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於新北市永和區的孫育晴,大學研究所主修美術系水墨畫組,並在英國學習設計創新(Design Innovation)。以專業藝術背景為基底,統籌規劃跨界策展、內容製作、創新育成專案。2014 年因為工作關係,開始往返出差嘉義、2016 年正式移居嘉義,樂於書寫記錄移居觀察,經營累積超過十萬追蹤的「嘉義異鄉人」社群,並以「島內移民」為概念進行出版,倡議實踐流動創生,連結人與地方的關係。
在市場辦簽書會 「人與人之間原來可以這麼直接自然。」
孫育晴在 40 歲之前,是個幹練俐落的「City Woman」,從小在都市水泥叢林中長大的她,曾服務於國際藝術村與從事藝術管理工作多年。上班、下班、看電影、假日和姐妹淘喝下午茶,已成熟悉的日常。這樣快節奏的生活,卻在某一天,毅然決然地終止,搬到嘉義生活。
在臺北工作多年的她,因長年的高壓及忙碌生活,使得家族遺傳的眩暈症經常性發作,她開始思考怎樣的生活才是健康的,並嚮往回家後有一個真正獨處的空間。因緣際會下,她在嘉義看上一間房,就這麼決定移居。
然而,要在異鄉重新歸零再開始並非易事,孫育晴說,她也曾經想把臺北認識的人和資源一起帶下去,但行不通。人際情感上,父母早已習慣住在永和,而自己從小到大的朋友也都定居臺北,移居嘉義,不只是對工作,在獨處的能力上也是一大挑戰。
搬到嘉義後,孫育晴刻意不在家裝電視,每天練瑜珈、走步道、逛廟宇、上市場,晚上早早就寢,身體健康大幅提升。而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嘉義的傳統市場,成了她融入在地的關鍵。在這裡除了可以看到一年四季皆不同、且最新鮮的食材呈現,如春天的梅子、桑葚,或是夏天來自白河的蓮子和民雄鳳梨等。攤商們的人情味,也讓身處異鄉的她倍感溫暖。
「我出第一本書時,有些麵攤和豬肉攤的老闆知道後,他們不只去買書,還直接在市場裡幫我辦簽書會。你會發現人與人之間,原來可以這麼直接自然。」
藝術就在廟宇街道裡,食物串起在地力量

嘉義的食物,常讓孫育晴感到驚豔,也意外串起一些有趣的經歷。她舉例,有道在地菜叫「薄荷雞」,她第一次吃到時,感受到口中涼涼的口感,才知道原來是薄荷,此薄荷不是一般甜點上裝飾的薄荷,而是外觀為紅梗、長葉鋸齒狀的「土薄荷」,她覺得很美味,便在社群平臺上跟大家分享,結果意外收到很多嘉義朋友的回饋。
有的人告訴她,這道菜只有自己的阿嬤才會做,媽媽從小跟著阿嬤學,才傳承下來;也有嘉義人開始在版上討論,哪裡才吃得到薄荷雞、怎麼煮;此外,以前在嘉義長大、後來移居臺北的朋友,特地坐高鐵去找她,帶了三包薄荷雞,在她家重現這道菜。
「原來一道食物,就可以串起這麼多人的共同回憶,力量很大。」孫育晴說。
另一道令她印象深刻的佳餚,是在地的「涼菜」。作法是將蔬菜快速汆燙後,再冰鎮保留,讓食材以最乾淨新鮮的狀態上桌。她說,在嘉義,幾乎每家餐廳的食材都很新鮮,而且處理得很乾淨,多數店家會配上白醋或醬油做為蘸醬,但她喜歡不蘸醬吃,對她來說,這是補充纖維又退火的炎夏消暑聖品。

充滿傳統文化氣息的嘉義,也打破了孫育晴對藝術與生活的認知。學生時期主修美術的她,常在課堂上聽教授講述陳澄波、林玉山等人的作品,並在書本上看到畫家的創作,但她總覺得有距離感。定居嘉義後,親眼看到畫家筆下的街角巷弄,都實際存在著,甚至,陳澄波畫筆下的嘉義廟宇就在眼前,內心的觸動不言而喻。
而過去總要在美術館才能欣賞到的藝術,在這裡的廟宇,便能近距離看到。孫育晴說,在長榮街與興中街交叉口處的「慈龍寺」,竟能看見存在於臺灣美術史文獻中,與郭雪湖、陳進並稱為「台展三少年」的林玉山真跡。親眼看到修復後的林玉山濕壁畫,她興奮地說:「看到時我很驚訝,當這些作品成為走在路上就能親近的藝術,那樣的生活層次更為鮮明豐富,也像是與過去的歷史做近距離對話。」
無心插柳經營自媒體 以新移民之眼重現嘉義萬種風情
因參與文創園區經營而移居嘉義,離開正職工作後開始自由接案,甚至成立公司,並以「嘉義異鄉人」為名經營網路社群,分享嘉義生活見聞、做行銷推廣。
她說,嘉義異鄉人其實是個無心插柳的成果。一開始,因為往返兩地出差,想找跟嘉義相關的資料,卻發現當時的網路資訊很少。正式移居後,朋友跟家人都對她的生活很好奇,她透過社群媒體分享所見所聞。最初,也想寫些美術、藝術、工作上的事情,後來隨性地寫一些當地美食心得,發現不只點閱率較高,也吸引越來越多不認識的讀者回應,有住在嘉義的人,也有從嘉義移居到外地生活的人,紛紛在她的平臺上分享小時候的回憶。漸漸地,她開始把這些資訊整理成有條理的路線及懶人包,從 FaceBook、Instagram、再到後來的 Podcast,流量逐年增長。
嘉義異鄉人最大特色是什麼?孫育晴笑說,相對於本來在嘉義長大的人,一些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她眼裡看來都別具新意。比方說,臺北吃的「黑白切」在嘉義叫「魯熟肉」;清明時節,嘉義吃的春捲潤餅會包入麵條;此外,嘉義的豆花,最常加的是豆漿等。很多的嘉義日常,透過孫育晴的外來視角,在社群中匯聚成在地與外地、過去與現在的共鳴火花。甚至,許多五、六十歲的讀者,除了跟她分享兒時在嘉義的回憶,也透孫育晴的書寫,發現自己的故鄉原來有了這些變化。
移居,是場自我的冒險與探索

「我覺得我的平臺並不只專屬於我,而是透過它,成為一個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對話場域。」在這個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媒體的時代,孫育晴認為經營策略更看重細水長流、且有所堅持。她覺得自媒體不能只靠著一兩篇文章來吸引眼球,而是相信唯有日復一日的耕耘,才能累積足夠的黏著度、影響力和傳播性,讓讀者在長期陪伴中共同塑造記憶。
這份耐心,也延伸到她對移居生活的規劃。她鼓勵正在考慮換城市的朋友,先從個人理財做起:每個月定存 3,000、5,000 元,或者定期投資,讓時間幫忙滾出一筆彈性的被動收入。財務緩衝夠厚實,遷徙與嘗試才不會變成冒險式的孤注一擲,而是更懂得品味新環境的從容選擇。
移居嘉義近十年,面對未來,孫育晴並不排斥再到下一個城市生活,並認為,每個女性都值得貼近自己獨特的感官經驗——喜歡住什麼樣的地方,需要什麼樣的空間,不必一味地配合他人。對她而言,移居是一種了解自我的冒險,在移動與扎根之間,孫育晴不僅放眼異鄉、凝聚了人們對於故鄉土地的共同文化記憶,也透過書寫與生活實踐,把對土地的情感轉化為共享的文化記憶,也在一次次轉換座標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