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落於市中心外的柳營奇美醫院(以下簡稱柳奇),在周圍一片綠意間顯得格外醒目,土磚色的大樓靜靜矗立,如守護者般見證著無數生命的流轉——那些關於病痛、康復、告別與重生的故事,都在這棟建築裡交錯上演。
這所醫院的掌舵者,是奇美醫院復健部總監、同時專精於復健醫學的周偉倪院長,從臨床醫師到管理者,在他眼中,醫院不只是治病的地方,更是一個讓生命重新啟動的所在。周偉倪以「走動式管理」讓醫院動起來,以「幸福企業」的理念讓醫療回歸人本。對他而言,醫療的價值不在權威,而在理解「人」,病人與醫護,都是同樣需要被照顧的生命。
命運安排的科別 開啟臺灣 ICU 早期復健的起點

周偉倪原本的志向,是成為一名婦產科醫師。求學時期,他擅長外科技術,師長都認為他會成為一位「很會開刀的醫師」。然而命運卻在一次實習輪調中,意外轉了個彎。那一年,他被分派到被戲稱為「貪生怕死科」的復健科實習。「那是一個沒人想去的科別,大家都說復健科的病人,都是些不會好、卻又死不了的人。」他笑著回憶。
但就在這樣的誤打誤撞中,他看到了一個未被開發的世界:病人雖然歷經重症、手術、創傷,卻仍有機會靠著訓練與支持,重新學會站立、行走、說話,並重新回到生活中。那股「讓人再一次活起來」的力量,深深吸引了他。
「既然要走這條路,我就要跟別人不一樣。」他說。當多數人避開風險、選擇相對穩定的領域時,他反向而行,投入挑戰最高的心肺復健專科。這意味著要面對病人生命最脆弱的時刻,與第一線的心臟科、加護病房緊密合作。從住院醫師起,他便主動走入那些生死交界的病房,學習如何讓病人在呼吸器旁重新動起來。之後被派往美國進修,接受完整的心肺復健訓練,第一次看見病人「在加護病房裡做復健」。

這個概念被稱為「ICU 早期復健」,當時在美國的加護病房,他觀察到醫療團隊在病人入院後的 48 至 72 小時內就開始復健介入,藉由早期活動預防「加護病房衰弱症」的發生。「那時我學到一個觀念,復健不能等病人好了再開始,狀況允許下,要在最早的時候就介入,才能避免身體機能快速退化。」
實證醫學證明,若能及早進行復健,病人的住院天數、呼吸器使用時間都會明顯下降。1996 年回到臺灣後,他決心把這個理念帶入臨床。翌年進入永康奇美醫院,成立全國第一座以「安全監測」為核心的心臟病人健身房,導入心電圖、血壓、血氧等監測設備,讓病人能在安全環境下逐步訓練。
走動式管理與人力哲學:讓醫院真正「動」起來
離開第一線臨床後,周偉倪進入醫院的管理體系,從醫務祕書到人力資源部主任,再到奇美醫院復健部總監。他笑說:「醫院管理最難的不是醫療設備、流程,而是人。」
「醫師通常只懂專業,常習慣用專業的語言溝通;但行政人員不一定聽得懂。」他說:「學了人力資源管理之後,你會知道行政人員在想什麼,也能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溝通。」在學習過程中,周偉倪發現自己能用更宏觀的視角看醫院的運作,也開始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管理哲學,他主張「管理不講命令,而講理解」,而理解的前提,是親自走進現場。

「最輕鬆的做法是坐在辦公室看數據、發號施令,但那些數據往往會失真。要知道真相,就得走進病房、門診去看。」這就是他所稱的「走動式管理」。透過走動,看見制度無法呈現的細節,也能觀察員工真實的狀態,「如果我走進單位,員工能笑著打招呼,那代表他們對工作狀態感到安心。但如果看到我就緊張,表示制度或環境出了問題,需要去了解原因。」
「就像醫師對待病人,不能只看症狀,而要了解原因。」對周偉倪而言,好的管理不是發號施令,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正確的位置上發揮專業。這樣的信念,也成為他帶領醫院團隊前進的動力,用理解取代命令,讓組織真正動起來。
從地區醫院到區域醫院:責任的重量,視野的擴展
接任柳奇院長之前,周偉倪已在佳里奇美醫院(以下簡稱佳奇)擔任院長八年。那段期間,他帶領團隊達成令人矚目的成長:佳奇的醫療量能持續攀升,成為三院區中成長率最高的分院。
接任柳奇院長後,他的角色也隨之轉變。從地區醫院的扎根者,成為區域醫院的領航者。柳奇是奇美體系中唯一「從零設計」的院區,結構最完整,也肩負溪北地區的重病治療任務,成為在地最大的醫療後盾。

「柳奇是臺南地區溪北唯一的大型醫院,要扛起癌症治療與重症復健的責任。」周偉倪說明,他也將柳奇視為奇美醫療體系布局中最關鍵的一環:「臺北有和信醫院,臺南則有奇美。奇美不會離開臺南,因為這裡是我們的根。」
「不管醫院多大,原則都一樣,就是要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依據。」從佳奇的穩健成長,到柳奇的全面布局,周偉倪認為「責任」不是頭銜帶來的重量,而是對生命的敬重。
「幸福企業」的核心:員工才是第一線要服務的顧客
在周偉倪的眼中,醫院不僅要照顧病人,也要照顧看護病人的人員。「員工才是第一線要服務的顧客,我們要像對待病人一樣先善待員工。」他說,「因為醫院的文化,就是從人與人的信任開始。」
任職於佳奇時,他讓人力短缺的護理團隊在幾年間倍增。外界以為這是高薪挖角或是擴編成果,但他笑著說:「道理很簡單,有多少人,就做多少事。」當工作量與人力能維持合理平衡,員工就會留下來。「多出來的事,就不要勉強同仁去承擔;若有新的需求,就要再補人力,否則不要徒增那麼多的服務量。讓員工做他能負荷的事,他才會願意認真做好。」

面對醫療現場長期人力吃緊的挑戰,他提出「減輕負擔」的思維,不是要員工更拼命,而是讓團隊合作更有效率。除了導入 AI 醫療輔助工具,協助護理師整理病歷、分析資料,他也鼓勵善用照服員、護佐等支援人力,共同照護病人,「讓醫療變成團隊合作,而不是個人硬撐。」這便是他眼中的幸福企業。
從一顆球的軌跡,看見醫者的信念
周偉倪十分重視自身健康,無論行程多忙,都維持著規律的作息與運動習慣。長年的運動中,高爾夫球對他而言不僅是興趣,更是一門人生哲學。「高爾夫是一個永遠無法被完全掌控的運動,同一個場地每天狀況都不同。它教會我『負責任』這件事。」
當他打出失誤球時,不要責怪環境,而是思考如何修正。「醫療也一樣,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掩飾與推卸。員工犯錯,要找出錯誤的原因,而不是一昧責罵。只有讓錯誤被看見,制度才會進步。」

身為柳奇的領導者,周偉倪談的已不只是醫療,而是生命照顧,「敬畏上帝是智慧的開端。如果我們要成為智慧醫院,就要做那些連上天都覺得高興的事。」這句話,是他對醫療最樸實的信念,沒有浮誇的語言,卻道出醫者最深的溫柔。
在這片綠意與陽光交錯的柳奇,周偉倪以穩定而溫暖的步伐,讓醫院成為病人的依靠;也讓每一位醫護,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重新看見醫療最初的初心——以人為本,為生命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