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嘗試來點「政治不正確」,非主流的觀點,卻是絕對值得你再三深思,因為它影響我們對生命的布局深遠,卻未必察覺。
最近政府公布男女薪資的差距縮小為 1.57 倍,這是 2023 年的數據,2021 年是 1.6 倍。
用倍數來看,你是不是嚇壞了?其實它是說男性每年薪資比女性多出 57%,這個差距比起日韓或美國都算是小的,即使如此,仍是顯著差異,代表著:男性可以休假 7 個月,女性才追得上;或反過來說,女性多上班 7 個月才能賺一樣的錢。
無論如何,站在女性角度,都令人不甘心!看到這裡,女性或許有兩種反應,分別是—
產業和職業因素,造就了男女薪資長期失衡

第一種,男性薪水一向高,比不上的,算了……
第二種,多出7個月薪水,怎麼扭轉這個局勢?
首先,這則新聞在電視都以跑馬燈略過一提,少有深究女性的薪水究竟輸在哪裡?因此現在我們來把新聞看完整,以對症下藥。
政府的調查指出兩個原因,我用白話說明如下—
第一是產業因素,男性贏在進了有股權的產業:比如電子產業、半導體產業有股票配發的機制;在股息收入上,男性是女性的 1.68 倍。換言之,女性輸在未進入發股票的產業與企業。
第二是職業因素,男性贏在選了專業性職業:比如男性做研發、女性做行政等,影響最大,男性在專業執業所得上,是女性的 1.86 倍。
被社會結構所推動的「假自由」?
換言之,女性最大輸面是選了相對低薪的職業。學過經濟的人都知道,經濟成長的發動靠貪婪;連幽默風趣的巴菲特也說股市的成敗在此二字:
「別人在貪婪時要恐懼,別人在恐懼時要貪婪」。18 字短句出現 2 次「貪婪」,說明什麼?你想要高薪,就必須貪婪,選擇「greedy jobs」。從財政部發布的上面調查統計,便可得知臺灣的「貪婪工作」偏向具有以下兩個特徵:
1. 專業性職業
2. 高科技產業
足見是否高薪,在你中學選科系已決定一半;當然,你可以是文法商科系進到高科技產業,只不過缺額少很多,競爭激烈,不確定性高。

即使如此,學者克勞迪婭·戈爾丁 (Claudia Goldin) 指出,生育及育兒責任使女性較不願投入「greedy jobs」,亦即那些高時數、高承諾的工作,這在高報酬職場是主要加成條件,拉大薪酬差距。
反過來看,當男女薪資差距縮小,意謂什麼?答案是不婚不生,少子化的根源之一在此。總的來說,用社會成本去支付經濟成長的代價,而少子化只要成為趨勢,目前看來是回不了頭。
同時也顯示,社會價值正在改變中。假設你們開同學會,有個女生有一對子女,教得知書達禮;另一個女生不婚不生,頭銜漂亮,薪水吸睛,你覺得哪個象徵所謂的「時代女性」?
不言而喻,大家一定轉頭看向後者,充滿羨慕。當工作等同自我價值時,背後卻隱藏一個迷思,來聽聽社會學者如何闡釋這個現象:社會學家艾瑪·多德(Emma Dowling)指出:「工作制度讓人錯以為,只要努力,其他生活面向自會到位,但事實是——工作往往侵蝕了愛、照顧與關係。」
法國波赫納(Dominique Méda)認為:「現代社會賦予工作的社會地位過高,使它成為評價人的中心標準,排擠了生活的其他可能。」更何況工作並不總是「自我實現」,反而常伴隨壓力、過勞與剝削。即使女性追求職涯,也得面對升遷障礙、玻璃天花板與性別刻板印象,最終工作成為一種「假自由」——表面上是選擇,實際上是被社會結構推動。
你們知道的,我一向主張女性經濟獨立,所以今天重點不在於提倡女性必須回歸家庭,而是提醒當妳的一門心思都放在工作,如何獲得與男性相當的報酬,以及同等的幸福。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你必須努力以赴,同時仍要保持人間清醒,明白全身投入工作的當下,付出代價亦不小。確知:工作 100% 影響每個人的命運走向。
◆延伸閱讀:轉職待業,心好累:收起比較心態,遠離「假性美好」過好日子最重要
主圖來源/pexels@YanKrukau
原文出處/洪雪珍 FB 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