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止是賣那一包魚,而是想透過產品去傳達食魚教育的理念。」畢業於中山大學的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並於 2016 年選擇回到花蓮七星潭的黃紋綺,正是「洄遊吧 Fish Bar(後簡稱洄遊吧)」創辦人,她以食魚教育為理念,藉由產品、體驗課程,帶領大家吃魚、懂魚。讓海洋文化從餐桌啟航,掀起一場永續的藍色革命。
海,記憶與夢想的開端
臺灣四面環海,但新聞裡對海洋的描述,總圍繞在環境汙染、戲水當心等警告,彷彿海洋是另一個未知境地,需要抱著觀望的眼光,保持距離。但自小與海洋為伍的黃紋綺,有著與眾不同的童年記憶,每逢寒暑假她就會回到花蓮外公家,和表哥表姊們坐在輪胎裡漂在海上,那時,出海還不需要嚴格檢查船員證,她也常隨著家人登船出航。海,就是她的兒時玩伴。

穿過海洋哺育的純真年代,走進社會的洪流之中,大海一直都裝在他們心裡。表哥表姊畢業後,在花蓮從事漁業相關的工作;黃紋綺一路從國立中山大學的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念到碩士,原本計畫繼續攻讀博士。然而,在參與許多理論轉化為實務的海洋計畫後,讓她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我想把教育和海洋永續的概念,應用到實際的產業和市場層面上。」從學術研究揚帆轉舵,黃紋綺在眾人的驚訝眼光中啟程,迎向另一段未知的冒險航道。
創業只能賣魚?海洋的可能無邊無界
在漁業領域中創業,是不是只能賣魚?從傳統視角來看,黃紋綺的出路似乎就困在小小的漁場裡。「我舅舅很認真地去市場幫我看攤位,他說你租這個地方,再批一些魚,這樣一定會賺錢。這就是那時候他們對於商業模式的想像。」然而漁業資源枯竭是這時代的命題,花蓮就是其中的縮影,只靠一級產業(注)永續經營非常困難,相對漁業,臺灣農業更早順應環境趨勢,轉向六級產業化。
把第一級產業的生產資源,和第二級產業的加工,以及第三級產業的服務、體驗、行銷加乘,讓「生產」本身能創造更多的價值,也讓收入來源更穩定、多元。
「以前旅遊包車形式比較多是到一個地方,拍照、上個廁所就離開了,但現在自由行、深度旅遊,越來越盛行,而七星潭擁有百年漁業歷史,又是國際觀光景點,結合漁業轉型不僅是理念,也是因應時代、市場的實踐。」

有理論和學術為背景,黃紋綺在創立之初就確立創業的三大方向:「生鮮與文創商品」、「體驗活動」以及「魚類知識資料庫整合」,但如何把概念落實在現實中,又是一大挑戰。
在理論上魚類以學名為主,但在實際場域中,大家慣用的卻是俗名。「還有在學校我們能仔細觀察魚,但在現場他們處理的速度非常快,沒有時間讓你慢慢看。」黃紋綺笑著說:「而且學校也不會教你選什麼樣的魚比較肥、比較好吃。」她回到花蓮蹲點,花了一年時間在漁場學習作業流程和了解整個漁業生態,把專業語彙轉譯成漁民口中樸實直白的語言,往海靠近、朝海走去,如同詩人汪國真所說:「看海和出海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種是把眼睛給了海,一種是把生命給了海。」
注:第一級產業,又稱第一產業,是指位處一件產品的生產鏈最低層的行業,這些行業在一件產品的生產鏈中擔任原料的提取工作,是該產品自生產至供應市場的最早階段。(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情與利交織,書寫海的語言
傳統漁業自有一套生存法則與行之有年的默契,相較其他產業更為封閉,黃紋綺坦言,良好的合作循環,不脫離情與利。「過去漁業總被認為是不愛讀書的人才會去做的,所以漁民自己也不覺得這份工作有多值得驕傲。但其實裡面蘊含了許多專業,要懂得看天氣,知道何時下網、何時收鉤。」
洄遊吧剛開始與漁民合作時,漁民大哥有很多堅持,不可以踩網、不要亂碰器具,然而隨時間推展,看見洄遊吧的尊重和用心,主動提議讓遊客體驗清理漁網,還會參與活動構想、提供意見,彼此就像擁有不同技能的船員,在一次次合作中,透過真誠交流與相互尊重,慢慢培養出默契,自然而然成為攜手前行的夥伴。

然而做生意不能只靠人情,洄遊吧重視品質與友善環境,在選魚上堅持在地捕獲、當季魚種,還要製作溯源標籤,讓每條餐桌上的魚,都符合友善漁法,才能進到消費者的口中。而這樣費時、高成本的堅持,必定有許多質疑的聲音:「不管我怎麼抓、怎麼捕,都會有人買啊!」、「你這樣子挑魚,乾脆不要賣好了!」、「你們多做這些事情,是真的可以賺錢嗎?」
面對挑戰,黃紋綺並不要求所有人改變或認同,「我們要求品質,當然就得用中高價去收購,不可能拿到大盤商的價錢。後續的包裝、上標由我們自己把關,那就得要有倉儲、冷凍庫支援,當然成品也會提高。所以我們的通路就會選擇有相同理念的中高端,而不是一般的門市。」
市場如戰場,哪裡有錢賺,大家就會朝它前進,黃紋綺說堅持這些理念並不是一味靠著衝勁和努力,她看見消費習慣的轉變、世界產業的趨勢,經由審慎評估才放手去做,更明白想要鬆動傳統思維,不能只靠口號和人情,而是透過商業機制,開啟更多可能。
理想與市場:能不能站著,把錢掙了?
要想獲利,觀察市場趨勢、抓住機會,是創業後黃紋綺不斷學習的能力。當政府還在輔導青年培力,洄遊吧已經看見臺灣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許多活動人力不由社會新鮮人擔任,而是交給退休的阿姨叔叔們,「他們過去在職場有很豐富的經驗,對工作嚴謹,有時比年輕人做得更細膩。」黃紋綺也解釋剛退休的長輩們,不像青年要衝刺事業,有時間也有閒錢,反而更願意去消費好的商品,所以他們不僅是優秀的人力,更是洄遊吧鎖定的受眾。
「比起青年培力,青銀共創更是未來的趨勢。」洄遊吧的管理階層大抵是 30 至 40 歲的青年,上可與長輩溝通,說明品牌理念;下可對年輕世代,培訓他們成為講師或做創意發想。

細膩的觀察不僅用在人力資源管理,研發新品同樣也需要深入研究。例如全臺第一款魚骨燻製的洄遊吧鰹魚琴酒,便是覺察七星潭作為國際觀光景點,經常有伴手禮的需求,而酒容易保存,也能展現送禮情意。「一般人平常生活會考慮性價比,但旅遊時更願意花錢。」抓準消費者心態,洄遊吧以鰹魚魚骨為原料,使用七星潭柴燻鰹魚文化技術,創造出帶有魚鮮味的琴酒,並榮獲 2024 World Gin Awards 世界琴酒大賽金獎的殊榮。
從餐桌開始,吃魚也能改變世界
珍古德曾說:「我們一天有三次機會可以改變世界。」我們選擇的食物無形中呈現我們的價值觀和想要的未來。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將食魚分成紅燈(避免食用)、黃燈(斟酌食用)和綠燈(建議食用),而洄遊吧只賣黃燈跟綠燈的魚種。「我們談永續,就會很堅持要做產銷履歷,其實做這個不難,只是比較麻煩,但如果發生問題,馬上就能追溯:是冷鏈端還是加工端出問題、同一批的其他部分販售到了哪裡,這樣消費者在購買時,也會相對安心一些。」洄遊吧從漁業體驗起家,逐步經營產品,食魚教育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核心和方向指南。
「為什麼消費者要知道環境永續有多重要?並不是因為這是洄遊吧的品牌精神,而是比較友善的漁法和新鮮度是有關係的。」當消費者理解想要吃得新鮮,就得先明白漁法如何左右漁獲品質,這些知識才會被看見、被吸收,最終達到教育的目的。把複雜理論轉換成大眾語言,並了解消費者在意的痛點,站在他們的角度了解永續,才能讓溝通真正落地。
消費者的飲食選擇,一起決定了人類的未來。

洄遊吧從 2016 年的蹲點摸索,到如今成為臺灣漁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在今年 10 月底,創辦人黃紋綺即將於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擔任講者,和全世界分享在海洋資源稀缺的狀態下,如何透過串聯與整合打進商業市場,將漁業往六級產業化推進。「臺灣雖然面積只佔地球表面的 0.003%,但海洋多樣性卻達到全球的 10%。我希望能讓更多不同國家的人,認識臺灣這座海島。」黃紋綺的漁業革命在七星潭啟航,一路風雨無阻、乘風破浪,下一站將開往更多、更遠的他方。
◆延伸閱讀:長照不是某個人的責任,而是我們共同要面對的課題──愛長照執行長紀鈞惟 打造臺灣風格的企業照顧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