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東都蘭的海域裡,有一處 "Patekodan",阿美族語意思是「海流匯集之地」。各海域的洋流匯聚於此,孕育出多樣的魚種:從小魚到大魚,再到食物鏈頂端的鯊魚。這裡猶如黑洞般吸納萬物,唯有技術高超的漁獵者才敢奔赴前往,因為它雖危險,生命力卻極其豐富。

以海洋的思維看我們身處的這座島嶼,東岸或許就是台灣的 "Patekodan",匯聚了各式各樣的人、文化及藝術,並在海洋民族的包容下,衝撞、激盪出更多生存的可能性。這樣的危險,何以不值?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二十多年來在東岸開出的藝術之花

每年暑假,東海岸大地藝術節便在狹長的花東地區開幕,訪談當日,策展人李韻儀身穿一襲海藍色長裙前來,海島人的風情在熱辣的艷陽下顯得更加燦爛。

幅員廣闊的藝術節,從花蓮鹽寮至加路蘭,有多位藝術家駐紮在這 170 公里的狹長地帶,利用當地的資源,創作出大型的裝置藝術,展現自然且磅礡的藝術之美;其中也散布數十家的工作坊做藝文串連,讓民眾不只是看見藝術,更能實地碰觸、創作屬於自己的藝術。

最後則是藝術節的重頭戲——「月光海音樂會」。八場的音樂會中許多重磅歌手輪番上陣,像是:金曲得獎人 Matzka、葉璦菱、安浦、紀曉君等歌手,在東岸皎潔的月光下悠揚開唱。(編輯小提醒:最後兩場是 9/1.2 喔!)

東海岸的藝術特色,起源於海洋民族寬大的包容性

藝術家 Lafin :「這艘船除了連結海洋,也把各個不同的族群連結在一起,它已經不只是件藝術品這麼單純,它橫跨文化、也引領著我前進。」(攝影:吳欣穎)
藝術家 Lafin :「這艘船除了連結海洋,也把各個不同的族群連結在一起,它已經不只是件藝術品這麼單純,它橫跨文化、也引領著我前進。」(攝影:吳欣穎)

提到東海岸藝術節的特色,李韻儀從當地的藝術脈絡講起。約莫在千禧年前,許多遠漂他鄉的藝術創作者,選擇回到部落深耕;加上東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也吸引了不少國外的藝術家移居至此。這片夾在山脈與海中央的狹長土地,默默成了一片物種豐富的「潮間帶」,多元的文化、族群自此蓬勃發展。

除了土地外,海洋民族更是滋養藝術的重要泉源。都蘭部落的頭目曾言:「上帝說『每個人都是一顆種子』。」阿美族人對於每個來到這片土地的種子,都具有寬大的包容性。

李韻儀用部落的故事比擬,就像以前長輩看到新的植物時,會出於好奇,給它生長的空間,看看它會長成什麼樣子。如果長得好,代表它適應得不錯,就繼續長吧;但倘若枯萎了,代表它不適應,自然就會漂走。這種「讓你長長看」、允許你一起生活的包容性,是東岸用以孕育出多種樣貌最豐沛的水源。〈延伸閱讀:「我想透過藝術,讓人感到幸福。」旅日畫家 Viga 用溫暖童趣筆觸繪成生活點滴,療癒你我的心〉

漂流木的生命歷程,展現東岸藝術家的精神

從過往東岸藝術家創作,到藝術節的大型裝置展覽,都不乏能見許多以「漂流木」作為媒材的作品。

漂流木除了是東海岸唾手可得的素材外,李韻儀認為其故事性,更賦予了這些創作再深層的意涵:山林中的倒木被風雨吞入海流,並在海洋中翻滾千百回後,被沖刷上岸,就如同這些落葉歸根的創作者,歷經顛沛流離後歸岸返鄉,並尋找自己重生的可能性。

「這就是漂流木為何在東岸特別成立、特別動人的原因。」李韻儀如是說。

另外由於漂流木屬於國有財,每逢颱風襲台,都得等候林務局公告後「徒手撿拾」,因此創作家搜集媒材除了得順應自然法則,更需付出自身勞力拾取,一切如此原始,也賦予了作品一種野性自然的美。

2017 年後藝術節開始關注環境永續議題,原先只限定用自然素材創作,後來也開始鼓勵藝術家使用「非自然」的海廢料創作,加上自莫拉克颱風後,三年多來沒有強颱侵襲,漂流木的取得也變得珍稀,海岸上的漁網、尼龍繩、浮球等廢料便成了再生創作媒材,不僅賦予廢料新的藝術生命,還能呼籲民眾愛護自然環境。〈延伸閱讀:結合永續與培力!蘆葦女力攜手中高齡女性再創人生歸屬,賦予咖啡麻布袋新生命〉

像是今年來的美國藝術家 Andrew 就和由兩位外國人成立的臺灣德福(Taiwanderful)合作,由臺灣德福回收綠島上的塑膠廢料,打碎成塑膠粒後製成混凝土,再由 Andrew 創作出今年的作品「浩瀚之門」,他認為:「我們就是聖殿,廣闊而開闊的地平線是我們祈禱的地方。」藉此創作呼籲大眾環境永續、保護海洋的重要性。

"Aka lalima" 越過第五道浪 — 面對困難不氣餒,繼續前行

蔡政良博士在著作《第五道浪之後》提到:"Aka lalima" 在阿美族語代表「不要被打敗」,身為看海吃飯的海洋民族,不論打魚、採集都得學會觀潮汐洋流、數浪的頻率。而在兩、三道小浪後,隨即而來的會是較大的「第五道浪」,唯有面對、跨越第五道浪後,才能抵達更大更深更廣的海域。

李韻儀認為,長久以來,我們總被教育著「大陸思維」,一直認為海洋是「危險的」、「該遠離的」,但卻忘記台灣本身就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海洋是生命的起源,與消逝的歸處,越危險我們越應該要理解它,它才不會一直是危險。」李韻儀說。

我們的生命一直都處於第五道浪的狀態,舉凡近幾年的疫情壟罩,到人各自的生命體驗,這些大浪無不在我們周遭,它教導我們什麼時候該勇敢、該跨越,什麼時候又該認清自我極限、不逞強。〈延伸閱讀:【Healing】所有療癒都來自你的身體!頌缽音療師 Ashley:「相信內在力量,答案往往就在我們心裡。」〉

藝術節的第五道浪,必然存在其意義

李韻儀笑著說:「每一次的策展都是一道大浪。」但今年襲來的卻不是浪,而是一波海嘯。籌備多時的藝術節在 6/21 隆重開幕,卻在兩天後,一名藝術家 Lafin 不幸在海上罹難。當時 Lafin 為了部落的海祭出海打魚,或許是身體狀態過於疲乏,發生了意外,最終大海母親溫柔地將它擁入懷中,回歸生命的原點。

Lafin 深耕部落、致力於藝術創作多年,實為藝術圈功不可沒的人才,祂的作品乘載著野性的力量,仍矗立於東岸各處,守護著自己的家鄉(攝影:吳欣穎)
Lafin 深耕部落、致力於藝術創作多年,實為藝術圈功不可沒的人才,祂的作品乘載著野性的力量,仍矗立於東岸各處,守護著自己的家鄉(攝影:吳欣穎)

Lafin 離開的那個禮拜,海上總是掛著一道彩虹,空氣特別透徹、顏色十分飽和。「祂一直都在,從未離開過。」李韻儀堅信著。

阿美族寬大包容的領悟:你永遠不是一個人

面對種種困難,李韻儀認為阿美族的包容性再次幫了她:在阿美族的部落中,一旦通過他們的認可,便成了部落的一份子,會在一起直到老死。甚至你的小孩不止是你的小孩,更是部落的孩子,大家都是他的爸爸媽媽,這樣群體的凝聚性之下,讓她感受到「你永遠不是一個人」。

「在過往,我有很多恐懼和不被理解,卻又不清楚自己在面對的是什麼,但在這裡,有沒有被理解變得不那麼重要。」因為在面對困難的同時,總會覺得旁邊有人陪著,這樣的力量成了李韻儀最大的助力。

採訪過後,編輯到了無人的加母子灣,愜意地躺在岸邊。颱風走了,卻拖著綿延的雲,不時遮蔽著豔陽;海浪打在腳邊激起碎花,卻偶爾有一道特大的浪,猝不及防地將我扯下岸。也許這就是第五道浪吧。

[gallery type="slideshow" size="medium" ids="106597,106596,106592,106589,106585,106584"]

主圖及部分圖片來源:李韻儀 FB、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官網、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觀光資訊網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