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個畫面:一位公司的中階主管,白天在會議室裡反覆練習簡報、協調、危機處理,剛放下責任滿載的工作身分,回到家,便立刻轉身與照護人員交接,確認父母今天的血壓與進食情況。他一邊洗手、一邊傾聽,桌上放著打不開的便當。

晚餐吃得匆忙,他把父母安頓好、幫忙洗澡、提醒吃藥,也處理了長輩突然的情緒波動。當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卻已是深夜兩點。手機上的工作訊息不停跳動,而「明天」的照顧行程,也早已排得滿滿。這樣的生活,是許多臺灣「在職照顧者」的日常。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臺灣將在 2025 年年底邁入「超高齡社會」,65 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兩成以上。長照早已不是老年人的事,更不是誰家的私事,而是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功課。可惜的是,即使臺灣擁有相對充足的長照資源,仍有太多人,在照顧歷程中感到茫然、疲憊、無所適從。

紀鈞惟所帶領的「愛長照」,就是為了這些人而存在。它不只是資訊平臺,更是一項真實有人接電話、願意傾聽、能提供解法的服務,一群照顧為了「不讓照顧者再獨自面對」這件事,站了出來。

回家的那一刻,他沒說什麼,就走進長照現場

紀鈞惟的進場,不是基於創業夢,而是回到家鄉,與家人一起解決社區的沉痛需求。他的父親是一位社工系的教授,看見高齡社會的趨勢與照顧壓力,在教學之餘成立非營利組織,串連學生與在地資源,服務臺中海線的弱勢與高齡族群,並在非營利組織穩定後卸任理事長,投入社會企業經營,想在家鄉打造理想中的共居住宅。

然而這條路無比辛苦,在實踐理想的路上,最缺的是「夥伴」,紀鈞惟看著父母親為住宅夢想紛紛從學校退休共同努力,卻常因人手不足、工作繁忙而充滿壓力,因此當時仍在學的紀鈞惟與家人商量後,選擇在研究所畢業後前往日本學習,希望為家中帶來些許支持,「反正出社會都要選一個坑跳,不如跳對家有幫助的坑。」一頭栽入長照領域中,在銀髮住宅、居家照顧咖啡館等不同照護主題學習後,回臺灣全心投入愛長照平臺陪伴家庭照顧者。

確立接手愛長照後,紀鈞惟前往日本實習考察。(圖片來源/紀鈞惟)
確立接手愛長照後,紀鈞惟前往日本實習考察。(圖片來源/紀鈞惟)

最初的愛長照,運用數位媒體撰寫超過 5000 篇專業內容,靠內容與知識推廣,建立照顧者的社群與品牌。但數位內容製作成本昂貴,常見的主題都寫了一輪之後,還是沒有辦法真正解決照顧現場的各種難題。

每個照顧現場都是獨特的,對家庭照顧者而言,知道家中的照顧問題只是第一步,問題如何解決、選項各有什麼優缺點、該如何取得才是困難。「大家都知道要買尿布,但如果不知真正了解適合家中長輩的選項,走進全聯還是拿最便宜的。」紀鈞惟說,「數據資料從來不能解決問題──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與長期的陪伴才是。」

愛長照的第一次轉型,來自對照顧現場的看見與自身角色的深刻反思。「希望能夠真的幫上忙!」是在數位內容之外,愛長照最想做的事。他們建立了一支橫跨臺灣、日夜都有服務時段的照顧管家團隊。從社工師、護理師到有豐富經驗的專業照顧者,這群人與公部門既有體系搭配,用遠距陪伴為照顧家庭串連起最難的「夜間破口」——當晚上 8 點下班,才能夠處理家中的照顧問題時,所有公部門的服務都要等到白天,Google 資料也只剩一堆冷冰冰的說明書。

但愛長照的照顧管家們,就在這個時刻承擔起「類家人」的角色,陪伴照顧家庭一起找尋解方,面對困難挑戰。「我們不是客服,而是伴你釐清狀況、聚焦問題做好關鍵決策的教練。」紀鈞惟這樣形容。這種服務,不靠規模取勝,也不追求快速擴張,但卻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陪你看見方向。

長照課題是一條漫漫長路,如何媒合各種資源,是紀鈞惟努力的方向。(攝影/葉仁琛)
長照課題是一條漫漫長路,如何媒合各種資源,是紀鈞惟努力的方向。(攝影/葉仁琛)

而這樣的服務,愛長照為他取名為「星雲計畫」,「照顧者都像天空中孤單的星星,而星雲是星星誕生的地方,期許每個新手照顧者能有這個計劃的暖心陪伴。」這個計畫藉由超過 20 家企業的 ESG 與善意行動支持,讓全臺的家庭照顧者可以免費得到專業支援,並設立透明的感謝回饋機制。

「我們會想出各種活動讓贊助單位獲得滿滿的感謝,也讓照顧者知道,他們之所以可以獲得這項幫助,都是這些企業的用心。」因此連續三年推動星雲計畫服務,與超過 100 多個照顧產業單位合作,與照顧者支持網絡深度合作。

同時,愛長照也發現「在職照顧」對於企業的衝擊,以照顧者的角度,維持穩定的經濟來源非常重要,但如何兼顧工作與照顧平衡將成為一大挑戰。超高齡社會下,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長期照顧者的現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策略更應關心高齡照顧議題,因此除了「星雲計畫」對照顧者的直接幫助外,愛長照還把切角對齊企業內部,猶如保險一般,企業可以和愛長照儲值他們的照護服務。

當工作者遇到家中的照顧需求,請了照顧假後,發現時間怎麼樣都不夠,看著長輩的各種需求。這時在「孝心」與「昂貴的看護費用」的驅使下,往往會認真思考「還是乾脆我離職回家照顧就好?」。這不僅是個人的代價,關鍵人才的流失也對企業造成極大損失。因此愛長照協助企業建立「員工長照支持服務」、「高齡照顧家庭日」與「企業員工講座」等多元手段,為企業投入員工家庭的長期照顧支持,提供全新的選項。

紀鈞惟提出了他們與許多企業合作過的觀察,尤其在傳統產業、製造業與服務業中,員工平均年齡較高,通常是家庭的照顧主力,少子化的現在更需要他們勞心勞力,而當大部分的員工都肩負照顧責任時,一旦需要為了家庭放棄工作,這已不是企業找新的員工來替補就可以解決的勞力斷層,大量離職人力無法彌補團隊默契與技術累積的空缺,進而對企業帶來長遠的影響,

因此愛長照推出「員工家庭支持方案」,當公司內部的同仁遇到狀況時,能夠隨時啟用這項服務,讓照顧者有時間和餘力處理突發狀況,「我們發現很多在職照顧者都是公司裡面的重要人才,如果因為家中變故離開職場,對他們、對公司都是一種損失。」這個計畫看似簡單,卻翻轉了企業對「福利」的想像。「企業說他們是員工的家人,那就該把照顧當成一份認真的禮物來送。」

有趣的是,這份想法反而在許多臺灣的隱形冠軍與傳統企業率先落地。「現在許多人把『公司說我們是一家人』當笑話或地雷來看,但在許多傳統產業的老闆心中,這些員工都是一路打拚下來的重要戰友,當員工家人有事,是真的會帶著禮盒去探病,像家人一樣關心的!」紀鈞惟語帶堅定。

那些不能說的話,其實最需要被聽見。

「照顧是一條隧道,有時沒有光,但我們希望成為那一點點光。」這句話,是紀鈞惟送給所有照顧者的心聲。最大的照顧困境,其實不是知識或技術,而是「說不出口的痛」。失智症長輩的情緒失控、對父母衰老的否認、跨世代對病症的不了解,照顧者常在一種邊做邊懷疑、邊累邊內疚的狀態中打轉。

而這樣的疲憊,沒有誰能輕易接手,甚至連家人都未必懂。「我們希望的是:照顧不再是家醜,不再是要自己扛的事情,而是能與身邊的人訴說、一起討論的事。」

除了照護知識,愛長照也舉辦多場長照財務工作坊,讓更多人能夠對於未來的照護成本有所概念。(圖片來源/愛長照)
除了照護知識,愛長照也舉辦多場長照財務工作坊,讓更多人能夠對於未來的照護成本有所概念。(圖片來源/愛長照)

愛長照的團隊中,許多人是照顧領域的「在職照顧者」,曾經因為生孩子或照顧父母而被迫離職,選擇在時間彈性、能遠距工作的工作團隊中,不只是為了方便照顧家人,更是為了在自身熱愛的領域「留下來」,繼續幫助更多的人。

可遠距管理也不輕鬆。當彈性太足夠,該如何讓夥伴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取得平衡,有些人太鬆散,有些人太投入,助人工作從來就不是在比一段時間內可以完成多少 KPI,而是如何建立一個體系,長期的陪伴社會中需要的人。

「這種服務,不可能單靠制度撐起來,是靠信任與共感。」紀鈞惟笑說。即使一年只見幾次面,這群人依舊願意彼此支援,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守住一條別人快要撐不住的路。

走過初期的虧損、制度轉型、團隊磨合,紀鈞惟不再追求擴張或技術快速複製。他想做的,是一種在地而穩健的照顧連結。「我們不相信長照一定只能靠國家,也不希望它只落在家庭。」他說,「我們相信臺灣的善意,會有這麼一天,家中的長照難題,是旁人、公司、社區都願意一起面對。」

照顧是一種韌性,不是每個人都天生具備,但只要有人伴你一起學,就能慢慢長出來。而愛長照正在做的,就是伴每個照顧者學會撐過今天、走向明天的那件事。

在國際舞臺上 說出臺灣照顧者的聲音

而今年,紀鈞惟將帶著愛長照走上 SEWF2025 社會企業世界論壇的國際舞臺。他想分享的,不只是平臺運作的成功案例,而是一種源自臺灣土地、回應在地文化的照顧行動模式。

「我們想談的是:照顧不是只能靠家庭犧牲,也不是等國家提供答案,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的社會行動。」他希望透過這次論壇,開啟與各國參與者的討論——企業該如何扮演照顧支持系統的角色?照顧韌性如何在地培養而非制式移植?而社區與非營利組織,又如何串連,讓每個家庭都能撐過照顧的漫長階段?

透過工作坊的互動,讓長輩們了解照護不再只是家內事,更是每個人要關注的事。(圖片來源/愛長照)
透過工作坊的互動,讓長輩們了解照護不再只是家內事,更是每個人要關注的事。(圖片來源/愛長照)

愛長照的未來目標,不只是提供服務,而是讓臺灣有能力「用臺灣的方式照顧好臺灣人」。他們想打造的不只是平臺,而是一種新的選項、一個新的希望:讓照顧不再是沉默的負荷,而是全社會同時關心、共同修復的課題。

「想與那群陷在照顧裡、因生活感到困窘的你說,要相信臺灣,要相信你身邊還有一群人,能夠幫助你,讓一切都會更好。」或許正如紀鈞惟所言,照顧從來就不是一門生意,而是一種相信人與人之間還有溫度的行動。

◆延伸閱讀:以社會影響力為志業——Impact Hub Taipei 創辦人陳昱築與張士庭,在地扎根,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