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駛入繁華的臺南永康,經過一段段錯綜復雜的巷弄,「奇美醫院」大大的字樣旋即印入眼簾,四面環繞的醫療大樓,伴隨著熙攘的人潮與車輛,皆代表著完善、流動性高的醫療網絡。
「在臺南,奇美醫院不只是醫療據點,更是許多人一生的依靠。」現任院長林宏榮如是說。擁有急診科背景的他,無論是慌亂的治療現場、護理人員奔走的辛勞,全都親眼見證過,從第一線到如今綜觀全面、整合院中體系,推動無牆醫院、生活型態醫學,他始終懷抱著同樣的期待──讓奇美醫院不再只有醫療,而是成為臺南在地人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線的真實告白:急診室是醫院最容易忽視的角落
提起大眾對急診室的印象,不管是透過電視戲劇,抑或是曾經「親臨現場」,絕對都有混亂、忙碌、吵雜等等紛擾的畫面。

「急診室,一直都是整個醫療體系中,最緊繃也最容易被忽視的戰場。」林宏榮感嘆地說。在過去,急診總是被貼上「用來照顧急症、重症病人最快速的地方」,從事醫療行為後,即使效果常不如預期,卻也無可奈何。
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不足的永遠都不是所謂的醫療技術,而是來自整個體系的運作。2008 年,林宏榮擔任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以奇美急診室為範本,重新設定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有別於其他醫院的三班制,奇美醫院盡量讓醫師過著日夜規律的生活,頗受大家的信賴。而後,他又擔任醫務祕書,確保病人就醫之權利以及院內的醫療品質。
然而,長期的高壓讓林宏榮的健康亮起紅燈,生活不規律使他體重飆升,引發三高危機,偏頭痛、失眠等等困擾也紛紛找上門。「我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自覺不能再如此的他,決定暫別醫院,借調至醫策會(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擔任執行長一職。「對我而言,這不是轉換,而是身為醫生的延伸。」他認為,醫療不該只有治療,想改變一個體系,試著去做「改善」,效益會更大。
承襲許文龍理念:學習挑戰極限的精神

2022 年,林宏榮接任了奇美醫院院長,帶著宏觀的思維,謹記著創辦人許文龍的承諾,要「照顧臺南人一輩子」──從懷孕、出生、成長、長照、善終,都能在奇美得到一定程度的照護與協助。
雖然身為全臺數一數二的企業家,許文龍卻始終抱持著企業要回饋社會的願景,因深知南部地區化工產業對環境的影響,看見在地醫療的缺陷與不足,並創立奇美醫院,如今已陪伴在地人一甲子的時間。

「過去,許董事長總是耳提面命:『別人不做的就讓奇美來做!』」除了位於永康定位醫學中心的奇美醫院,還有區域型醫院柳營奇美、地區型醫院佳里奇美,針對不同的聚落型態因地制宜,配合三年後即將落成的南科奇美,形成「四 院一體系」的醫療網絡,等於只要踏入任何一家奇美醫院,就進了醫學中心的大門。
走進地方社區:推動無牆醫院、生活型態醫學
當然,有完善的醫療系統是不夠的,想要改善整個大環境,乃至於醫院體系或大眾的習慣,醫護人員應該走出醫院,解決根本的問題。

「醫師不能老是待在醫院當『植物』,我們應該都要是能穿梭各處的『動物』。」林宏榮半開玩笑地說,過去醫護人員多半守在醫院,仰賴著各項醫材、大型設備和病房,鮮少有機會能走出院內,深入大眾的生活,藉以觀察習慣與疾病之間的關聯。
隨著科技演進、超高齡化社會來臨,奇美醫院積極提倡行動醫療和居家照護,透過 AI 協助,醫生可以快速得知相關的即時數據,親自到現場接觸病人,無形中也增加了良好的醫病關係,相輔相成之下,不只提升了醫護品質,更創造了友善的循環機制——親身進入社區與家庭,就是所謂的無牆醫院。
2023 年,世界正努力地從新冠疫情中甦醒,大眾逐漸建立起「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與此同時,林宏榮也成立臺灣生活型態醫學會,以非藥物治療為主要策略:讓藥物的使用減量與精準化、使病人從亞健康回到健康、強調生活與健康的對應關係,任何人都可以做健康的主人,而非藥物的奴隸。
「未來的醫生,不再只是開藥的人,更是大家的『健康教練』。」藉由運動、飲食、睡眠調整、壓力管理, 醫護人員應陪伴病人慢慢戒除對藥物的依賴,重拾健康的主導權,這就是生活型態醫學的宗旨。從無牆醫院到生活型態醫學,林宏榮強調其延續性的關係,透過奇美和團隊的努力,一步步融入地方、照顧大家的健康。
融合 AI,從同仁到病人全都照顧到位
2018 年,奇美醫院成立實證醫學中心,將 AI 帶進院中導入臨床流程,從內部同仁的工作效率,到外部針對病人的照護品質,都獲得相對程度的幫助。

如今,AI 在醫護團隊裡,已是大家的得力助手。林宏榮說:「它幫我們看見人眼看不見的細節,但最重要的是,AI 必須靠人來掌握。」例如監控呼吸器、洗腎機等設備的數據,協助醫師找出適合拔管的時機,或者預測洗腎時低血壓的風險。
他進一步說明,傳統護理師照顧病人,平均四到八小時內,就要多次巡視他們的生命徵象,但只要裝了連續性的 AI 檢測系統,透過物聯網的大數據,可以隨時提醒照顧者,不怕漏掉任何一絲訊息。而在內勤同仁的作業上,AI 可以精準除錯標注、整理病例,進一步查核藥物的交互作用,減輕了醫生不少負擔。
「不過,醫療最終還是要回到『人』身上。」林宏榮解釋 AI 如何用在與病人的溝通上:「它們比較像扮演著翻譯與衛教的角色,不能直接回應病人的問題。」在臺南高齡者偏多的社會下,常見移工帶著長輩就診,抑或是自己本身也有看診的需求,AI 便會依照既有設定翻譯成越南文、印尼文、泰文等等,甚至轉為語音或動畫,協助醫師與病人對話。
他備感榮譽地說,奇美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認可的 AI 醫療中心,從訓練、回饋到倫理規範,各方都能感受 AI 帶給大家的便利性;當然,無論對內對外,安全及信任必作為首要的不變原則。
以身作則,帶動健康習慣的累積
而在同仁們的眼中,林宏榮對健康養生的身體力行,也是讓大家非常敬佩,時常以身作則參與每項健康活動。像是類似減重活動的代謝健康計畫,結合穿戴式裝置,讓員工每天挑戰「日行 7000 步」的挑戰,大家可以透過手機 App,「監控」還有哪位同仁尚未達標。「我就常常被提醒:『院長,您今天還差 200 步』喔!」他笑說,當同仁將健康視為一種生活習慣,病人也才會被健康地對待。

另外,於飲食方面,他也堅持以蔬食、低醣為主,假如當晚有應酬或聚餐,白天就盡量不吃東西,一天就只吃那麼一餐:「我非常推薦 VB6(Vegan Before 6)——晚上六點前吃蔬食,晚上可以和家人正常吃飯,健康不是禁慾或規範,而是要懂得節制。」
尾聲,林宏榮感性地提起一路上的際遇,因為急診室的出身,讓他深刻感受前線醫護人員的辛勞與奔波;因為擔任過醫務祕書、進入醫策會,讓他能有機會著手改善、將大膽的思維帶入醫療體系,成為一位具備遠觀視野的醫者。
說到對奇美醫院未來五年的發展,林宏榮的回答簡潔卻深遠:「要讓醫療人員與時俱進,讓科技成為人的延伸。」深耕臺南、健康臺灣,呼應創辦人許文龍先生的願景,要照顧臺南人一輩子的理念,想必早已刻入他的腦海中,那是身為一位醫師的承諾,也是對這片土地最深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