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由新晉導演祝紫嫣自編、自導、自演的《但願人長久》,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一舉拿下最佳編劇獎,也讓吳慷仁繼《富都青年》成為金馬影帝後,再擊退梁朝偉奪得香港影帝寶座。
此影取材自導演親身經歷,講述從 1997 年自湖南移民至香港的一家,20 年來作為新移民家庭經歷的「陰晴圓缺」。
「在湖南家鄉被當作香港人,但在香港又被當作湖南人」
從劇中學校生活得知,只要被發現身分證是 R 開頭(新移民)就會被排擠,作為來自湖南的新移民一家,子圓和子缺姊妹倆盡力地學習廣東話、英語以融入環境,試圖掩蓋自己移民的身分。
長大後子圓在日本當導遊時,用廣東話和普通話穿插帶團、和一名台灣人成為炮友、跟一位日本男生曖昧,光這一段就穿插了許多語言和口音,帶給觀眾一種很強的「異地感」,似乎不管人在哪裡、遇到誰,她都能套上一件語言的迷彩服,使自己融入背景。但這樣的融入終究是孤單的。導演透過多語言的切換,將這份漂泊不定的異鄉感如浮木般流淌在電影之中。
同樣地,這樣的異鄉感也強化家庭的隔閡,在兩個女兒盡力融入環境時,唯獨父親停滯不前,甚至被毒品纏上深陷囹圄,父女間的距離從一張窄仄的床板,變成了監獄鐵欄的兩端,空間上的落差加劇了親子關係的疏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電影中的姊妹倆子圓和子缺,就如同月亮的陰晴圓缺般共存。雖說妹妹名字叫子缺,但子缺卻是受到良好照顧、完善教育的孩子,姊姊子圓則從小就得學習獨立、撐起整個家庭;長大後兩人的對照似乎更加顯著,子圓到各國帶團旅遊、遠赴他鄉;子缺則是留在香港,甚至投入社運,為她所在的土地與人群發聲,不時回家照顧爸爸。一個向外、一個向內,但卻從未分離。
電影從片名到角色都以月亮作為意象,似乎將其盈虧週期化作家庭的時間軸,以月圓為始,和樂融融的移民一家在香港團圓,生活雖苦卻甘之如飴。而後爸爸的毒癮如同躲在暗處的黑狗,咬嚙間吞噬了皎潔的明月,家庭分崩離析,越顯陰暗,家族成員漸漸聚少離多。
直到年邁的父親出獄,沒了年少的輕狂,取而代之的是一頭灰白髮絲和蹣跚的步履,在歲月的洗禮之下,過往種種慢慢被放下,月亮也慢慢變得圓滿,一家難得團聚。
而這一圓一缺的週期間,有多少的悲歡離合,實在令人不勝唏噓。
電影尾聲父親回頭一望,子圓卻早已離去,他轉過身子,邁開蹣跚的步履,背影盡是滄桑,也令人不禁惋嘆:「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延伸閱讀:家人之間的結與解:《最初的晚餐》家的味道,餐桌上的幸福時光
主圖來源:《但願人長久》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