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畢業那天,陳啓村成為木雕學徒。他掂起桌上一片牛樟木屑放入口中,滋味苦辣,又沁出一股清香。他將木屑嚥入肚裡,立志擇一事,執一生。五十載寒暑,將小學徒打磨成兼容傳統工藝與現代美學的國寶級藝術家,刀鋒所至,將眾神與眾生從木料中解放,現的不僅是形體,更是人性。

生於鹽分地帶,陳啓村的血液裡,流著海口人(hái-kháu lâng)的韌性。

陳家世居臺南七股,陳啓村的母親是鹽工,父親在臺碱(臺灣碱業公司)上班。1963 年,陳啓村在臺南市安南區鹿耳門的臺南鹽場出生,進入公務員子弟就讀的臺南市安南區鹼安代用國民小學。臺碱員工幾乎全為外省人,作為全班唯一的本省囡仔,他聽不懂老師鄉音濃重的國語,常感到挫折,於是上課時信筆塗鴉,裝作認真抄筆記。國小二年級,母親稱讚他畫的豬「畫得真像」,連聲讚好,嚴肅的父親也難得點頭稱許。在家長威權管教的年代,這微小的鼓舞,是父母給陳啓村的珍貴禮物,讓他就此著迷畫圖。

貧困的鹽村,一團泥巴就能讓孩子自得其樂,陳啓村信手捏塑史艷文,不知不覺建立雕塑的三維空間概念。國小五年級時,父親病重臥床,過世前語帶歉疚地叮囑陳啓村,家中無力供他升學,他得學手藝養活自己。他想起村裡南寮永鎮宮重建時,栩栩如生的神佛雕像讓他目不轉睛,萌生學習木雕的心願。

為木雕人生「打粗胚」的學徒歲月

小六某天,陳啓村到親戚家找同齡的堂姪阿勇出去玩,正巧大人們正為了阿勇國小畢業後決意升學,放棄原本談定的木雕學徒工作煩惱,瞥見陳啓村進門,問道:「你要不要學雕刻?」陳啓村欣喜地一口答應。

陳啓村在「光華佛像雕刻店」學藝的時光,泰半在掃地、磨砂紙中度過。基礎的灑掃應對,藏著待人處事的學問,讓他在正式拿起雕刻刀前打磨自己的心。圖為陳啓村出師前的工作照。(圖片來源/陳啓村)
陳啓村在「光華佛像雕刻店」學藝的時光,泰半在掃地、磨砂紙中度過。基礎的灑掃應對,藏著待人處事的學問,讓他在正式拿起雕刻刀前打磨自己的心。圖為陳啓村出師前的工作照。(圖片來源/陳啓村)

國小畢業典禮當天傍晚,陳啓村隨大伯父跳上開往臺南市區的公車,來到臺南公會堂(現為吳園藝文中心)對面的福州派「光華佛像雕刻店」拜師。臺灣的粧佛工藝(注)以泉州、福州兩派各擅勝場。泉州派作工考究,手藝「傳子不傳外」。福州派交貨快且價格平實,外姓亦可習藝,在戰後蔚為主流。陳啓村滿心期待地住進佛雕店,不料往後三年,他每天掃地、磨砂紙,連雕刻刀都沒摸著。

眼看四年的學徒生涯進入倒數,陳啓村心裡著急,雙眼卻沒閒著。他觀察師兄、師姐技法,睡前對著空氣比劃,將每個刀法轉折刻進心裡。某天,師母臨時交付一尊土地公神像的急件,他一氣呵成,讓師母大感驚訝。爾後師兄入伍,嶄露頭角的陳啓村終於有進階學習的機會。這段練技又磨心的學徒歲月,彷若為他半世紀的木雕人生打下粗胚,形塑他的工作素養與處事之道。

注:粧佛工藝是指集雕刻、泥塑、按金彩繪等工法技術的傳統造像工藝(參考資料:臺南研究資料庫

踏上藝術家之路 作品要有形又有魂

出師後,府城名聲最響亮的福州派粧佛店「人樂軒」,第二代掌門人林利銘看中他的潛力,獨排眾議,培養這位少年師傅。陳啓村加入後,擔任打粗胚的「頭手」,頭手形同店內的首席師傅,因為粗胚好壞,攸關神像的比例與體態,是雕刻最核心的環節。

在《西遊記》中以豬八戒形象深植人心的天蓬大元帥,其實是紫微大帝的四大護法之首。陳啓村考究道教經典,在作品〈天蓬大元帥〉中展現其降妖伏魔的非凡氣勢,亦研究人體結構,讓天蓬大元帥的雙頭四臂顯得生動自然。(圖片來源/陳啓村)
在《西遊記》中以豬八戒形象深植人心的天蓬大元帥,其實是紫微大帝的四大護法之首。陳啓村考究道教經典,在作品〈天蓬大元帥〉中展現其降妖伏魔的非凡氣勢,亦研究人體結構,讓天蓬大元帥的雙頭四臂顯得生動自然。(圖片來源/陳啓村)

彼時,陳啓村對傳統雕刻技法愈來愈嫻熟,要照本宣科製作神像絕非難事。但好學的他,平日自願加班,假日則背起價值超過他月薪的 Nikon 相機,騎著野狼機車跑遍全臺廟宇,記錄神像的結構與神態,加以臨摹。退伍後,他學習素描、西畫與現代美學,成為少見能兼容東西方藝術技巧與美學素養的木雕師傅。這份講究,起自他 16 歲購得米開朗基羅作品集。文藝復興巨擘對人體肌理、衣摺與神韻的精細掌握,讓他明白若要成為一名藝術家而非匠人,雕出的作品不僅有形,還得要有魂。

除了融會中西美學,陳啓村總在創作前博覽資料,思考要傳達的精神與故事,並親繪設計圖。對他而言,開斧(選定木材後的開工儀式〉前,作品已在材料裡,「我只是把它雕刻出來。」

神性與人性,在陳啓村的作品中交會:《天蓬大元帥》雙頭四臂、威震八方,翻轉豬八戒丑角形象;一組九件的《順天張府千歲公案桌》姿態靈動,彷若在一方天地上演群戲;《力士》的俏皮神情令人莞爾。雖曾被同業批評脫離傳統,他堅信「今天的創新,就是明日的傳統」,他得走出自己的風格。

自助、人助,亦有天助

一組九件的〈順天張府千歲公案桌〉,是陳啓村為家鄉廟宇南廠順天宮創作的作品。神將的神情靈動,連鬍渣細節都不馬虎,不少民眾特地前往欣賞。(圖片來源/陳啓村)
一組九件的〈順天張府千歲公案桌〉,是陳啓村為家鄉廟宇南廠順天宮創作的作品。神將的神情靈動,連鬍渣細節都不馬虎,不少民眾特地前往欣賞。(圖片來源/陳啓村)

自助、人助之餘,神明似也暗中相助。他某次走訪旗津天后宮,忍不住掀起媽祖的神衣,欲拍攝神像結構。廟祝以為他要偷金牌,氣得朝他追來,他抓著相機朝碼頭狂奔,一跨步跳上剛起錨的渡輪。一股熱流沿著脊椎竄向天靈蓋,「那一跳,好像媽祖推了我一把。」

27 歲那年,七股樹子脚玉勅寶安宮代天府建廟,由他帶徒弟承做廟內所有神像,是他人生第一件百萬委託。簽約那天,他自市區騎著摩托車前往七股,因一些曲折,晚上才拿到頭期款。回家路上,天空烏雲密布,透不出月光,不巧摩托車大燈故障,他載著鉅款,硬著頭皮騎上鄉間小路,行至國姓橋,小路兩側都是墓仔埔(bōng-á-poo),連一絲路燈光線也無。他怕摔落田邊深溝,內心無助恐慌升到極致,這時,摩托車燈突然亮起。

再次感受到一股熱流從脊柱竄上。他想,神明又幫了他一次。

木雕是家族記憶的時空膠囊

半世紀創作生涯,陳啓村的作品遍及木雕與版畫:廟宇裡寶相莊嚴的神像、佛像;博物館、美術館的作品典藏;守護百姓家的觀世音、媽祖及虎爺;以及由 12 種臺灣原生木材刻成的總統辦公桌《生根桌》,皆出自他手。

陳啓村的作品〈新衣〉,細膩刻畫小女兒換上嶄新洋裝時,臉上靦腆又欣喜的神色。(圖片來源/陳啓村)
陳啓村的作品〈新衣〉,細膩刻畫小女兒換上嶄新洋裝時,臉上靦腆又欣喜的神色。(圖片來源/陳啓村)

家人向來是陳啓村的靈感泉源,木料如時空膠囊,凝結女兒換上新衣時的欣喜、靦腆;孩子逛街時手、臉緊貼玻璃,望著櫥窗內商品的渴望神情;兒子及女兒結婚,他親手刻製餅模,製作數百個大餅與親友分享喜氣,後來臺南市政府亦委託他製作餅模,作為名模林志玲的新婚賀禮。如今四名孫子女成了他的小小謬思,「而且要公平,每個人都刻一個。」

創作之餘,不忘回饋社會

創作之餘,陳啓村也致力教學工作,盼技藝代代相傳。圖為 2025 年,陳啓村於成大教授「工藝技法:木雕」課程。(圖片來源/陳啓村)
創作之餘,陳啓村也致力教學工作,盼技藝代代相傳。圖為 2025 年,陳啓村於成大教授「工藝技法:木雕」課程。(圖片來源/陳啓村)

2020 年,陳啓村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傳統木雕重要匠師保存者「人間國寶」登錄,是歷屆最年輕的得主;隔年,再獲文化部「國家工藝成就獎」。他國內外獲獎無數,每回榮耀加身,受訪時總不忘細數生命中的貴人:創業初期,首屆(1989 年)奇美藝術獎的獎金,猶如及時雨,助他站穩腳步;臺南金萬字書店老闆李溪見他生意清淡,委託雕塑土地公,成為經濟與精神上的雙重支持。他謝人、謝天,謝一切因緣和合,讓他將生命艱困化為創作養分。

他銘記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回饋社會」叮嚀,如今只要得獎,便捐出獎金,培育藝術人才、照顧弱勢。當年父母一句鼓勵改變他的人生,現在他在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任教,總先肯定學生的優點並給予讚美,「同學都說我給他們很高的情緒價值。」

陳啓村近年研讀佛法,《金剛經》中「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讓他深有所感。若要再創一件傳世之作,他盼雕刻將《金剛經》等佛教經典翻譯東傳的鳩摩羅什(注)。

2019 年,陳啓村獲「台灣木雕薪傳成就獎」,與 1995 年作品〈窗〉合影。這件作品將孩子手、臉緊貼玻璃櫥窗,探看商品的好奇神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現由奇美博物館典藏。(圖片來源/陳啓村)
2019 年,陳啓村獲「台灣木雕薪傳成就獎」,與 1995 年作品〈窗〉合影。這件作品將孩子手、臉緊貼玻璃櫥窗,探看商品的好奇神情刻畫得入木三分,現由奇美博物館典藏。(圖片來源/陳啓村)

圍繞木雕創作的工作室裡,茶水霧氣氤氳,話語和榮耀終隨時間消散,惟藝術之美超脫歲月。「當人們能一眼認出我的作品,這些木雕就形同延續我的生命。生活因藝術而豐富,生命因創作而永恆,這是我一生的注腳。」陳啓村說。

注:鳩摩羅什為中國佛教中重要的譯經師,是佛教思想傳入中國的關鍵人物之一。(資料來源:全國宗教資訊網

◆延伸閱讀:剪紙藝術家楊士毅──人生如剪紙,有失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