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專訪媒體《人物誌 PERSONA MEDIA》,與奇美醫院共同主辦「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11 月 22 日在臺南奇美博物館登場。此論壇肩負記錄時代、引領思潮的責任,臺南市長黃偉哲與副市長葉澤山也親臨現場。創辦人唐源駿(凱爺)強調,論壇旨在每年末匯聚各界菁英,共同描繪未來願景。本屆論壇以「深耕臺南‧健康臺灣」為主軸,選在擁有 400 年文化底蘊與創新能量的臺南,跨越產官學研界限,深度探討在變動的國際局勢中,臺灣如何透過智慧科技與地方深耕,建立更具韌性與永續性的未來。

開場由《人物誌》暨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凱爺)致詞,他首先向奇美醫療體系與奇美博物館表達感謝,更具象呈現創辦人許文龍一生所追求的理想。「我記得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曾說:『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為這個社會留一些長久有益的東西,因此在我有能力回饋社會的時候,我想了兩條路:文化跟醫療。』」如今,文化象徵的奇美博物館與醫療精神的「奇美月」在此相會。

「近 60 年,我們終於讓許文龍創辦人的雙願正式合一。」唐源駿(凱爺)表示,能在臺南與大家共同迎來 2025 人物誌論壇相當難得,也感謝旺萊山贊助三百年歷史的臺南天后宮聯名平安提袋,以綠色祥雲與鳳梨圖騰祈願媽祖庇佑好運旺萊。臺南市長黃偉哲更親臨現場表達對活動的重視,期盼透過今天的交流,讓更多跨領域的能量在此匯聚並持續向外擴散。

臺南市長黃偉哲親臨現場,與《人物誌》暨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凱爺)開心合影。(圖片來源/人物誌)
臺南市長黃偉哲親臨現場,與《人物誌》暨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創辦人唐源駿(凱爺)開心合影。(圖片來源/人物誌)

隨後,由臺南市副市長葉澤山接續致詞,形容臺南是一座因奇美醫院守護而「幸福的城市」,今年恰逢建城 300 年,更顯得論壇於臺南舉辦別具意義。他指出「奇美月」導入 AI 智慧醫療,展現臺南在醫療科技上的領先,「在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智慧醫療能更快速、更有效地服務更多民眾。」然而臺南正面臨快速高齡化挑戰,「185 萬人口中,超過 65 歲就有 36.4 萬人,高齡人口已突破 20%。」強調地方創生與產業發展已成為臺南的關鍵策略,「我們要讓年輕人願意回來,並真正留下來。」葉澤山最後表示,臺南的未來必須在智慧醫療、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三方面持續前進。

臺南副市長葉澤山致詞時指出,智慧醫療助攻高齡化挑戰,並強調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期盼打造讓年輕世代願意回流的幸福城市。(圖片來源/人物誌)  
臺南副市長葉澤山致詞時指出,智慧醫療助攻高齡化挑戰,並強調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期盼打造讓年輕世代願意回流的幸福城市。(圖片來源/人物誌)  

論壇首先聚焦於臺灣智慧醫療的國家戰略與實踐路徑。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教授指出,臺灣面臨「三高致死率超越癌症」的警訊,健康政策必須從治療走向預防。他提出五大支柱藍圖,強調早期發現、下修成人健檢至 30 歲及導入智慧科技,以全面改善「可避免死亡率」,並推動「健康臺灣深耕計畫」,支持在地醫療創新。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接力,則提出從「矽島」走向「健康島」的科技願景,將發展主權AI、建置醫療專屬雲端平臺,降低AI應用門檻,強化醫學中心到基層的分級醫療連結。衛福部長石崇良則揭示指出國人「不健康餘命 8 年」,將以史上最高健保預算推動改革,並於 2026 年啟動「健康幣」,以疫苗、篩檢、運動累積點數,打造正向健康行為。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則從臨床與人文視角呼應政策方向,認為AI能減輕醫護行政負擔,讓照護更人性。他推動「無牆醫院」與「學習型照護聯盟」,將優質醫療延伸至社區。

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表示,從健檢下修到智慧醫療,臺灣正以更完整的預防體系讓國人遠離風險,迎向健康新時代。(圖片來源/人物誌)  
總統府國策顧問陳志鴻表示,從健檢下修到智慧醫療,臺灣正以更完整的預防體系讓國人遠離風險,迎向健康新時代。(圖片來源/人物誌)  

當日論壇的另一大焦點,則聚焦於臺南在地創生的多元實踐。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率先分享了護理模式轉型的「呼叫家護師」地方創生新概念。蔡淑鳳司長分享,全臺 743 家居家護理所與 2,509 名護理人員長期扛起重症照護與安寧訪視,未來將透過 AI 平臺強化專業判讀與照護指引,讓民眾在家也能獲得穩定照護,實現「在地老化」與「在家善終」的可能。

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則指出,臺南成功關鍵在於「整合」而非單打獨鬥。地方創生不是改造,而是重新看見地方價值。在成功案例分享中,官田烏金創辦人李政憲,將每年產生數百噸菱角殼廢棄物,透過高溫炭化技術轉化為「菱殼炭」,開發逾百種綠色產品,打造農廢升級的循環經濟示範。臺南百年中藥行博仁堂第六代接班人周建文,則以文化創新為路徑,將百年老藥行轉型為藥膳餐廳,串聯小農,為傳統中藥找到新的現代價值。

臺南最懂生活!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談地方創生,用文化力、故事力與跨域合作打造城市新生命。(圖片來源/人物誌)
臺南最懂生活!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談地方創生,用文化力、故事力與跨域合作打造城市新生命。(圖片來源/人物誌)

在《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中,兩家深耕臺南的產業龍頭,示範了截然不同、卻同樣踏實強勁的企業力量與永續路徑。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以「企業與城市共生」為核心,強調企業存在不只為獲利,而是要成為友善環境與美麗家園的推手。他帶領大亞從電線電纜跨入新能源,打造涵蓋發電、輸配、儲能到管理的完整能源鏈,並成為首家取得碳足跡與綠色工廠認證的無鉛化廠家。透過「Double E」策略深耕能源並布局電動車、AI、生醫等新興事業,同時以步道、淨溪及能源展覽推動企業與城市共好。

相較於大亞的大規模能源轉型,清心福全的永續根基則落在「生活日常」。執行長趙啟宏推動手搖飲產業最艱難的改革—全面淘汰保麗龍杯。面對加盟主擔憂與供應鏈反彈,他採取漸進式策略,降低採購量、提供紙杯選項並補貼門市,即使客流一度下滑 1.5 成,仍堅持改革方向。最終成功退出保麗龍杯,更重要的是,他帶領清心福全實現全臺首家全面導入 FSC 森林永續認證紙杯,寫下產業里程碑,將環境責任融入每一杯飲品。

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以能源轉型與城市共生為核心,推動企業在永續路徑上展現長期實踐力。(圖片來源/人物誌)
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以能源轉型與城市共生為核心,推動企業在永續路徑上展現長期實踐力。(圖片來源/人物誌)

論壇最後的神秘嘉賓,邀請今年剛榮獲走鐘獎「年度個人創作者獎」的知名 YouTuber Andy 老師。分享如何在數位浪潮中,實踐個人 IP 價值與在地情感連結。「現在的 YouTuber 講求的就是真實,真實你才會得到粉絲的信任,也就會開始累積粉絲量。」Andy 老師強調,自媒體不是捷徑,而是需要長期經營的個人 IP。面對短影音浪潮席捲、長影音被質疑是否式微,他反而將此視為當代創作者的挑戰,短影音抓眼球,長影音抓心,而他選擇兩者並行,用影像說故事、用真實建立信任,也用自己的方式回應臺灣流量市場的未來趨勢。

才剛奪下走鐘獎「年度個人創作者獎」的知名 YouTuber Andy 老師,作為神秘嘉賓壓軸登場,分享面對短影音浪潮的自媒體未來趨勢。(圖片來源/人物誌)
才剛奪下走鐘獎「年度個人創作者獎」的知名 YouTuber Andy 老師,作為神秘嘉賓壓軸登場,分享面對短影音浪潮的自媒體未來趨勢。(圖片來源/人物誌)

Andy 老師更首次公開宣布,將規劃成立「自媒體學院」。走過十年的高低起伏,他深知創作者除了內容,更需要策略、經營與品牌思維,因此希望把自己的實戰經驗系統化、傳承給新一代創作者。Andy老師也開玩笑的邀請《人物誌》創辦人唐源駿(凱爺)擔任院長,「當KOL第一步,一定要學會公關危機處理!不然辛苦製作的內容可能會化為烏有。」他也期望透過「自媒體學院」,把十年的累積,化為新世代的起點,打造臺灣第一個真正結合內容、策略與創作者心法的創作者培育基地。

Andy 老師與《人物誌》創辦人唐源駿(凱爺)精采對談,首度曝光未來成立「自媒體學院」傳承的決心,更特邀唐源駿(凱爺)擔任院長,學習公關危機處理。(圖片來源/人物誌)
Andy 老師與《人物誌》創辦人唐源駿(凱爺)精采對談,首度曝光未來成立「自媒體學院」傳承的決心,更特邀唐源駿(凱爺)擔任院長,學習公關危機處理。(圖片來源/人物誌)

「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匯聚了國家政策制定者、醫療科技領導者、地方創生實踐家,以及新世代數位內容創作者。清晰呈現臺灣從中央到地方的發展路徑,一方面,國家透過頂尖科技引領智慧醫療,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與福祉;另一方面,這份關懷與創新正向下延伸,在地方轉化為具備韌性的社會與在地經濟模式,尤其體現於在地護理創業家與清心福全、官田烏金這類綠色產業鏈。臺灣的韌性與未來,將從每個願意為土地奉獻、跨域共創的人身上,持續發散光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