投資密不可分,而對謝亞修來說,他的收藏更重要的是「文化投資」、「藝術價值」的投資。

他說:「也許商業價值或是帳面價值會隨著時間有所提升,但是藏家與作品之間的共鳴還有故事,甚至是這些作品賦予我們參與歷史的權利,這些無形的資產是無法被量化的。」

謝亞修的家,特地為了展示收藏而巧心設計,他左手牆面上的就是范揚宗的作品《日正當中2》,身後則是Egan Frantz的《Land》。(沈英攝)

謝亞修的家,特地為了展示收藏而巧心設計,他左手牆面上的就是范揚宗的作品《日正當中2》,身後則是Egan Frantz的《Land》。(沈英攝)

而從他收藏的作品來看,各種派別的藝術家都有,像是董小蕙的《老院子‧黑白系列‧門庭》及六角彩子的《無題》,風格差異頗大,讓他願意購買的理由,有沒有什麼共通點?

謝亞修說答案就在「藝術史」裡。當一件作品能讓他想起某位鍾愛的大師;或是可以對應到藝術史;或是與前輩作品產相互呼應,又符合自身時空背景,這些都是打動他的理由。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他說:「多數偉大的作品都不是原創的,通常都擷取自歷史並加以突破,所以當畫家有所突破,我看見了未來性,這樣的作品就會誘發我收藏的欲望。」

舉例來說,他十分欣賞台灣畫家范揚宗的「泳池系列」作品,這讓他想到在英國國寶David Hockney──一樣是泳池、陽光、藍天。但范揚宗加入了台灣元素,這就是他的突破。

呼應前文,謝亞修的收藏是一種文化投資,也是對畫家的支持,他說:「藝術家都是寂寞的,需要大家鼓勵,去期待他們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但好的作品這麼多,不可能每樣都買,如何取捨呢?謝亞修說:「喜歡的東西,不一定要擁有,要適得其所。但我看到好的藝術家,都會努力去向外推薦他們,因為不適合我收藏,但一定有其他適合的人。」

不需要裝懂 交流藝術知識庫

對於收藏的思考方向,謝亞修原本就具備的豐富藝術知識,但他還有一群朋友可以幫助他成長,包括藏家、策展人、顧問,或任職於藝廊、博物館、拍賣公司等藝術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他們各自擴充自己的資料庫,並且樂於分享。

謝亞修說:「想要收藏,一定要有一群人交流資訊。你不需要裝懂,因為藝術是無底洞,一個人沒辦法全盤理解,需要透過其他人的視野去看。」

新世代藏家的收藏意向,更加上了自身在知識面的投資,他們對此有強烈的渴望,不斷透過網路、社群,吸收並分享藝術新知。他們走出與老一輩藏家不同的收藏路徑,即時掌握最新議題與潮流如何反應於藝術作品中。謝亞修說這樣一來,使得藏家的面貌多元豐富而難以歸類。

謝亞修身後是展覽《V|Chapter I》的三幅作品(由左至右:菅木志雄的《無界》,草間彌生的《A Grape》,難波田龍起的《集合》),由台灣藏家提供。(謝亞修提供)

謝亞修身後是展覽《V|Chapter I》的3幅作品(由左至右:菅木志雄的《無界》,草間彌生的《A Grape》,難波田龍起的《集合》),由台灣藏家提供。(謝亞修提供)

而從投資面來看,對於初踏入藝術收藏領域的新朋友,謝亞修誠實以告:「藝術品其實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他舉出四點原因,第一:作品流動性低。第二:藝術是主觀的。第三:市場是不透明的,而且可能被人情還有資訊綁架。第四:藝術作品、藝術家都需要時間去證明他的價值。

但如果你真的對此充滿興趣,他也給出以下建議:

首先,不要想以此賺錢,這呼應上述的四點理由。再來,請多看、多比較,多做二選一,去思考如果只能買一幅,要買何者?為什麼?最後一點,千萬不要在現場就決定,因為那個環境多半都是喜好相同的人,你要回家想想,找其他人聊一聊。如果經過思考,你還是想買才買。

追求美 感受藝術的深刻悸動

聊起藝術,謝亞修像是隨時跳入歷史的長流裡。他笑說:「我有一群好朋友,我們這群人看作品、聊藝術聊市場,是可以不吃不喝的。」

在收藏世界裡建立起的友誼,往往越來越深刻,因為那樣的交流需要敞開心防,能很自然的找到彼此的共同點,「分享對美感的體驗,就像是分享過去的生命經歷。」這是每個人都羨慕的心靈交流方式。

看展就是謝亞修的日常,他說一幅作品可以反映當代社會,閱讀它就像穿越到那個時空裡。(謝亞修提供)

看展就是謝亞修的日常,他說一幅作品可以反映當代社會,閱讀它就像穿越到那個時空裡。(謝亞修提供)

謝亞修說他聽見Mission Call,要讓其他人也有機會受到藝術的感動。聽著他暢談收藏作品的緣由、投入策展的心願,他的努力已經在台灣發揮了實質的影響力。

Mission Call看似是突發的天啟,但其實那何嘗不是他一開始說的──他從小追求的「美的狀態」。經過時間的淬鍊之後,他讓自己活在藝術的時空裡,隨時穿越,目光所及的人事物,都被他說成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