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觀察室】網路媒體有哪些?面對AI風潮來襲,專業新聞媒體不用怕

創作型AI崛起引發眾多關注。

AI興起,「快圖文」似乎越來越常態,我就很好奇,目前台灣的網路媒體到底會不會受到影響?不過新興專業網媒已經朝向專業化發展,像是新觀點媒體《人物誌Persona》,是新媒體中少見以人物專訪為主的,而《女子學》則是為女性量身打造的女性媒體。AI對這類專業型網媒又有什麼影響呢?

當然,前提是不管品質如何,至少AI可以營造出表面看似有理的空洞內容,但如果指令正確,產出的成品可能比許多人絞盡腦汁後的結果更令人讚賞,重點是不再需要耗費大把時間,對於需要多產的人或是媒體來說似乎是個值得研究的工具。

做個實驗,分別問多數人習慣的Google和近期爆紅的GPTchat同樣的問題:台灣網路媒體有哪些?Google一如往常地條列出與搜尋欄位關鍵字相關的資訊連結,讓讀者能夠依照需求一個個點進去閱讀。而GPTchat則是除了列出一串它認為的網路媒體,還會有前言和結語,基本上是以文章形式呈現。

不過Google和GPTchat的本質本來就不太相同,搜尋引擎是在海量的資料中,條列整理與關鍵字最相關的資訊,而GPTchat是深度學習機器人,它有搜尋的功能,也有整理資訊並以對話方式呈現,也因此專家認為,如果GPTchat這AI類軟體再進化,會直接威脅Google的龍頭地位,因為使用者幾乎不用再一個個連結點進去自行理解以及整理資訊。

數位浪潮興起,對新聞媒體是否造成影響值得觀察。

數位浪潮興起,對新聞媒體是否造成影響值得觀察。(圖片來源:Pexels)

AI對網路媒體的經營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很多記者擔心自己的寫稿功能被AI機器人取代,因為AI只要輸入關鍵指令,一分鐘內就能產出內容,人類寫稿不時還得靠靈感,耗費不少時間,若要講求效率,AI看似佔上風。

儘管現在內容生成軟體如GPTchat在資訊內容的正確度還有待加強,但別忘了,它是深度學習機器人,只要餵養夠多資訊給予訓練,它的準確性會逐漸提升,再加上目前已經有業者將AI機器人「在地化」,針對不同國家地區給予特定的資訊訓練,如此一來生成的內容將更符合當地使用者的需求。

專業新聞媒體內容 AI難以取代

但我認為,專業媒體其實不用過度擔心,尤其是提供嶄新觀點的媒體內容,它得透過記者和受訪者的互動,闡述受訪者的專業素養、歷練和故事,這不是AI機器人能夠輕易揣測或模擬的,成熟記者的寫作功力,火候到位,引領讀者進入故事情境,並非此階段人工智慧的冰冷語氣與生硬詞句可比擬。

以《人物誌Persona》為例,每篇人物專訪的主角,都是該專業領域的頂級職人,人生歷程精采萬分,儘管並非人人都是聞名遐邇,卻總能在文章中給予讀者極大能量的注入。若非經過記者的細膩和導引,這些故事可能就只流傳在當事人和周遭友人身邊,難以和廣大讀者分享。反倒是無須真實基礎,天馬行空想像、橫空出世的內容農場文,在AI機器人經過更完整訓練之後,就能輕易取代了。

善用AI,可以協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

善用AI,可以協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圖片來源:Pexels)

AI科技是時代的產物,它其實可以協助人類工作更有效率,而非取代人類。BBC就曾經報導,《大西洋月刊》記者比爾戴德曼(Bill Dedman)在電腦的幫助下,整理了大量的住房按揭數據,撰寫系列報導並揭露這一行的隱形種族歧視,這份1988年的作品還獲當年的普立茲獎。

西方國家許多大媒體也善用AI的特性協助他們辦公室的運作,像是BBC的新聞實驗室裡有個AI機器人叫Juicer (榨汁機),將來自各方的數據訊息以其特有的智慧模式串聯,記者寫稿要查詢資料時快速方便;2015年,紐約時報也引進了編輯AI,建立起關鍵字詞庫,簡化記者的編輯流程。

AI已經是不可擋的趨勢,就算馬斯克等人連署反對AI開發,但恐怕難以扭轉局面。我擔心的不是AI取代人類,而是貪婪的人類濫用AI,用以對付競爭對手、國家、甚至整個地球生態。如何好好運用「人工智慧」,終究還是得靠人類的「智慧」。

了解更多【我是地球人彭光偉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