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教我的人生體悟 插畫家沈恩民由畫而生的「慢漫生活」情懷

從插畫到登山,沈恩民以畫筆描寫山林,也繪出「慢漫生活」的人生體悟。在2023年出版了《慢漫生活:用更長的時間,完成想做的事》一書,沈恩民透過插畫觀察人生,對他而言,山林是引領他的人生導師,而手中的速寫插畫本,則是他擁有自由的一方天地
從插畫到登山,沈恩民以畫筆描寫山林,也繪出「慢漫生活」的人生體悟。在2023年出版了《慢漫生活:用更長的時間,完成想做的事》一書,沈恩民透過插畫觀察人生,對他而言,山林是引領他的人生導師,而手中的速寫插畫本,則是他擁有自由的一方天地。

 

放慢生活步調對於現代人而言,似乎是難以企及的理想,而在繁忙的都會世代中,快速與便捷更是件頭等大事,只是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止盡的高壓與疲憊感,日復一日下,總有人迷失其中;而沈恩民因為接觸山林的契機,開展了一連串自我追尋之旅,並於後來出版了山林以及體悟生活等書籍,透過活潑可愛的畫風,以及真摯的文字敘述,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

沈恩民將自己走入山中的所獲得的感受,透過畫筆繪出。(攝影/許程睿)

沈恩民將自己走入山中的所獲得的感受,透過畫筆繪出。(攝影/許程睿)

從小便懷有的繪畫興趣 紙筆獲自由

這天微熱,時而疏朗、時而多雲的天氣,當步上金面山蜿蜒的步道時,在不經意間,偶然幾處路徑的轉折處,抬頭遠望便能看見從內湖延伸至南方的遠景。對沈恩民而言,這是他與家人常來的鄰近山野,也是他攀爬過許多台灣山岳後,意外愛上的一座小山。

「我的個性很自我,喜歡活在自己的小世界。」沈恩民如此說道,他出生於彰化,父親是與製圖有關的公務員,母親則是醫院的行政人員。小時候的沈恩民對繪畫展現了十足的興趣,雖然父母親期望沈恩民能以公務員作為未來志向,不過沈恩民笑著說:「這方面我總是表面接受、內心堅持,因此在這件事情上,一直沒朝父母的期許前進。」

也許是出於尊重孩子的興趣,父母在他小時候,並未阻擋其興趣的發展,反而是讓他參加繪畫才藝班,沈恩民也因著興趣,就讀了彰化高商的廣告設計科,大學時則畢業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的商業設計科系。

一路走來,沈恩民的世界與繪畫離不開關係,繪畫就是他觀察世界的方法,「當我感到身不由己、非得被限制在一個地方、無法自由的時候,紙和筆就可以讓我感覺自由。」

負面情緒與高壓 繪畫成了最後一根壓垮的稻草

繪畫原是沈恩民獲得自由的方式,但這也成為了壓垮自己的最後一根稻草。畢業後,他進入設計公司從事廣告設計與網路行銷的工作,但商業講究快速與效率的模式,再加上設計案的作品生命週期往往很短,一波又一波的高頻率創作,宛若潮水襲來,幾乎耗盡了他的創作力。

當時他曾承接過故宮、歷史博物館以及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等設計案件,過程中沈恩民雖感到無比的成就感,可隨之而來的高壓,卻逐漸壓垮了自己。

第二份工作沉重的壓力感也從未消退,雖然在職位上逐步高升,但他總覺得開始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追不上公司的步調與節奏。

也是在這時,孩子接連出生。當時他請了第一次的育嬰假,在半年的空檔裡,原本想試圖自己接案、脫離原有的職場環境,不過接案之路並未如想像中順利,沈恩民無奈地笑道:「當時無計可施,育嬰假結束後只能乖乖回到職場上。」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第二個孩子出生時,沈恩民在第二次的育嬰假中與過往的同事聯繫上,了解到業界原來有種透過圖庫平台販售插圖抽成的經營模式,當時他心想:「不妨就試試看吧。」

壓力一度讓沈恩民沒有心力創作,但也因為這樣,意外開啟了他的不同人生方向。(攝影/許程睿)

壓力一度讓沈恩民沒有心力創作,但也因為這樣,意外開啟了他的不同人生方向。(攝影/許程睿)

結果,他體驗到與過往職場裡不同的自由感,然而在這個工作模式下,只是為了承擔家庭生計而畫,導致在創作靈感上越走越窄,沈恩民對此回憶道:「在兩三年的時間裡,每天就是起床畫圖、構思新作、照顧小孩,然後等太太下班回家。」

另一方面,沈恩民也執著於後台收入數據的升迭,「整個心被即時呈現的販售數據給綁住了,每天的心情隨著收入的高低而變,我發現自己再也沒辦法用平常心去看待這一切。」

此外,當時沈恩民也遇到了接二連三的插畫抄襲,「對當時的我而言,這是一件壓力很大的事情。我英文能力沒有到很好,因此向國外的圖庫平台寄檢舉信時,往往得耗費許多時間,到最後專注的事情不是在創作上,反而是在負面的情緒中走不出來。」

與爺爺的聯繫 透過山林教會自己的事

沈恩民的爬山習慣是從小開始的,這份自然而生的嚮往,也許正是遺傳自爺爺對於山林的愛。他說道:「在山林之中,彷彿可以讓自己緩和下內心焦慮的情緒。而我的爺爺也很喜歡爬山,某個層面上,不管個性或人格特質,我想,我跟他是十分相像的。」

沈恩民的爺爺是一位理髮師,由於奶奶很早便離開人世,家人為了讓爺爺揮別傷痛,便鼓勵他走向山林。沈恩民小時候總喜歡在爺爺的房間內尋寶,那一斗方大小的房間內,總是有許多與山相關的寶物,從山刀、冰斧到煤油燈與藤編背架……,許多他不認識的器材就這麼等著他前來發掘。爺爺對於山林的喜好,最後還讓他成為了嚮導,數次帶隊爬山。

對沈恩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國小期間與爺爺去阿里山健行,還懵懂的他,記得在一個叫做月亮睡覺的地方(即阿里山眠月線),爺爺指著遠方山巒對他說:「那裡是玉山,等你國小畢業後,我帶你去爬。」不過這份約定,最後卻未能實現,但也成為了沈恩民與爺爺之間的共同連繫。

爺爺對沈恩民而言,是生命中無比重要的存在,山林也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連繫。(圖片來源/沈恩民)

爺爺對沈恩民而言,是生命中無比重要的存在,山林也是他們之間的共同連繫。(圖片來源/沈恩民)

「在大學、甚至出社會後,我都會與山友們相約一起去爬山,也是在當時認識了登山團隊的朋友們。」沈恩民凝視著遠方的都市景緻,彷彿回到了當時的自己,他接續著說:「起初我爬山是總覺得好像能抒發壓力,但也許是自己的想法偏負面,後來在爬山的過程中,總會看到許多人對於山林的破壞,像是亂丟垃圾造成的汙染,心中便覺得,我是否也成為了破壞山林的一份子,是不是該停止走入山中?」

2017年,沈恩民在網路上看到「嘉明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的消息,雖然當下並不清楚具體要做什麼,可是他心想,或許是個契機,便報名參加了。這場活動是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所發起的「手作步道與無痕山林」課程,沈恩民被他們「運用就地取材搭配手作的工法,取代破壞式大型工程,進而維護山林步道與大自然的平衡」理念所吸引和啟發,便與將近20多位的工作夥伴,一同打拚。

在相處聊天中,他發現到自己原本一直很害怕與人群相處,竟因為自己喜歡畫畫,讓他透過繪畫描繪記錄當下的情境,也成了他與其他人交流的契機。

沈恩民認識許多努力為山林付出的登山朋友,也從與部落耆老的交流中,重新擁有山林與生活的視角。(圖片來源/沈恩民)

沈恩民認識許多努力為山林付出的登山朋友,也從與部落耆老的交流中,重新擁有山林與生活的視角。(圖片來源/沈恩民)

他身邊的工作夥伴,雖然彼此的人生經歷大有不同,但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卻總是竭盡所能、發揮所長去完成每一份工作。

沈恩民和夥伴當時拜訪台東海端鄉的初來部落,在與部落耆老的交流中,八部合音與部落古調的歌聲彷彿與遠方的新武呂溪合而為一。沈恩民在一旁描繪記錄時,感受到一股溫暖且富有力量的能量,彷彿從歌聲中告訴他:「孩子!放鬆吧!來到這裡,可以好好休息。」

沈恩民說道:「他們讓我對於看待問題的角度,起了相當大的轉變,我也在這些人的身上,找到了自己使力的方向,生命也就此不再感到孤單。」

手作步道假期後,沈恩民所畫下的回憶插圖。(圖片來源/沈恩民)

手作步道假期後,沈恩民所畫下的回憶插圖。(圖片來源/沈恩民)

國外月亮其實沒比較圓 從山林到日常的慢漫生活

「以往我總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但在以記錄員身份參與古道調查工作的過程中,我才發現自己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文歷史所知甚少,也才了解到台灣也有許多不輸國外的精彩地點。」

由於過往在家工作的關係,沈恩民有很長一段時間面對的是螢幕與電腦3C的虛擬世界,當時他所感受到的,只有螢幕上報表數字高低起伏;焦慮的,是被商業氛圍所困住的疲乏之心。

所幸透過山林景致帶來的動人體驗,以及共同登山途中,遇到的每個人們,原有的心結就此打開,讓他開始在以行動走入山林的歷程中,看見不同的人生可能性。

自2020出版了《山教我的事》以後,家中迎來了第三個孩子的出生,沈恩民自言道:「此時我開始進入了另一段不同的人生思考。由於得肩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不再能像過往一樣頻繁上山。當時我曾想,過往體會到的那些情感在離開了山林後,就不復存在了嗎?」

這時他再次將人生的觀察視角,看向自己的家人。他滿懷幸福地說道:「以前我總覺得美好的東西在很遙遠的他方,但因為山林的經驗,讓我進而回顧周遭的人事物──妻子、孩子們,對我而言就有如同寶藏一樣,無比珍貴。」

「2017、2018年的時候,我想我有些極端,一直試圖向外尋找人生的意義,也因此某種層面上,我有點拋家棄子。不過,因為這樣的經歷,讓我得以從山中,重新看見台灣這塊土地;讓我得以不再向外看,而是回到自己與家人身上。」

沈恩民沉思了好一段時間後,才緩緩說道:「上山這件事情,就好像是我去山林裡讀了一個學位。後來我畢業了,從山林中教給我的觀察視角與人文自然體驗後,緊接著回到日常生活中,這些體悟成為我能運用在生活裡的一部分。」

2023年,沈恩民將這些體悟陸續整理成冊,最終出版了《慢漫生活》一書。

金面山對沈恩民而言宛如自家後院般熟悉。(圖片來源/許程睿)

金面山對沈恩民而言宛如自家後院般熟悉。(圖片來源/許程睿)

在攀爬金面山的過程中,沈恩民就像個樂天的小孩,興奮地介紹起這座山的種種故事。時而指著山壁上的孔洞與裂痕說道:「這是清代開鑿石材的痕跡!」時而他指著遠方的都會與山景,拿出速寫本說道:「從這裡看過去,就是我這本速寫本上描繪的景色!」

在速寫本上,有好幾篇內容滿是童稚的筆跡內容,當被問及:「這是你小孩的塗鴉嗎?」沈恩民點了點頭,並介紹起了上頭的故事,他說:「這是恐龍,我的小孩最近很喜歡畫恐龍。」

他看著上頭的塗鴉,喃喃說道:「我想,我也從小孩的身上學到很多事情,像是他們看事情的角度,因為好奇、好玩與有趣才動筆的,這是一個很純粹的畫畫心態。有時候,如果能抱持一個單純的心態,持之以恆累積下去,這是無比重要的。」

從小孩的身上,沈恩民學習到許多事情,其中一項便是創作的心態應保持純粹,並持之以恆。(攝影/許程睿)

從小孩的身上,沈恩民學習到許多事情,其中一項便是創作的心態應保持純粹,並持之以恆。(攝影/許程睿)

「也因此,如何放慢步調在日常中生活,這是我現在正在進行的事情。」對沈恩民而言,從辦公室人員到自由接案者,再從山林到日常生活,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生不斷轉捩的過程。

沈恩民指著金面山上的一石一草,說道:「很久以前,我不太覺得這類近郊的山林有什麼好爬的,反而更覺得兩、三千公尺的高山才是我應該前去的地方,但如今我覺得自己生活周遭的人事物才是更重要的。這裡假日與妻子、孩子們前來拜訪攀爬的地方,也是與家人『慢漫生活』的日常。」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