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一直不斷的劇烈變化,很多新的機會崛起,每個企業都要面臨轉型、轉型再轉型這件事。」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接掌大亞近 30 年,說話中氣十足、邏輯清晰的他,談起企業願景時,仍保持著開放與學習的姿態。他所領導的大亞集團,從臺南起家、跨足全球,正朝著百年企業的方向穩健邁進。
1955 年,「大亞實業社」在臺南市誕生;1967 年轉型為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專注高壓電纜與漆包線製造。1986 年遷至臺南關廟現址,逐步走向能源與創投的多元事業布局。作為臺灣首家獲得台灣電力公司超高壓電纜認證的廠商,大亞在電力輸送上,始終扮演著領航者角色。
被寫好的人生劇本,也能活出信念與快樂
大亞集團由沈大枝與沈金承兄弟創立,最初工廠與住家位在同一棟房子內,樓下是工廠、樓上是住家,沈尚弘的童年,家庭與工廠密不可分。「在我成長的年代,觀念較為傳統,簡單來講,就是沒有選擇的自由。」從小父親就為他鋪設好人生安排。80 年代,從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服完兵役,沈尚弘赴美攻讀企管碩士,就讀於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畢業後進入 AT&T 任職經理。

「無論是去美國留學或工作,目的是要讓我看看世界級的公司長什麼樣子,由別人來訓練你,汲取國外的管理經驗。」當大亞準備於 1988 年掛牌上市,他接到父親的召喚,辭去 AT&T 工作返臺。
沈尚弘淡然地笑說:「我的人生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劇本都是被寫好的。」沒有年輕世代強調的個人主義,只有被交付的責任。問他是否對這樣的安排感到快樂?他說快樂要做、不快樂也要做,快樂與否從來不是問題。「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用現在的狀態來回想過往,儘管臺灣有各種問題,但在臺灣生活絕對比在國外生活開心,所以總體上來講,我是快樂的。」
返臺後,沈尚弘進入總經理室學習,從旁協助父親,「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觀察,有什麼事情是公司應該要做卻沒有做到的,而我能帶來怎樣的改變。」他的第一個重大改革,是推動企業制度「透明化」。每個月舉行月會,公開經營成果、財務狀況與亮點進展等,讓同仁清楚公司的營運情況。他也推行電腦化管理,簡化流程,提升效率。這些制度變革,為大亞日後的轉型打下穩固基礎。
大亞集團的三大支柱:從電線製造、能源串接到創投布局
90 年代的臺灣,發生劇烈的政經變動。政府開放臺商前往中國投資,大量臺商出走。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訪美引發中國不滿,爆發臺海危機,李前總統提出「戒急用忍」主張,鼓勵企業分散風險,降低過度依賴中國的勞力與市場風險。
大亞集團順應潮流,前往中國投資發展之餘,也響應政府的呼籲,早在 1993 年左右,就已經在越南設廠,確保集團能有不同的出路。而這樣的思維,也體現在沈尚弘提出的大亞集團三大支柱理論:電線、能源、創投。

「大亞一開始是做電線起家,各式各樣的電線、通信、漆包線等,但每個企業都要面臨轉型,該怎麼轉型?我們重新思考企業的文化價值定位在哪,慢慢的把做電線,定義成在做能源的傳輸、漆包線是在做能源的轉換,所以我們將事業的主軸從做電線逐步轉移到做能源。」
臺灣的太陽能發電多是集中在嘉義、臺南、屏東等地。「你知道臺南是全臺灣太陽能發電最多、貢獻最高的地方嗎?」臺南起家的大亞,以太陽能源做為發展重心,於 2014 年起投入太陽能建置,截至目前,已擁有 73 座太陽能電廠,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推手。
但沈尚弘並未止步於此。他進一步投入創業投資。「在這個時代,AI 技術、生物科技、生物製藥等領域,都是具有蓬勃發展潛力的產業,大亞要怎麼涉足這些產業?就是透過創投去成為其中的一份子。」創投是大亞積極推動的重要發展核心。
「創投代表著新興的機會,既然創投接觸到的事業都跟我們的本業不同,那麼我們也不會設置任何邊界,不會說只想看這個、不看那個,所有具可能性的機會,我們都會去了解、參與。」沈尚弘接著說:「若說能源是我們過去事業的延伸,那麼創投就是對未來機會的探索。無論是過去或未來的事業,都是同等的重要。」
企業百年,不只靠營收,還要有「人情味」的靈魂
從制度透明化、能源轉型到未來布局,沈尚弘思考的不只是營運模式,更是企業存在的本質。
「大亞創立今年 70 年,我的期待是能夠把大亞繼續帶到百年企業。但要怎麼把企業帶到百年?這是很大的挑戰,大環境一直在變化,企業要能永續,必須創造出它的價值,才有存在的動力跟可能性。要是企業不再能夠創造出價值,這個企業就不存在了。」
價值是什麼?沈尚弘解釋:「軀殼不能永生,只有靈魂能夠永生。」一個企業若是沒有健全的體質、穩定的財務資源,自然是難以生存下去。但他也相信,社會責任與營利之間,並非黑與白的楚河漢界,而是可以並行不悖的存在。

「企業是為了員工、客戶、股東,跟這個社會而存在。不能說為了獲利,就必須犧牲社會責任;或是為了滿足社會責任,而犧牲公司的獲利。一個企業是為了各種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而存在,員工、客戶、股東都是利害關係人,我們生活的社會也是利害關係人之一,所以照顧社會,是一件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大亞集團在過去 17 年,推動「綠集合徵選計畫」,目的是希望透過資助環境、文化、動保等個人或團體,盼能凝聚眾人之力,攜手為臺灣環境盡一分心力。而大亞歷屆的資助團體,包括:關注動物道路生存權議題的「台灣動物路死觀察網(Taiwan Roadkill Observation Network)」,或是贊助「曹家洋樓文化基地」,進行歷史古蹟修復工作等。這些行動都讓大亞的企業價值不會只停留在報表之上,也活在土地與人群之中。
來自臺南,不忘臺南:企業責任,也是對故鄉的承諾
而除了對環保議題的關注,出身臺南的沈尚弘,對於臺南有著割捨不下的濃厚感情。當人們談及大亞集團時,沈尚弘總會加一句說:「我們是臺南『在地』企業喔。」提及臺南,那是沈尚弘內心最軟的一塊。雖然他在 18 歲的年紀便離家前往臺北讀書、當兵,接著去美國留學多年,返臺後,大部分時間也都待在臺北公司。
「如果要講住得最久的地方,就是臺北,但是我心裡面不會把臺北當成是故鄉,臺南是我成長過程中,影響最深、鄉土情感最濃厚的地方,臺南就是故鄉,所以我總是覺得有機會就應該幫鄉親多做點事情。」他露出溫柔堅定的神情。

基於這份情感,大亞在臺南舉辦過音樂欣賞會、幫忙綠化臺南山海圳的周邊環境,甚至辦起了「大亞旺萊馬拉松」等。「為什麼辦馬拉松?一方面是要鼓勵同仁有運動的風氣、二方面是馬拉松的跑者來自臺灣各地,很多人搞不好從沒來過關廟、龍崎和左鎮等地,透過馬拉松,他們會用雙腳跑過這些城鎮、對這些地方多一些了解,也可能會為臺南的經濟留下一些貢獻吧。」
以電線製造起家、走向能源轉型,再進一步投入創投、環保與文化活動,大亞集團一路走來,並非一路通到底的直線,而是多條支線的逐步匯聚,長成現今茁壯的大樹。
作為大亞的領導者,沈尚弘的人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出走或是戲劇性的反轉,而是將個人的信念:責任、傳承與價值,悄悄地融入在企業的靈魂之中,就像大亞的電線,從細如髮絲的漆包線到厚重的電纜,將「個人、企業與社會」、「在地與世界」串接起來,讓大亞的願景得以向外傳輸,進入到臺灣的不同角落。
大亞集團從電線到創新之路,不是只是傳輸電,更是傳遞不滅的希望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