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Wear,每一件衣服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每一個人,也都擁有值得被看見的價值。他們堅持零廢時裝,不生產新布料,而是以回收牛仔與庫存布料為基底,透過手工與設計賦予衣服第二次生命,讓每件衣服都有自己的「身分證」,同時提醒著我們,衣服穿得久、用得長,才是代表時尚的底色。

對「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來說,時尚不是快速的流行,而是更長遠的關係,從一件成衣,延伸至背後的勞工、家庭以及環境保護,她以社會企業的方式串成一條「以人為中心」的生產鏈,並將這份理念自衣架上向外擴張,打造了「House of Story Wear 永續百貨」。在大稻埕的老屋,帶領大眾認識永續品牌,把選品、咖啡、策展與交流疊加成日常,讓永續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伸手就能觸及的生活方式。

從家學找到自己的答案 她以社會企業回應時代命題

陳冠百的父親是慶百服飾品牌創辦人,母親則是服裝設計師,她的童年幾乎是臺灣時尚產業的縮影。她坦言,曾以為自己會理所當然地回到家族企業,一手行銷、一手設計,延續父母的白手起家,直到她赴英國深造、親自走進產業現場,才真正看見時尚業光鮮亮麗的另一面:傳統分工的慣性、世代溝通的摩擦,更讓她意識到,光是接手,不足以回應時代的命題。

這趟英國行,無形中成為了她人生的重要分水嶺。當時,快時尚已在歐洲發展 40 年、社會開始要求「負責任的消費」,她發現自己熟悉的行業,竟與勞工權益、土壤與海洋污染息息相關,「我在時裝圈那麼久,卻從來不知道自己可能也在加重地球的負擔。」回到臺灣後,她決定用行動支持,從零開始,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企業,這正是 Story Wear 品牌創立的關鍵。

品牌的萌芽,來自第一場「成敗一把」的賭注

說到Story Wear 的起點,要從一間快閃店談起。那一年,團隊將所有積蓄押上,抱持著「不賺,就收」的決心,陳冠百把永續設計做成具體商品,讓理念站上日常第一線,不再只是一場空話。

果然,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快閃店不只吸引眾多人潮,更受到媒體關注,隨後企業 ESG 禮贈專案也接連而來。看似成功的開始,她謙虛地說:「Story Wear 的萌芽是正好湊齊了『天時、地利、人和』,如果把同一套主張放在 20 年前,當時社會還沒準備好,也許就錯失了機會。」

時間回到十年前,媒體與企業正在尋找下一個永續命題,Story Wear 正好端出一個可以被看見、也能被買單的選項。當時,Story Wear 的原則既簡單卻也很苛刻,為了堅持零廢原則,陳冠百走遍回收場與紡織廠,發現回收量最高的是襯衫與 T 恤,但手工拆解後品質卻不穩定,不過也驚喜發現擁有百年工藝韌性的牛仔褲,即使經過二次加工,都還能有穩定的品質。

每生產一件牛仔褲,就會耗費大量水資源,陳冠百決定蒐集各式廢棄牛仔原料,堅持不製造原料,用一件件牛仔布拼湊出 Story Wear 的樣貌。(圖片來源/陳冠百)
每生產一件牛仔褲,就會耗費大量水資源,陳冠百決定蒐集各式廢棄牛仔原料,堅持不製造原料,用一件件牛仔布拼湊出 Story Wear 的樣貌。(圖片來源/陳冠百)

於是,回收牛仔布,加上工廠因顏色、規格落差被退單的庫存布料,成為 Story Wear 的主原料,也因此他們的設計理念與一般品牌不同,並非想著「我要一朵花」,而是「我現在手上的材料能變成什麼」,將現有的材料升級再製。

將臺式「惜情」轉化為產能 讓一針一線都縫出價值

只不過,實踐理念的過程相當不易,回收牛仔布得逐件拆剪,工序繁瑣、量又小,沒有一家代工廠願意接單,生產鏈一度卡住……但,陳冠百沒有放棄,反而改變路徑,參與勞動部就業活動,尋找在地裁縫與家庭代工,意外與腦麻協會(桃園萱藝新知關懷協會)、花蓮家扶中心(家扶基金會)等單位結緣。許多「裁縫媽媽」自學縫紉賺錢,是為了孩子昂貴的輔具,她們在家工作,得以一邊有收入、一邊陪伴孩子,但其實她們的技術扎實、手藝極巧,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種臺式的「惜情」,不只照單製作,還會主動提出工法優化、節省成本的細節建議。

陳冠百滿懷感激,她將「互相成就」當作規格,遇到與腦麻青年有關的專案,她主動媒合、協助募資,讓價值在生產線上雙向流動,腦麻協會也從一個僅有三人的協會,成長為社會企業,現在也能接到很多的外部訂單。

在沒有工廠願意接單的情況下,陳冠百看見腦麻家庭中地方媽媽們的細膩與韌性,轉而與她們合作至今,讓這些特殊家庭重新與社會建立連結。(圖片來源/陳冠百)
在沒有工廠願意接單的情況下,陳冠百看見腦麻家庭中地方媽媽們的細膩與韌性,轉而與她們合作至今,讓這些特殊家庭重新與社會建立連結。(圖片來源/陳冠百)

談起這些縫紉媽媽們,陳冠百說:「過去她們只是某個身障孩子的母親,現在有了這份工作,不僅找到了自己的價值,透過個人的力量為地球盡一分心力,同時還可以幫助其他的腦麻家庭度過難關。」看見自己堅持的事竟能帶來改變的力量,她更加堅信 Story Wear 要持續做正確的事情。

為衣服打造「身分證」 讓時尚成為穿得長久的經典

也因為每件衣服背後都有獨一無二的工法和故事,陳冠百為衣服打造「身分證」,記錄布料來源、製作單位、手工細節,少量生產,賣完為止,「只要你願意了解這件衣服背後的故事,就會捨不得丟掉,減少後面環境汙染的問題。」

她要的不只是一次性拍照的潮流,而是「可以穿很久的經典」,因此品牌一年只辦一場時裝秀、僅推出 50 款設計,減少流行催促的步伐,換取衣櫃裡真正的常備品,也希望透過情感的連結、故事的傳遞,讓大家可以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疫情後,全球 ESG 浪潮加速升溫,當永續終於不再只是口號,讓 Story Wear 反而在市場上增加能見度。然而,零廢的理念,總得面臨許多現實考題,不丟庫存意味著要「賣完再補」,漫長的預購、等待、顏色批次差異,每一步都在考驗消費者的耐心與品牌的溝通力。她舉例,最近很火紅的暢銷小物「善良會贏」御守,上架一週就售罄,又花一個月補貨,熱度與行銷都得再重來。為了把理想與現實縫得更緊密,她與團隊研究科技工具、改善色差與預測,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持續堅持零廢的初衷。

永續不再只是口號 而是觸手可及的日常生活

面對不走批量生產的選擇,Story Wear 從衣櫃出發延伸到企業,再擴張成一個場域。從回收牛仔、庫存布料經手工再製,讓每件衣服都帶著可被反覆穿著的故事,同時,他們也走進企業後臺,把淘汰的制服、床單與被單升級成可販售的商品,一手為企業消庫存、另一手替環境減負擔。

更重要的是,品牌把永續變成一種生活方式。2024 年在大稻埕打造「House of Story Wear」永續百貨,集合了將近 40 個國內外永續品牌,並有咖啡廳、展演及策展空間進駐,讓永續從資訊變成場所,也使這棟老屋成了一個小小的國際社群。

House of Story Wear 永續百貨與國內外多個相同理念的品牌合作,致力打造貼近大眾的生活場域,讓永續真正走進日常。(圖片來源/陳冠百)
House of Story Wear 永續百貨與國內外多個相同理念的品牌合作,致力打造貼近大眾的生活場域,讓永續真正走進日常。(圖片來源/陳冠百)

陳冠百說,之所以選擇落腳大稻埕,一方面既是情感也是效率,大稻埕是臺北的時尚產業發源地,布料、配件、印花廠等等都在這裡,一開始只是為了圖方便,結果成了他們與產地、歷史接軌的地方。

Story Wear 以經典對抗潮流 她始終相信「善良會贏」

今年,陳冠百將以講者身分參與 SEWF 2025 論壇(2025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分享她實際的作戰經驗,如何用回收材料打造完整生產鏈、如何把勞工權益與社會共好寫進品牌體質、如何讓永續平臺串連各大品牌,「我們希望 Story Wear 是一個宣導信念與理念,同時讓大家知道,社會企業也可以脫繭而出走向世界。」

而未來十年,Story Wear 想做的是更多「陪伴」,陪更多永續品牌壯大、陪更多年輕設計師找到說話方式、陪更多家庭把專長變成收入,也陪臺灣的永續時尚產業用作品說服世界。

Story Wear 一路走來的不容易,全都化成養分寫進了品牌的 DNA,若要用一句話概括這條路,大概是陳冠百最常掛在嘴邊的那句「善良會贏」。善意不是天真的浪漫,而是一個艱難又務實的選擇,從一開始工廠拒單處處碰壁,他們依然堅持回收材料;在成本提高時仍選擇不剝削;在市場節奏不斷催促時,仍堅持經典勝於潮流。陳冠百把「對的事」做成「做得久的事」,當每個人衣櫃裡多一件被好好講述的衣服,這個社會就多一點能被留下的故事,也就能減少一件會造成汙染的舊衣。

◆延伸閱讀:餐桌上的藍色革命: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的永續漁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