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 2015 年成立的「Impact Hub Taipei」,創辦人陳昱築與張士庭放棄高薪,投入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提供空間、人脈、資源和支持,幫助人們把改變世界的想法變成現實。十年間,他們陪伴無數社會創業家追夢、造夢、圓夢。

以「社會影響力」為核心使命的 Impact Hub Taipei,隸屬全球最大社會創新與社會企業網絡「Impact Hub Network」,觸及的議題和活動非常多元,有共享辦公空間服務,也有育成與加速器計畫,是個聚集社會創業者的社群基地。「你們是非營利組職嗎?」、「你們主要的業務範圍是什麼?」為了更容易與企業溝通,Impact Hub Taipei 在 2018 年通過 B 型企業認證。B 型企業的「B」指的是「Beneficial 有益、共益」,強調在獲利的前提下,更要重視「利他」,相信善的力量能透過專業經營成為一門可持續的事業,同時以平等與專業的商業合作,推動更包容、公平及永續的經濟體系。

有夢的天真,也有夢的認真

「當時真的把創業想得太天真了。可是如果擔心太多,反而無法開始。」回顧 Impact Hub Taipei 的初期,兩位共同創辦人陳昱築和張士庭笑著回憶那段從零到一的創業時光。自大學熟識,都有創業的夢想,在因緣際會下決定申請 Impact Hub 在臺授權,從 2014 年 3 月至 2014 年 6 月至 2015 年 8 月,歷經 14 個月的研究、報告、面試,才終於得到總部認可。但,這只是創業的第一步。

2018 年底,他們以零元得標,接下荒廢的北一女教師宿舍作為共享空間,雖然市府已經處理了結構補強、外牆整修等基礎工程,然而四層樓的內部整修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冷氣租賃,真的是走投無路想出來的辦法。」當時評估採購和安裝冷氣的費用超出預期,查了很多資料發現有租賃冷氣的合作模式,經由漫長的溝通洽談,不靠便宜收購,也不透過人情無償獲得,憑著年輕人的幹勁與創新思維,談下商業合作案,將每道難關撰寫成漂亮的成績單。

資金、營運、行銷、人力、風險管理,公司所有事務填滿陳昱築和張士庭兩人的時間,雪花般的問題在後頭追趕,才剛擺平一道難題,下一件又冒起,根本沒時間猶豫該繼續或選擇放棄。「什麼事情都很困難,但對每件事情都抱著希望。」陳昱築說。為了擠出更多時間,創業初期兩人以辦公室為家,累了就躺在木地板睡覺,醒了繼續埋首工作,懷揣這股執著與傻勁,所有的艱難與挫折都成為前進的動力。

信任,就是溝通的語言

陳昱築與張士庭用心打造辦公空間,提供社會創業者一個舒適的職場環境。(攝影/葉仁琛)
陳昱築與張士庭用心打造辦公空間,提供社會創業者一個舒適的職場環境。(攝影/葉仁琛)

隨著 Impact Hub Taipei 2.0 空間在 2017 年完成,如何促進創業團隊間的啟發、連結與合作,形成具社會影響力的社群,是另一項重大挑戰。「合作或共創的前提是信任。」陳昱築說。有一定的信任感基礎,才有進一步的合作共創,於是 Impact Hub Taipei 設計各種活動或課程建立連結,像是休閒社交的「Happy Hour」,在輕鬆氛圍下熟悉彼此;而知識型的課程活動「Sexy Salad」帶來資源與機會,促使合作發生,讓空間不僅是場域,更是社群與靈感碰撞的基地。

除了提供彈性、共創的環境之外,媒合資金資源、串聯不同領域的關係人,也是 Impact Hub Taipei 的核心目標,為此,如何提升溝通效率、整合多方角色意見,是建立長期合作的關鍵。在與公部門協調的過程中,陳昱築和張士庭下了很多的功夫。

公部門相較於一般企業有更制式的行政流程,且一旦出狀況容易成為風口浪尖的輿論焦點,因此政府態度傾向保守、謹慎,面對溝通落差,陳昱築會試著換位思考,提供專業方案,建立雙方的信任感:「這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阻礙,但你要相信我會幫你們想辦法。」翻轉上下級的互動關係,轉變成平等、開放的夥伴心態,獲取信賴,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張士庭也表達執行專案中「配速」非常重要,如同馬拉松不可能一股腦地直奔終點,快與慢要配合體力適時調整,「在與政府的合作中學習到怎麼配合他們的速度,而不是只要求跟上我們的速度。」當放下己見,真正了解並尊重對方的執行難處時,才能在拉扯與磨合中,為政府、企業與創業者搭建通往彼此的橋樑。

對的人生合夥人才能長久經營

創業最大的困難,其實是與合夥人和夥伴們的溝通,要建立信任感才能打造一起向前的團隊。(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創業最大的困難,其實是與合夥人和夥伴們的溝通,要建立信任感才能打造一起向前的團隊。(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對外需要溝通協調,對內亦如此。陳昱築和張士庭認為,合夥人是緊密且特殊的關係,甚至比家人更加親近,而每次爭執,都是在尋找溝通的頻率,「無法和合夥人溝通,也是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我們經過幾次後明白,如果要繼續走下去,很多事就要把它說清楚。」裝沒事或逃避,看似維持了表面和平,但彼此的信任若是瓦解,最後便再也無法坦誠交談了。

創業之路漫長而艱辛,兩人曾因資金周轉不靈,發不出員工薪水,也曾在員工面前發生爭執,需要第三方來調停。最驚險的一次,發生在今年初——陳昱築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而送進加護病房,爾後更靠葉克膜度過最危險的時期。那段時間,他幾乎無法走動、無法言語,只能依靠儀器維生,而團隊夥伴們也都不知道真實發生的事情,怕一個不小心就動搖了整個組織。

「當生命快要沒了,你會問:這十年到底換來什麼?」陳昱築坦言,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浮現放棄的念頭。病榻上反思的不只是健康的極限,更是創業的意義、投入的代價。所幸,在夥伴與家人的陪伴下,他慢慢康復,也重新校準了人生節奏,不再只是拚命追趕進度,而是開始懂得節制、分配、傾聽自己與身邊人的需要。

放棄高薪、透支健康,只求年少種下的夢,能成長茁壯,宛如電影情節的英雄浪漫,卻是日復日、月復月、年復年的悶頭實幹。

「我很早就意識到,當你想要爬到某個位置或是做到某些事情,其實是很難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對張士庭而言,到國外出差時,在沒有網路的飛機上看書就是很好的休息。「飛到另一個國家會想要認識當地的文化,就不會放這麼多心思在工作上面。」當張士庭解釋他如何在工作中騰出生活情調時,陳昱築卻吐槽說:「就算是這樣,我們還是會搜尋當地有哪些社會企業,甚至會選環境永續、友善地球的餐廳。」建構永續行動生態系、創造正面影響力從來都不只是公司口號,而是兩人打從心底信仰的價值。

十年里程:在地扎根,放眼世界

2023 年 SEWF 提出「下一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是否由臺灣主辦」,因此 Impact Hub Taipei 開始與政府進行接洽與提案準備,並於 2024 年 7 月正式確認由臺灣主辦。(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2023 年 SEWF 提出「下一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是否由臺灣主辦」,因此 Impact Hub Taipei 開始與政府進行接洽與提案準備,並於 2024 年 7 月正式確認由臺灣主辦。(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秉持初衷,這十年跨過低潮、迎過掌聲,對於成功也有新的體悟。「以前覺得成功就是每年營收都要有成長,有更多的錢、有越多的員工,就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所以接了非常多業務,藉以證明我們是有影響力的組織。但現在來看,會認為我們在做的事情本來就是具有影響力的,根本不需要和別人比較,或證明些什麼。」像今年 10 月 29 日至 30 日將在臺北的松山文創園區與行政院、SEWF( Social Enterprise World Forum C.I.C.)共同合辦「2025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SEWF25)」不僅是實力的體現,更是理念落地的最佳注解。

2015 年 Impact Hub Taipei 在政府的邀約下,接觸了社會企業世界論壇。2018 年張士庭受邀成為講者,和組織有更進一步的互動。2023 年疫情結束後 SEWF 主動提出合作意願,經過層層的開會、溝通,確立這場國際盛會將於臺北舉行。

2025 年 SEWF 的主題為「共築未來:齊心協力,為人類與地球而努力」,議題包含高齡化社會、地方創生、永續環境等。(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2025 年 SEWF 的主題為「共築未來:齊心協力,為人類與地球而努力」,議題包含高齡化社會、地方創生、永續環境等。(圖片來源/Impact Hub Taipei)

張士庭提到,今年特別將會議場地的一半設計為開放式空間,鼓勵與會者自主發起討論,促進即時交流與合作契機。陳昱築補充說,今年的論壇也是展現臺灣在地實力的重要舞臺。每一場次皆儘量安排臺灣講者參與,同時打破過往大型講座多由男性視角主導的慣例,特別邀請更多年輕女性分享多元觀點,也讓具備實力的新興聲音有機會站上國際舞臺。

未來的 Impact Hub Taipei,從廣度走向深度

從 2015 年的跌跌撞撞到如今的身經百戰,Impact Hub Taipei 已從多方涉略的探索期,走向聚焦深入的發掘期。陳昱築提到,過去團隊執行了大量專案,曾協助超過 200 個團隊成長,如今更加確立自身作為創業支持組織(Entrepreneur Support Organization)的定位,並將以此作為未來行動的核心方向。從追求「量」的擴張,轉為「質」的深化,下個十年 Impact Hub Taipei 仍會持續陪伴社會創業者們走出一條創新、充滿意義的挑戰之路。

◆延伸閱讀:沒有做不到的事,每個人都能抵達自己的羅馬——CYBERBIZ 執行長蘇基明的創業逆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