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各種困難打造《國際橋牌社》!製作人汪怡昕:希望為台灣開創一個記憶IP

《國際橋牌社》及外傳《和平歸來》製作人汪怡昕。(涂豫新攝)
戲稱「賣台是筆好生意 」的汪怡昕,構思了一個「台灣記憶IP計畫」,「台灣的政治、歷史地位與國際情勢太精彩,不拍出來多可惜!」很多歷史事件,一般人只知道表面,卻不知道其中的詭譎角力,他心心念念希望把這些事件,用戲劇或紀錄片的方式真實還原出來。

 

汪怡昕是台灣第一部政治職人劇《國際橋牌社》的製作人,最近正如火如荼地宣傳以2003年SARS爆發院內感染而緊急封院的故事為背景的外傳《和平歸來》,同時,他之前也是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劇集《少了一個之後-二二八‧微光》、探討軍中人權紀錄片《少了一個之後-孤軍》的導演。

他頭髮幾乎有九成白,說話字正腔圓,個性豪爽又帶點幽默,不時在個人臉書po文評論時事,還曾經在網路上掀起不少論戰。我覺得他本人像極了他公司名稱想要致敬的文學家「馬克吐溫」,表面上性格尖酸、強硬、假裝不在乎,但豪氣的背後,其實是體驗過各種浪漫、叛逆又充滿現實的起伏人生。

家道中落 經歷天堂掉到地獄

汪怡昕的家庭背景有著複雜的政治認同,爺爺是淡水的地主,曾在日治時期擔任文官,奶奶家是淡水在地的首富,舅公是李登輝前總統淡江中學的同學,二二八事件期間還被推派為淡水石門地區的抗暴總指揮,而爸爸則是死忠的黨外支持者,曾經在飯店任職,也做珠寶生意,混得風生水起……所以他小時候是全職保母帶大的,算是個公子哥。

汪怡昕回想起自己家道中落的日子,形容心情很黑暗、很絕望。(涂豫新攝)

汪怡昕回想起自己家道中落的日子,形容心情很黑暗、很絕望。(涂豫新攝)

只是好景不常,汪爸爸的生意做得太大,資金周轉不靈,開始出現跳票,家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我爸爸當時很辛苦,開始到處借錢、房子也賣了,在我17、18歲的時候,宣布破產。」

從天堂掉到地獄的日子,汪怡昕開始討生活,一度到工地當板模工。「我那個時候年輕氣盛,愛玩、書又念得很不好,反正後來搞到要重考,爸爸在家裡躲債,我們兩個相看兩厭,家裡又沒錢,爸爸就要我去外面找工作。」

講到這兒,他一臉得意地說:「不是我自誇,我的工作能力真的很不錯,我到工地工作沒多久,老闆就幫我加薪,後來還被板模班挖角當學徒,最後我還真的變成正規的板模師傅,一天領3000元的那種。」

但是當時的工作環境龍蛇雜處,汪怡昕誤打誤撞加入「牛埔幫」,沒事還被抓去械鬥,還好他怕事,去過幾次就嚇到了,後來考上世新三專部電影科技術組,下定決心離開是非圈。

「我的那段時間真的很黑暗、很絕望,心態就是能過一天是一天,撐著不要倒這樣。」念三專時期開始,他就到各大劇組打工,從基層開始做起,曾經在「阿姑」周遊的劇組待過,當到劇組副導,也當過導演林正盛的製作助理。

汪怡昕從攝影助理升上攝影師,中間一度跑去當記者,幾年後才又回歸影視圈。(汪怡昕提供)

汪怡昕年輕時從攝影助理升上攝影師,中間一度跑去當記者,幾年後才又回歸影視圈。(汪怡昕提供)

從攝影助理升上攝影師,有段時間跑到台中當記者,幾年之後又轉回來當導演,汪怡昕回想這段歷程,真的是熬過來的。「我是入行了12年之後,才當上導演,片場其實是角力場,以前那一代的人很喜歡報師門,比你的輩分高還是我的輩分高。」

「那時沒有勞基法觀念,戲一開拍就是沒日沒夜,我好幾次在趕行程時開車開到壓到路邊石頭差點翻車,全車的人都在睡覺,我只好趕快下車做幾個伏地挺身,清醒一下再繼續開。」

IP計畫 還原台灣真實歷史

汪怡昕在34歲時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接了很多影像相關的案子,三分之一是來自政府標案,也有民間的商業案、廣告跟剪接,承接各大電視台的節目製作,選舉時也幫不少政治人物做策略行銷。

他坦言,「我是生意人,要先有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他真正想做的事,其實是思考很久的「台灣記憶IP計畫」,「我想要做點台灣的東西。」

汪怡昕先從紀錄片入手,像是以文學巨擘白先勇父親為題材的歷史紀錄片《關鍵十六天: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關於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的紀錄片《國家的國家的國家》,以及談二二八跟白色恐怖的《少了一個之後》系列等等,後來才慢慢把焦點轉到拍攝歷史實境的戲劇。「怎麼讓沒有經歷過的人,用很easy、不說教的方式進入你想說的故事,我們做了很多嘗試,《國際橋牌社》系列就是這麼誕生的。」(延伸閱讀:真我與戲劇的距離!用心面對每一個角色 范宸菲在等待中走出屬於自己的演員路)

汪怡昕(左)籌拍《國際橋牌社》時遇到很多困難,但他很感謝所有參與的演員跟工作人員。(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有限公司提供)

他苦笑著說,為拍這部有「台版紙牌屋」之稱的政治職人劇付出許多,除了自掏腰包投入資金,連律師都先準備好,因為很擔心被告。「內容跟很多真實的事件相呼應,這種類型的戲劇是台灣沒有做過的,我有點像是先出來當箭靶、踩地雷。」

汪怡昕表示他每次都會想要嘗試一個不一樣的異溫層,第一部描述1990~1994年台灣歷經民主轉型的階段,二月政爭、野百合學運、刑法100條修法等事件都有著墨,第二部聚焦於1994~1996年間,以總統訪問康乃爾大學、第一次總統直選和台海飛彈危機為故事背景展開,更加入了軍事的元素。

而這次的外傳《和平歸來》,講述2003年SARS侵襲台灣,朝野間因政治角力導致倉促封院的歷程。為了要拍好劇中大量的醫療畫面,他找來超多重量級的醫護人員客串,「拍醫療劇壓力很大,因為太過專業,內行人一看就知道行不行,所以劇中很多手術鏡頭都是直接找醫護人員親自上陣。」

汪怡昕(左)邀請了非常多重量級醫護人員前來客串,圖為蘇怡寧醫師(中)、陳志金醫師(右)。(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有限公司提供)

汪怡昕(左)邀請了非常多重量級醫護人員前來客串,圖為蘇怡寧醫師(中)、陳志金醫師(右)。(馬克吐溫國際影像有限公司提供)

他還說因為拍攝期間就是疫情爆發,從資金、田野調查到拍攝場地,全部都是必須一一克服的大問題,在開播前尋求通路平台的支持也花了很多工夫,加上因為拍攝的內容題材敏感,在社群媒體上成了被攻擊的目標。

「原本我的臉書就是單純抒發心情,想到什麼說什麼,但是很多人躲在帳號後面,有的是匿名,有的甚至是假帳號,把我的po文斷章取義,再加油添醋地傳播。看到惡意的攻擊,我當然會不高興,很想跟那些人說:『你們只敢在網路上酸別人,你們到底為台灣犧牲過什麼!』」

不過氣歸氣,汪怡昕比較在意的是,他想要用影像記錄真實歷史事件的理念價值,能不能引起社會關注,「我一直覺得身為說故事的人,我們可以勇敢一點,更靠近真實一點,雖然有很多框架要去打破,但本來開創者就是要開疆拓土,不是嗎?」

場地提供:潮人物商店/書店(台北遠東Sogo敦化館)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