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人稱嗆辣苦海女神龍的張嘉讌,為推廣母語闖蕩立院協商多年,卻因深覺透過政策推動僅是杯水車薪,於是投入基層教學,甘願全台奔波授課,以傳承醫護台語教育為個人終身使命,只為弭平醫、病間的語言鴻溝。
「今夜又是落著小雨的暗暝,想舊情也綿綿…。」教室內傳來台語老歌樂聲,伴隨著學子陣陣歡笑,有別於一般語言課制式化的背詞彙文法,張嘉讌教學總有她獨特的一套。
期中考課堂上,學生們自選台語歌曲輪番演唱,有流行、有經典宛若一場小型演唱會。無論歌聲高下、唱得好聽與否,一向不是考試評分重點,會聽、能唱、敢說,讓年輕人願意主動接近台語,融入日常生活當中,這是張嘉讌投身台語教育的衷心期盼。
「我不想教學生如何考一百分,而是帶領他們願意從零開始。」
學生肯學,張嘉讌從不喊累,即使得花掉大把時間搭火車,年近60歲的她照樣全台校園跑透透,在七所大學的醫護、中西醫相關系所任教。
醫護相關科系的學生每年就約千人,常有人因此讚譽她桃李滿天下,但張嘉讌不自滿,緩緩訴說自己在傳承台語的孤單無力,同時分享年輕學生的學習熱情,怎樣成為她前行的力量。
為了傳承台語,張嘉讌眼中的火花從未熄滅過。(張嘉讌提供)
一份熱愛 踏上播音員之路
「我以前是念國貿的,如果當初沒走台語這條路,就沒現在的我…。」談起自己與台語的淵源,張嘉讌說,全因第一份工作當了播音員。
出生嘉義的她,自小在台語環境中成長,民國70年以第一名成績,考取廣播電台播音員,生活到工作身處全台語環境,將她心中熱情點得更亮。
悠遊台語世界多年,張嘉讌發現自己的志向不僅止於此。民國90年底,教育部招考本土語言支援人員,她順利通過檢核,擔任國小台語教學的支援老師。「那時我還是台灣母語教育學會創會理事長,奔波全國各縣市母語教學推動…。」
是台語支援老師,更是學會代表,張嘉讌肩負起推廣母語的重責大任,無論閩南語、客語、原住民語等,只要是母語推廣相關法案、連署或政策,總是第一時間挺身而出。
她說,自己談不上什麼大人物,反倒像民間團體與教育部的溝通橋樑,為母語老師、母語推廣貢獻一己之力。那些日子裡,開記者會、拿大聲公抗議,或跑立院跟各黨派爭取預算,外界看她,就像立院裡的「苦海女神龍」。
立院苦海女神龍 校園推廣台語
「我才151公分又很瘦小,每天穿套裝、高跟鞋,在立院跑來跑去…。」
張嘉讌拿出她仔細收藏的媒體報章照片,細數過往戰績,她曾因爭取台、客語支援老師進入國小教學的資格跟待遇,和公部門教育單位對立;更因教育部編列母語推廣預算問題,四處奔波與各黨派協商。
奔波於立院時期張嘉讌還沒改名,當時還是「張淑芬」的她,嚴格檢視立委推動母語作為。(張嘉讌提供)
「只要是對的事,我都會堅持到底,從來不給人家『摸頭』。」
擔任教育部多項本土語言相關工作委員期間,張嘉讌戮力於各項事務,因此看清,僅靠政策推廣母語是杯水車薪,何不將畢生所見所學傳授給更多年輕學子?這念頭讓她決心離開行政工作,轉而投入校園。
起初,透過學生社團,運用晚間借教室上課,直到某次參加醫療教學研討會,張嘉讌遇見人生中的貴人-臺北醫學大學校長許重義教授,開啟了她的教育之路。
「我很感謝許校長,如果沒有他的認同支持,就沒有今天的我,也沒有醫學台語這條路…。」
首次在臺北醫學大學開課,學生中文描述病名,張嘉讌用台語翻譯並解釋,比如肺氣腫為「因空氣滯留在受損或失去彈性的肺泡中,使肺內壓力不斷升高,呼吸時,肺泡過度充氣擴張甚至破裂。」又或者心瓣膜脫垂等,過往台語文獻較少的病例,她以複合描述的方式形容,讓學生更能理解與應用。
「如果你用對方知道的語言和他溝通,他意識上可以理解;如果你用對方的語言和他溝通,他將心領神會。」南非前總統-納爾遜‧曼德拉。
曼德拉的名言,道盡語言的重要性。這也是張嘉讌深耕醫用台語領域主因,她深知不少長輩聽信偏方,是聽不懂、不了解專業醫師說明,於是不認同醫囑,錯失治療時機,唯有透過熟悉的語言讓病患安心、減少擔憂,才能拉近醫病距離。
張嘉讌與學生合力編寫教育部補助教學用書,將護理、中醫、牙醫、醫學等各領域知識編撰成冊。(張嘉讌提供)
做醫護台語老師 我的使命
「我每教一位學生,他能服務好多好多病人;那我教更多學生,他們不就能幫助更多人,這不是很好嗎?」
不求名、不為利,只為傳遞救命種子,是張嘉讌的育人之道。她從來沒料到會在多所大學開課教醫護台語,更別說選修課秒殺爆滿,曾有人問,如此到處奔波授課,難道不累嗎?她說,我會教到不能教為止。
因為救命的真實案例不斷上演!
主角之一是張嘉讌在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女學生,她在醫院實習時,突然被學姊請進病房,原來醫生、護士正向一位年邁阿嬤說明,心律不整相當嚴重,必須透過手術安裝心律調節器改善心跳速度,但醫護人員不會講台語,阿嬤完全聽不懂,女學生協助當台語翻譯,才讓原本對開刀感到憂慮的病患,徹底了解病情、接受手術。聽到學生事後轉述,張嘉讌備感欣慰,印證自己努力有其意義,學生亦能在專業領域發揮台語所長。
張嘉讌與學生合力編寫教育部補助教學用書,錄製有聲書,用罕見疾病模擬醫病對話情境,以利醫療人員實際運用。(張嘉讌提供)
「一個語言要讓它死,很快;但要再把它救回來,很難。」即便全力奉獻傳承醫護台語,這句話仍透露出張嘉讌心中的急切。
盡心改善醫病間鴻溝,不只是站上教育前線,編撰艱澀的中醫台語書籍,她廣泛蒐集中醫方劑、藥物、草藥、診斷及針灸名詞等台語唸法,更親自奔波全台請教各地業界耆老,記錄台語中醫專業用語。
編寫中醫台語書籍,就像武俠小說中的武功秘笈,都是失傳的詞彙、語調,一般台語辭典查不到,得跟老中醫師一字一句學習、記錄。
「我一生都為台語打拚,難不成要把這身功夫帶進棺材嗎?」
這無聲的吶喊,總在張嘉讌心中迴盪著。看著很多長輩會講台語,卻鮮少教給下一代,反倒被影響說起台灣國語,讓她備感憤怒心酸。
儘管清楚知道,在有生之年會看到台語衰落,但如果台灣人放棄台語,那麼祖先的知識文化也會跟著消失,因此,搶救台語只能現在做、拚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