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超高齡社會的長照缺口、城鄉發展失衡與氣候變遷的三重挑戰,地方創生如何從「口號」轉化為具備生存韌性的「生活系統」。由《人物誌》與奇美醫院共同舉辦的「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11 月 22 日於奇美博物館盛大登場。「地方創生」打破傳統框架主軸,首度將「居家照護」納入創生版圖,集結衛生福利部、前國家發展委員會、在地循環經濟指標企業及百年老店轉型代表,展開一場跨領域的深度對話。論壇試圖在 AI 科技應用與在地文化傳承之間,尋找讓地方「永續呼吸」的解方,並傳遞出一項關鍵訊息—真正的地方創生,不只在於硬體建設或觀光產值,更在於建立一套讓長者能安心終老、青年能實踐夢想、文化能創造價值的「全齡生活支持系統」。

衛生福利部照護司司長蔡淑鳳首先登臺,直指每年有 5 萬人因為癌症死亡,「受限於照護資源限制,超過 8 成以上的患者是在病房裡走完人生最後一程;如果可以在家庭和社區中建立有效照護指引,『在家善終』就能成為一個可行性的選擇。」蔡淑鳳以「跨世代的照護新思維──呼叫家護師」議題作為探討核心,解析全臺現有 743 家居家護理所、2,509 名護理人員,長期以來提供鼻胃管、導尿管到安寧訪視等服務;面對世代高齡化與照護需求逐漸複雜,家護產業迫切需要進行產業鏈翻轉,面對此困境,唯有導入 AI 才能突破。「照護司所帶領的總統盃黑客松團隊『出巡隊』,以『媽祖抵家 護你平安』為名,打造智慧照護平臺,讓家庭與社區能即時獲取需要的照護諮詢和學習資源。」蔡淑鳳也鼓勵大家想像,當醫院的病床變成家裡的床褥、照護回到病人最熟悉的環境,那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她強調,照護司將持續給予最大支援、導入 AI 平臺推動「厝邊新幸福」模式,實現在地老化與在家善終的永續照護藍圖。

被稱為「地方創生教母」的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以「地方創生在臺南的實踐與挑戰」為題,感性定義「臺南,是全臺灣最懂生活的城市。」她指出,地方創生的核心在於讓文化成為日常,而非櫥窗裡的展示品。從「大目降文化園區」讓民眾在歷史建物旁優雅休憩,到「藍晒圖」與「十鼓文創園區」將司法宿舍與工業遺址轉化為青年創業與藝術展演的舞臺,甚至是「左鎮老街」透過故事行銷與節慶策展重聚人心,這些案例都證明了臺南如何透過新舊融合,實踐生活美學。然而,陳美伶也坦言,儘管擁有深厚底蘊,當前地方創生仍面臨人口外流、老屋法規瓶頸及數位落差等挑戰。「地方創生絕非單打獨鬥,核心在於跨域整合。」面對 AI 科技與極端氣候衝擊,必須將挑戰轉為契機,加速尋找具韌性的永續道路。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不是要改變地方,而是要重新看見價值。」唯有多方共創平臺齊心協力,才能讓地方成為創新的實驗場,共同成就地方的未來。

以「菱角田裡長出的碳思維」作為起點,展現菱角產業如何透過永續利用轉化為社區經濟與環境行動。「官田受惠於烏山頭水庫和充足的日照,產出品質優良的菱角,這個產業也是在地居民從小到大的生活記憶」然而,豐收背後也伴隨大量農業廢棄物;運用「生物碳」技術,將菱角殼碳化,轉化為可吸附甲醛、臭氧等有害物質的環保素材,並應用於居家用品、寢具、陶藝及貓砂等日常生活用品,形成完整循環經濟。「每一次消費,都是對地球的投資!」李政憲指出,官田烏金透過教育、異業合作與社區參與,兼顧碳封存、空氣淨化、地方創生與綠色就業,並持續拓展「碳活美學」,涵蓋食、衣、住、行、育五大面向,以綠色化學與循環經濟凝聚社區力量,「我們更要展望未來、擴大開發其他農林漁業廢棄物,甚至走向世界,透過整廠輸出把技術帶向世界,讓國際都能看見臺灣的永續行動力。」

除了宏觀政策與場域再生,百年老店如何在新時代優雅轉身,更是地方創生中動人的篇章。源自廣東、傳承六代的中醫藥家族「博仁堂」,其第四代周智夫於 1949 年來臺創立「益智堂」行醫濟世。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單靠抓藥難以吸引新世代,現任負責人周建文坦言,2015 年時曾面臨月營收不到一萬元的存亡危機,淪為眾人口中的夕陽產業。「傳統中藥舖是醫者仁心與街坊信任的體現,不能就在此斷了連結。」周建文望向博仁堂掛滿上百片的匾額,為了延續家族世代傳承的智慧與始終心繫消費者的真誠,決心進行大膽改革。他保留了百子櫃與古匾額,將藥房轉型為「以食入藥」的藥膳餐廳,並設立「益仁堂中醫藥文物館」,降低年輕人接觸中藥文化的門檻。
「體驗式」轉型不僅讓博仁堂連續多年獲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更從單點突破走向區域共榮。周建文進一步串聯在地品牌發起「府城製造創生培育計畫」,推動涵蓋市集、走讀與辦桌的「中藥藝術生活節」,將傳統文化轉化為城市 IP。「傳承不是守著灰塵,而是要讓文化重新流動。」周建文肩負百年來與歷史交融的中藥香,一步步體現只要找對與現代生活的連結點,結合現代通路的產品開發,老靈魂也能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的新引擎,以最溫潤的方式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從照護、產業到文化的多重視角交織出同一條脈絡──地方的未來,關鍵在於「讓生活能在原地被支持」。地方創生早已不只是補助或計畫,而是一場由需求出發的系統重組。「臺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唯有把人的日常、產業的可行性與土地的未來放在同一張桌上,並以人的需求做為中心思想,地方才能真正長出新的故事,讓社區能量在永續、照護與文化的交織中持續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