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對於某些行業別來說,有其先入為主的觀念與認定,求職路上或許是阻力,尤其是「廚師」一職,始終有男大於女的刻板印象。然而,對台北文華東方酒店「雅閣」港點主廚葉銘惠來說,她不僅是臺灣頂級粵菜界女主廚第一位,也是香港難得一見的女性主廚;她享受著從入行以來的「特殊禮遇」,更將「在陽剛男人味中盡現女人的纖細」特質,注入在每一道經典菜色之中。
葉銘惠自港受邀來臺獻藝,懷著「用旅行的心情」工作,看似說得雲淡風輕,但骨子裡,卻有著不服輸的好勝心。「女性的細膩、男性的大膽」是她想要體現在點心上的風格。背後的緣起,是小時候外婆帶她品嘗港點的記憶,以及曾在西餐廳打工時看到老師傅罵人的凶悍。這兩樣極端的情感,讓她覺得「我要傳承好味道,並用女人特有的溫婉對待港點、同仁、以及客人。」葉銘惠一步一腳印,走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餐飲類的性別劣勢,在中餐廳反而成為優勢
她記得在西餐廳打工的經歷,有次看見主廚大聲責罵下屬,這一幕嚇傻了她:「雖然不是罵我,但主廚罵人的樣子和嗓門,讓我覺得好可怕,心想著萬一哪天我也做錯了,是不是也會如此被罵,那該怎麼辦?」原本對餐飲工作的美好憧憬,瞬間被這番責備給驚醒,不安的念頭和言語攻擊的畫面充盈她的腦海。她想著,環境或職場生態難以改變,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的思維。
2013 年,葉銘惠在香港中華廚藝學院研習,自此投入港點技藝領域學習,並於 2015 年起,先於文華東方集團旗艦酒店之一的香港怡東酒店任職四年時間,自學徒起步,以嚴謹並講究精細的歷練,奠定扎實的點心工藝技巧。

學港點,也許是她不想再浮現當年打工時看到同事被斥責的陰影,更多的還是小時候外婆帶給她的親情回憶,「小時候外婆總愛帶我去茶樓飲茶,之後一定會去買一袋白麵包,牽著我的手去餵麻雀,那時候的快樂多麼純粹啊。」
儘管兒時吃了哪些港點、味道如何,已經不復記憶。然而,茶樓、港點的場域和食物,卻成為她想重溫舊夢的親情連結。只是,該如何適應以男性為主的環境,並在日後脫穎而出呢?
有天賦的起點,也有努力淬鍊出的珍貴經驗
「當學徒時,整個點心部只有我一個女生,我剛進去時真是嚇一跳,擔心會不會重現當年看到西餐主廚罵同仁的畫面?一切都格外地小心謹慎。後來發現這些同事或主廚,年紀都比我大上許多,不只是大哥哥,有些人甚至和我爸爸同歲數,我在他們眼中頓時就成了妹妹或子女輩,加上我又是場內唯一的女生,感覺備受疼愛禮遇,學習過程幾乎沒有被罵過,遇上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問,他們也很願意教我。」
葉銘惠從擔憂到放心,越加覺得「女生在中餐廳任職反而是好處多過一切,看起來吃虧、吃苦,但也是占盡便宜」,愉悅和自信,更助益了她在港點的放手一搏。
葉銘惠破除傳統性別與職業的隔閡,除了有老天的眷顧,給予她適合的學習環境,她也覺得自己可能比別人多一份天賦,「我的口感格外敏銳,只要吃一口,就知道口中港點的優缺點,發掘出問題,這是老天給的才能,我就把這份才能發揮出來,有得學就盡量學。」
「記得當學徒時,師傅問說誰要來桿酥皮?現場沒有人說話,只有我一個人跳出來,那時只是很單純想要多學不同的本事,以後應該都可以派上用場,果然,每一種口感、手工、刀工、烹飪的學習,都給自己累積了足夠的能量。」
用時間磨出烹飪絕活,將美味自信融入港點之中

除了天賦的才能與不懈的努力外,葉銘惠也說:「我做港點只有 15 年時間,論資歷絕對還算是年輕輩,但這些年所待過的酒店、獲得的獎項,如 2018 年全港青年廚師中餐烹飪比賽,獲得公開組冠軍及最佳專業表現大獎、2019 年於國際賽事『亞洲名廚精英薈』拿下金獎,都讓我相信走入港點是正確的選擇。」
將美食製成藝術品,又能保留它的傳統元素,「小時候,我很喜歡看媽媽煮菜,現在則喜歡看到客人吃完我的港點後,臉上綻放出的笑容。」她串起兒時的回憶,以及學徒時期的努力、在頂級粵菜餐廳服務,葉銘惠總括了自己的廚藝:「對我來說沒有『最擅長』的工作,因為每項任務都要做到最好。我走過點心部的每個崗位,也正因為這些累積的閱歷,讓我能比其他港點師傅多一份推陳出新的底氣。」

就像遵循黃金 13 褶技藝所呈現的「筍尖鮮蝦餃」,是她苦練五年後的拿手菜,皮薄餡豐、入口後迸發出鮮蝦甜美湯汁,展現出歲月歷練後的精湛技藝。又如「懷舊灌湯餃」,一方面要掌握外皮的薄厚度,又要將內餡包入金華火腿、瑤柱(干貝)、雞爪等費時四小時熬製成的濃醇湯底,裡應外合,絕對是功夫的最高詮釋。這是對產品的自信,用時間磨出烹飪的絕活。
臺港文化差異的適應與認識
葉銘惠在轉戰香港頂級、米其林餐廳後來臺灣,她深信會有因地制宜的港點新品,「等我再更熟悉臺北一點,就可以找到更多的當地食材入味。」說起初來臺北時,臺港兩地的語言用法差異,如香港人說的椰菜,即是臺灣的高麗菜,剛開始說需要椰菜時,同事卻給她花椰菜,令她哭笑不得。
又如看到「福利中心」,她裹足不敢踏入,因為香港的福利中心通常是類似照顧老人的地方,「我站在福利中心門口,想著怎麼那麼多人進出,但都沒有看到需要幫助的老人,後來一問才知道這是超級市場。剛到臺灣時,很多調味料、食材都要香港帶來,後來才知道超市原來離我這麼近。」

要想認識臺北,除了觀察和體驗外,葉銘惠更以騎單車上下班來熟悉這座城市的巷弄街道,「騎車上班可以看到很多以前沒看過的景物,下班騎車回家可以藉此當運動,消除一天的辛苦和壓力,有種放空的感覺。」對她來說,單車是交通工具,也是讀書時的回憶。
她笑著說:「我曾經是香港獨木舟運動的選手,代表香港參加過比賽。」而如今,過往日子已經不復存在,但生活帶給她的歷練和挑戰,累積了葉銘惠在港點研發、製作烹飪的技藝和勇氣,從香港到臺北,盡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