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ūjō restaurant 在 4 月 1 號開幕,但在 4 月 3 號就碰到了大地震。」2024 年 4 月 3 日,一場芮氏規模 7.2的大地震震撼花蓮,讓全臺籠罩在餘震的恐慌之中。才剛開幕的 fūjō restaurant,瞬間從滿懷希望陷入停擺的危機。當餐廳滿一周年時,在餐飲界累積十餘年經驗的甜點師蔡元容接下主廚一職,透過創新手法將在地食材融入菜色,帶領團隊重新出發。

回憶起 0403 大地震之前,團隊鎖定高價位的精緻套餐,盼能吸引觀光客的目光,成為花蓮最好的餐廳。然而,突如其來的天災,導致觀光客望而卻步,餐廳尚未站穩腳步,便受到內憂外患的夾擊。餐廳滿一周年時,蔡元容被委以重任,成為 fūjō restaurant 的新主廚。

為何會由甜點師接任主廚?蔡元容解釋:「我們餐廳的師傅,經驗都非常豐富,我的任務比較像是一座橋梁,連結廚師、客人、市場和餐廳之間,試著在花蓮這塊土地上,找到發光發熱的生存之道。」

蔡元容的甜點精緻可愛,甜而不膩,是一道視覺與味覺兼備的饗宴。(攝影/葉仁琛)
蔡元容的甜點精緻可愛,甜而不膩,是一道視覺與味覺兼備的饗宴。(攝影/葉仁琛)

畢業於花蓮東華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的蔡元容,最初是擔任行銷,後因工作關係而接觸到甜點,深受吸引,開始潛心學習,她曾在臺北米其林餐廳工作過,也在宜蘭開設過一間私廚甜點。相較於外帶型的甜點店,蔡元容認為盤式甜點更符合她想要追求的目標。

「以前在甜點店工作,最痛恨的就是丟棄過剩的蛋糕,因為保存期限會導致品質不好,無法賣給客人。但盤式甜點不一樣,餐廳以預約制為主,甜點設計很自由,可以加入蔬菜或其他食材,並且我能確保上桌的甜點會是最好的狀態。」

菜單革命:扭轉盤子思維,讓人「吃得飽,吃得懂」

老房子改建的「花蓮將軍府 1936」園區,美麗的造景與多樣的餐廳入駐,成為花蓮知名的新景點。(攝影/葉仁琛)
老房子改建的「花蓮將軍府 1936」園區,美麗的造景與多樣的餐廳入駐,成為花蓮知名的新景點。(攝影/葉仁琛)

臺北長大的蔡元容,卻愛上花蓮這片土地,「在花蓮做甜點的這段時間,認識很多在地的商家或小農,我想用在地的東西,做出在地人也會想吃的料理。」蔡元容表示,花蓮和臺北的消費習慣相距甚遠,臺北的競爭激烈、人力充足,精緻小份的高價位套餐,有自己的市場客群,但花蓮人更在乎「價值與價格」的對等。

為了貼近花蓮民眾的消費習慣,fūjō restaurant 重新設計菜單,過往有十餘道菜,著重於精緻且分量較小的菜色,現在將盤數砍半、增加每道菜的分量,套餐價格也從原先的高價位,調整至更容易被接受的 1000 至 1500 元左右。相對於過去的法餐體系,現在的餐點減少裝飾性元素,注重讓客人吃得飽、吃得懂,食材更著重花蓮的在地物產。

蔡元容接任主廚後,調整套餐的價位,料理的呈現上也更接地氣。(攝影/葉仁琛)
蔡元容接任主廚後,調整套餐的價位,料理的呈現上也更接地氣。(攝影/葉仁琛)

「我每天都會花一小時去市場採買,和原住民姐姐買她們自家院子或山裡採的蔬菜,或是選購當天凌晨海釣的魚,市場有什麼,我們就盡量用什麼。」蔡元容說 fūjō restaurant 的菜單大約每三個月會更換一次,除了主食肉類,其餘食材皆跟著季節更換,讓消費者能夠吃到最當季、最新鮮的在地食材。「這樣的作法,當然壓力很大,因為沒辦法囤貨或進口,像是上一季以西瓜為主,西瓜最好吃的季節大約只有兩個月,接近季末時,我們就會規劃下一季的餐點主題。」

入選 500 盤的「黑糖洛神石鍋烤麵包」,直接在餐桌上現烤麵包,香氣四溢。(攝影/葉仁琛)
入選 500 盤的「黑糖洛神石鍋烤麵包」,直接在餐桌上現烤麵包,香氣四溢。(攝影/葉仁琛)

唯一一道不隨季節改變的餐點,是 2024 年《500 輯》雜誌舉辦的臺灣美食評鑑活動中,「黑糖洛神石鍋烤麵包」入選為 500 盤名菜之一。結合客家黑糖糕和在地洛神花的元素,在現場使用 200 度的石鍋烘烤,讓饕客在麵香中等待純粹、新鮮的滋味上桌。

客人變朋友,見證彼此的重要時刻

對蔡元容而言,最開心的是看到客人品嘗料理後露出滿足的表情,「有時候我們用龍鬚菜、佛手瓜做創新料理,在地人來用餐後很驚訝這麼日常的東西也可以做出與眾不同的味道。對我來講,那是一種肯定。」

來到 fūjō restaurant 用餐的在地人主要分兩派,一派是平常有上館子習慣的饕客,一二個禮拜就會回訪,有時帶朋友來用餐,有時純粹享受用餐的氛圍;另一派則是犒賞型,遇到生日或節日會想要多點儀式感。不論是哪種類型,大部分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走進 fūjō restaurant。

「我很重視回頭客的比例,那代表一份認同和信任,以換菜單為例,客人其實不知道會吃到怎樣的餐點,但他們相信你會端出不讓他們失望的東西,而願意再次回訪。」

對蔡元容來說,餐廳不僅是果腹之地,客人與廚師也在對美食的交流中,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蔡元容分享了一個小故事,fūjō restaurant 有一對夫妻多次來訪,一同見證了餐廳營運模式的轉變,最近他們甚至帶著新生兒寶寶來訪。「我們陪伴客人經歷他們人生的重要時刻,而客人也看見我們的成長,我覺得這是經營餐廳以外最大的成就感。」

和土地相連,共創餐飲的恆久力量

餐廳的氛圍營造也是提升客人舒適度的一大關鍵。(攝影/葉仁琛)
餐廳的氛圍營造也是提升客人舒適度的一大關鍵。(攝影/葉仁琛)

經營一間餐廳從來不是短跑,而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從繁華的臺北到質樸的花蓮,少了競爭比較,卻多了在地夥伴共伴共好的相知與相惜。無論是下班後去彼此的店裡吃飯,閒暇時一起舉辦出遊活動,蔡元容說:「哪怕是餐飲或是觀光市場,這裡就是大家共同生活的地方。」

蔡元容相信,一家好的餐廳能成為花蓮發展的平臺,除了滿足饕客的味蕾,讓在地農作物成為主角外,也能提供人才成長的空間。當談起對花蓮以及 fūjō restaurant 的願景:「讓想要學習的人,有地方可以學、願意繼續留在花蓮,甚至日後開自己的店,一起把這個城市變好。」蔡元容謙虛的說,自己比不上厲害、有號召力的前輩們,能做的就是專注手頭上的事。

「我很感謝經營多年的老店,願意一直做著同樣的味道,一直經營下去,就算只是一間麵店、一間豆花店,一生懸命把一件事做好,讓生活在花蓮的人,想吃好吃的東西時,有地方可以去,就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啊。」扎根土地、順應季節,用當令食材和職人精神堅定前行,就像花蓮的山與海,不喧囂,卻恆久。

◆延伸閱讀:餐桌上的藍色革命: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的永續漁業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