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嚴峻挑戰,「健康」已非單純醫療問題!人物誌《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22 日於奇美博物館盛大舉行,集結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衛福部長石崇良及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等重量級講者,共同擘劃「健康臺灣」下一個十年願景。石崇良提到,2026 年預計將推出「健康幣」政策,透過行為激勵機制,將民眾的運動數據、篩檢紀錄轉換為點數,藉此扭轉國人平均臥床長達 8 年的「不健康餘命」。
三高致死率超越癌症 陳志鴻:思維轉向早期預防
儘管國人聞癌色變,但總統府國策顧問、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副召集人陳志鴻示警,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病,所導致的器官衰竭與死亡總人數,其實已經多於癌症死亡。陳志鴻指出,「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三高隱形殺手初期無症狀,常被民眾忽視,政策思維必須從以供給者為中心的疾病照護,轉向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

為了落實早期預防,陳志鴻表示,除了下修公費成人健檢年齡至 30 歲,政府也成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獨立於健保總額之外,確保重症患者不因經濟困境錯失精準治療的機會。此外,未來5年將投入 489 億元推動「健康臺灣深耕計畫」,讓各地醫療體系能依照在地需求,「在地發想」培育人才並導入智慧科技,解決醫院有想法卻苦無經費的窘境。
活得久卻病得久?「健康幣」啟動健康經濟循環

「醫療支出花這麼多錢,結果都在處理失能,實在不值得!」衛福部長石崇良分析,過去十年國人平均餘命多 0.4 歲,但不健康餘命卻大幅成長近1歲,顯示醫療支出並未有效轉化為健康紅利,未來目標將不健康餘命占比從 10% 降至 8%。
石崇良認為,影響健康高達 6 成的關鍵在於「社會決定因子」,包括生活行為與環境,因此衛福部計畫導入行為激勵機制,預計 2026 年推出以健康存摺為平台的「健康幣」系統。民眾只要完成打疫苗、做篩檢,或透過穿戴裝置上傳運動數據等方式,即可獲得點數,並結合公私部門,透過誘因鼓勵落實生活型態醫學,形成正向的「健康經濟循環」。
臺灣不只做硬體!吳誠文:更要當「系統架構師」

談及科技賦能醫療,國科會主委吳誠文直言,臺灣雖掌握全球 9 成 AI 伺服器製造,實力更勝歐美日等國,但長期受限於代工思維,仍缺乏「系統架構」設計能力,「臺灣擁有強大的營造與施工能力,卻少了能連結人文需求與技術規格的建築師。」而政府正積極推動「主權 AI」,目標發展自主應用系統,讓科技實力反饋至國內大健康產業。
針對醫界擔憂 AI 取代人力,吳誠文強調「絕對不可消滅診所」,他認為科技應該用來輔助人力短缺,並主動與醫療體系連結,從醫學中心到基層診所串聯成緊密網路,落實分級醫療。
打破醫院圍牆!林宏榮借鏡畢卡索談「科學與慈悲」

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從人文視角出發,引用畢卡索名畫《科學與慈悲》,闡述醫療不應該只是處理病人生理徵象的科學,更需具備看見背後社會性問題的慈悲。林宏榮更以二戰軍機「倖存者偏差」為例,提醒醫療團隊不能只看見末端疾病結果,須從數據中提取智慧,透過AI人工智慧和BI商業智慧的輔助,形成數據驅動的循環進步。
「我們要發展具地方特色的醫療體系,解決在地的健康問題。」林宏榮表示,奇美醫院致力推動「無牆醫院」,將醫療專業結合藝術人文帶進社區,期盼透過「學習型照護聯盟」模式,實踐全人照護的醫療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