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發掘台灣好食材!顧瑋的連續創業之路 只為尋找土生土長的滋味

顧瑋-土生土長-台灣好食
台灣的食材有多好?人稱「台灣食材探險家」的顧瑋可能最知道。至今已經創了7個品牌,雖然過程有順遂有曲折,但她在台灣走透透尋訪用心小農,追溯食物的根源與歷程,將好的農作物開發成優質農產品的初心始終不變。

 

眼前這位身形瘦削、用極快語速侃侃而談的女子,正是長期關注台灣好食材的顧瑋,她創立的7個品牌,都是以味覺和嗅覺推廣台灣的土地滋味。

教人意外的是,顧瑋剛開始投入食材研究的理由讓人跌破眼鏡。她其實是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學歷的高材生,當時原本計畫出國留學,趁著空檔到咖啡店打短期工,沒想到在這裡認識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因此放棄了出國深造的機會。

「我跟一般人比較不太一樣的是,很多人都是早早立定目標,然後一步一步朝這個方向前進,但我可能不是這種路徑,我比較活在當下,喜歡什麼事就去做什麼事。」她靦腆地笑著說。

深入產地 發掘食材無限可能

或許是理科出身的背景,非常有研究精神,對什麼有興趣就會一股腦地研究,例如她當時熱愛的是咖啡,便搜尋到哪裡有好咖啡就往哪裡去,後來吃到一款法國果醬驚為天人,便興起了用台灣水果做果醬的念頭,第一個創立的品牌「在欉紅」就此橫空出世。

顧瑋-土生土長-台灣好食

顧瑋在27歲時與朋友共同創辦台灣果醬品牌「在欉紅」。(顧瑋提供)

而也因為堅持直接向農民接洽、採購,顧瑋開啟了深入產地的興趣,她認為飲食除了滿足口腹之慾,更要關注食材與土地、環境的關係,因此她後來成立了「台灣好食協會」,有計畫地推廣台灣的好食材。

「我們希望產品的任務是可以去傳達比較重要的、值得被大家認識的事情。好食材的那個『好』不見得是絕對的好吃,但一定是乾淨的,一定要是公平的。建立在剝削制度上面的食材,消費者以為得到了便宜,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可能就在看不到的地方偷工減料。」

她也強調,台灣的農民很可愛,有到過產地、見過面,那個交情就會不太一樣,「雖然我們也是在做生意,但是每當我們把小農的食材做成商品,再帶回去跟他們分享,謝謝他們提供很好的材料,這些一點點善意的累積,在交易的過程裡面,是比較有人味的部分。」

顧瑋-土生土長-台灣好食

顧瑋(右)曾經開辦一本介紹台灣好米的刊物《米通信》,到台灣各產地做調查。(顧瑋提供)

隨著越來越投入「從產地到餐桌」的世界,顧瑋後來陸續創立或主導的品牌,範圍越來越包山包海,從「不二味」用台灣食材做零食點心、「台灣原味」推廣部落原鄉的物產、「泔米食堂」主打台灣嚴選好米、「土生土長」以「日常食」中的米油鹽醬醋茶為開發重點,「COFE喫茶咖啡」則提出了「風味物產」的概念,將原本既定印象裡用喝的咖啡、茶與葡萄酒,通通做成吃的。

她解釋,「嗜好性物產的邏輯跟日常食的邏輯不太一樣,咖啡、茶、葡萄酒雖然形態差很多,但風味發展的過程有通用的脈絡可循,而且它們的介質都是水,我們只是把水換成可可酯。」

為了應證這個想法,她找來巧克力達人楊豐旭(TERRA土然創辦人)幫忙試作,前前後後花了半年的時間才成功做出台灣第一個吃的咖啡(COFE),接著又陸續研發了吃的茶(COTE)及吃的葡萄酒(Wine bar),完全將台灣風味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保持熱情 在連續創業中成長

我好奇,為什麼顧瑋對於連續創業這件事情保持熱情?她坦言,很多次的創業,幾乎都是她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突然看到一些似乎可以做的事,然後就不得不順勢做下去。

例如剛開始在「在欉紅」會想做果醬的初衷,是希望透過加工方式保存盛產水果,解決旺季滯銷的問題,但後來發現做果醬的量值不夠大,後來在「土生土長」才會開始做果乾。

顧瑋-土生土長-台灣好食

顧瑋(中)長期在食材圈裡走跳,和許多農民建立好交情。(顧瑋提供)

而在做「土生土長」時,招牌商品是花生油,所以她也試著請廠商用可可榨可可脂,正好某天到屏東的可可產地參訪,發現可可與咖啡從後製的發酵處理到烘焙,對風味的呈現有類比之處,靈光一閃才有了「COFE喫茶咖啡」的誕生。

只不過,顧瑋的創業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挫折從來沒少過。「挫折這種事,過了都不叫挫折,事情還是要想辦法繼續做。我最大的挫折應該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事情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重疊的時候就可以合作,不一樣的時候就分開。」

她提到,一開始創業的時候想法比較天真,以為只要努力做,自己要的又不多,成功應該不難。但現實並不如想像美好,雖然「在欉紅」推出沒多久就爆紅,卻在合作的過程中,和夥伴的意見出現分歧,讓她的內心充滿遺憾。「長大了之後,已經知道感情不能磨損在真心上,吵架的時候不要拿真心去吵,要就事論事,就算自己很委屈,都要想辦法體諒別人,才會獲得比較好的結果。」

顧瑋-土生土長-台灣好食

顧瑋覺得自己是「食物裡的線人」,從既有的現象找到線索,再把它們串起來。(涂豫新攝)

不過,顧瑋也坦言,自己不是目標型導向的人,只是因為對內容有興趣,再從投入的過程中產生靈感。「很多經歷的事情,不管是好事或壞事,都讓我覺得是有意義的。這種想法到現在還是沒有變,但我知道還要更努力,才能繼續做別人看來不是很務實,或是不是很有效益的事情。」

她認為做喜歡的事很重要,但是喜歡的事未必做得好,顧瑋舉自己為例,「可能大家都會覺得學歷好的人比較聰明,我是沒有覺得我比較聰明,但我自認努力不輸人,而且我比較不怕失敗,人家做一次就成功的實驗,我可能要做好幾次。」

「創業就是一個過程,沒有成功或失敗的一刻,重要的是你在哪一個點回頭檢視。說實在話,這個月的月營業額很好,可能下個月業績不好就賠掉了。」她說了一句饒富深意的話,「創業的要件之一,就是你有沒有想要一直做下去。有些人遇到小小的困難就不想做了,有些人面臨大大的困難還是想要繼續做,沒有誰對不起誰,都是自己的功課。」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