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收時節,臺南官田的菱角田邊,總會堆疊起一座座令人頭痛的黑色小山。這些菱角殼,過去不是被任由腐爛發臭,就是塞進清潔隊的轉軸,成為地方最頭疼的「垃圾」。當大多數人看見了麻煩,一位「化學人」卻在其中看見了一種等待被翻轉的能量。
他不是農夫,也不是社工,他是李政憲——出身化工背景,當過總經理幕僚,也在中國賣過珍奶,卻一頭栽進鄉間,用科學與熱情創立了「官田烏金」。他的煉金術,是將路邊廢棄的菱角殼經過「碳化」,變成具有淨化、除濕、除臭等功效的「菱殼炭」。這不僅解決了官田多年來的農廢問題,更孵化出一個迎上永續浪潮的在地品牌,成為了官田地方創生的代表。
不愛跟風的「斜槓」工程師:從化工到珍奶,尋找另一邊的風景

李政憲的職涯軌跡,始終帶著一種「不愛往東走」的偏執。大學主修化學,研究所攻讀環境工程,畢業後他沒有選擇當時人人趨之若鶩的台積電,反而進入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後稱中石化)擔任工程師。他坦言:「當大家都往東走的時候,我想要去看另外一邊的風景。」
在中石化時期,他從基層工程師一路晉升到總經理專案幕僚,這段經歷讓他第一次從宏觀角度,開始思考「永續經營」的議題:「化工廠如何與地方共生」,埋下他對於永續概念的種子。

三年後,他前往中國經營珍珠奶茶店,從加盟到自創品牌。「自己開一家店,要活得下去,勢必要懂得收入、支出、損益點。」這段歷練讓他學會了如何從工程思維跨越到商業運營,這些看似跳躍的經歷,其實都在為他日後投入地方創生,儲備了不可或缺的科學理性、商業邏輯與對在地文化的深層情感。
一個曾經想在世界舞臺推廣臺灣珍珠奶茶文化的斜槓工程師,如何將菱角殼變成黑金?從科學實驗室到鄉村田埂的旅程,背後藏著他始終不變的信念:「只要是化學人,沒有不可能」。
一場從「汽油桶」開始的創業:邊走邊修的碳化實驗
從中國回臺灣後,李政憲不斷思考,有什麼事情是別人沒有做過,又可以永續發展的?恰巧那時候他和就學時的指導老師聯繫上,老師提出了希望可以將廢棄菱角殼做再利用的需求,「我看完以後覺得滿有潛力的,第一,廢材利用這件事情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不是每個地方都一樣;第二,當我們把這些廢棄的菱角殼轉變成碳材料,其實碳材料在日常中的運用範圍很廣泛。」
面對堆積如山的菱角殼,李政憲的第一個挑戰不是融資或行銷,而是最純粹的科學實踐——如何將菱角殼有效且環保地碳化。
「我們一開始沒有高科技的設備,只有一個汽油桶。」他回憶,團隊從最簡陋的工具開始,鑽洞、測試、再鑽洞,反覆折騰了一年半,才打造出第一個成功的碳化桶。「我們花了一年半時間在上面,反覆實驗孔到底要多大,要打在什麼位置,它才不會氣流不順,不會半途熄滅。」

這一年半,是枯燥的、充滿失敗氣味的實驗。但這也是他核心哲學的最佳體現——用工程師的嚴謹精神解決最土的問題。他驕傲地指出,他們的整個碳化過程沒有外加能源,「它靠自己燃燒。」這種對效率和環保的堅持,成為「官田烏金」日後取得成功的關鍵。
山不轉路轉:當「產品賣不出去」時,他們選擇自己創造市場
當技術問題被解決後,新的挑戰隨之而來:菱殼炭賣不出去。碳化後的菱殼炭具有優異的吸濕、除臭、淨化水質等功能,但市場對這個「新品項」反應冷淡。面對困境,李政憲展現了企業家精神:「山不轉路轉,路不轉我們自己轉。」
他們沒有放棄,而是開始從「原材料供應商」轉型為「品牌產品開發者」。團隊將菱殼炭製作成各種貼近日常生活的產品,例如:菱炭吸濕除臭包,將工業材料變為家用商品或淨水濾料,讓附近農民取用,可以改善土壤體質,回到菱角田重新淨化水質,還開發了許多擴香石,將商品推向通路。

「其實今(2025)年是這八年來第一次損益平衡。」李政憲提到,初期單純希望能將造成地方居民困擾的菱角殼重新利用,想辦法化腐朽為神奇,在崑山科大擔任 USR 計畫的專任助理時,讓地方居民一起參與其中,又透過社區營造以及勞動部的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一方面有經費可以培育人才,一方面又可以解決地方上的難題,創造雙贏的局面。
「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地方創生,認識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後,我覺得地方創生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願景,如果一開始創業就把地創當目標,往往太過困難了,反而邊走邊修正,能走得更遠。」
從菱角到銀合歡:模組化的「善意」才是永續經營的關鍵
「官田烏金」的成功,不僅止於解決了官田的廢棄菱角殼問題,更在於證明了一套「廢棄物再利用」的模組化系統是可行的。李政憲的願景,從未只停留在菱角。
藉由不同的市集參與、團體參訪,許多外縣市的團隊前來取經,和李政憲討論該如何解決臺灣農廢問題,「我們前後試了十幾種農廢,像是銀合歡、咖啡渣、稻稈等等。」李政憲將目光投向更具挑戰性的目標——銀合歡。那是一種生長快速的外來入侵種,對臺灣生態造成威脅。在澎湖等銀合歡大量生長的地區,將其碳化,不僅能解決廢棄物問題,還能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生物碳材料。

「目前我們在做的一件事情叫做模組化,以官田為例,我們把它稱為碳聚落。」他強調。他們的目標是將這套技術和商業模式組織化,推廣到更多有農林廢棄物困擾的地區,打造一個個碳聚落,先從處理農廢出發,慢慢影響到環境教育,讓每個地方都能擁有自己的在地創生。
用科學理性,實現一場溫暖的在地循環
從高雄的化工工程師,到中國的珍奶店老闆,再到臺南官田的「烏金」創業家,李政憲的經歷似乎充滿了跨界與跳躍,但核心始終如一:如何創造出一個永續產業。

他用一個汽油桶,在臺灣的土地上點燃了一場關於循環經濟的星火。這場煉金術不僅讓廢棄物有了新生命,更創造了在地的就業機會,讓原本被視為負擔的「黑殼」成為了地方的光榮印記。
或許正如同李政憲所言,地方創生是沒有終點的,它是一直在做的事情。只要願意持續去『化腐朽為神奇』,每一個被丟棄的角落,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