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A CAFE 創辦人何炳霖的創業之路並非外界所見的一帆風順,人生更是充滿了無數的轉折;但他從不把困難當阻礙,反而認為每個難關都是「理所當然要克服」,並透過差異化,帶領 CAMA CAFE 走出自己的道路。「Think Fresh」不僅是 CAMA CAFE 的品牌精神,更是他面對人生與創業的一貫態度。

CAMA CAFE 深耕臺灣近 20 年,黃色招牌和香氣四溢的現烘咖啡,陪伴許多人走過日常。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創辦人何炳霖曾對「開店」有過強烈抗拒。 何炳霖小時候,父母經營麵包與雜貨店,每天清晨開門營業,深夜時間才關門休息,幾乎全年無休。父母的辛苦,他全看在眼裡,「我那時候的觀念是,我絕對不要開店,因爲只要休息一天就會損失營業額,我的父母親要撫養四個小孩,壓力很大。」

只是,人生總有意想不到的轉折。創立 CAMA CAFE 前,何炳霖在廣告業闖蕩 18 年,曾任客戶群總監,手握八億預算。40 歲那年,面對無止境的比稿壓力,他驚覺:「再這樣下去,遲早會中年失業。」

 於是,何炳霖和妻子踏上創業路,他們開創的第一個品牌不是咖啡,而是一杯醋。由於醋的市場小,很快便遭遇瓶頸,兩人轉而投入複合式法式餐廳。那段日子,他要同時兼顧兩份工作,一早開完店後去上班,每晚下班再回去餐廳打掃,長時間奔波又被「店」綁住,他痛定思痛,將複雜的餐飲轉為簡單品項,建立輪班制度,並轉型為小坪數咖啡廳。

何炳霖堅信,雙手要空出來,才會有更多思維。(攝影/葉仁琛)
何炳霖堅信,雙手要空出來,才會有更多思維。(攝影/葉仁琛)

有次比稿失利後,何炳霖決定遞出辭呈,全心投入 CAMA CAFE,想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音」。然而,創業路上總是不平坦,曾遭遇員工做假帳、砸重金裝修後轉讓等問題,何炳霖不改其志,始終相信:「創業本來就不可能順風順水。那些踩過的坑,都是養分。」

 過去在廣告業,何炳霖經常沒日沒夜地加班,通宵不睡更是家常便飯。開公司後,實施輪班制,鼓勵員工準時下班。他強調,工作與生活應該要平衡,身為主管職,更應有「雙手要空出來,才會獲得更多」的思維。正所謂淋過雨的人,才懂得為別人撐傘。他直言,既然自己不喜歡加班文化,何苦還要求別人。

不拚規模拚差異 CAMA CAFE 走出自己的路

當其他品牌追求數字與展店速度,何炳霖卻堅守差異化,「要拚規模,怎麼都比不過資金雄厚的企業。」他選擇以專業和創新為核心,開創出自己的一片天。

 廣告出身的何炳霖,注重五感行銷,CAMA CAFE 選用黃色為主色,「給人溫暖、鮮明的感覺,和拿鐵顏色也很像。」他希望走進 CAMA CAFE 的顧客,能感受到清新、溫暖的氛圍。

CAMA CAFE 的品牌精神,也體現在 IP 角色「Beano」身上。當何炳霖還在廣告公司時,他便請創意總監畫出第一代 Beano 原型——一個擬人化的咖啡豆,面帶微笑、胸前繫著蝴蝶結,展現親和與專業,而Beano手拿咖啡奔跑,更成功強化品牌外送和外帶的印象。

何炳霖出席 CAMA CAFE 第二號旗艦店「豆留文青」記者會,與一手打造的 IP 角色「Beano」合影。(圖片來源/何炳霖)
何炳霖出席 CAMA CAFE 第二號旗艦店「豆留文青」記者會,與一手打造的 IP 角色「Beano」合影。(圖片來源/何炳霖)

最近,他與團隊簡化圖像,以 Beano 手拿咖啡、向前行的剪影,展現自信、有態度的品牌精神。品牌識別也同步進化,從小寫 cama café 改為全大寫的 CAMA CAFE,「小寫是想呈現 friendly 的友善概念,如今改成大寫,則是展現大器與穩定感。」

Think Fresh 是不變的核心

「我們的品牌核心就是 Think Fresh,這件事情不能被犧牲,它是不會變的。」何炳霖強調。

Fresh 指的不僅是咖啡品質,更是品牌 DNA,由「創新、專業、親和」構成。他解釋:「創新,是讓事情事半功倍。專業,有賴持續學習。親和,是正向溝通,也是服務業的本質。」

「豆留文青」位於松山文創園區,是一棟昭和時期建造的市定古蹟。CAMA CAFE 特別以昭和年代的氛圍為靈感,打造空間與燈光設計。(圖片來源/何炳霖)
「豆留文青」位於松山文創園區,是一棟昭和時期建造的市定古蹟。CAMA CAFE 特別以昭和年代的氛圍為靈感,打造空間與燈光設計。(圖片來源/何炳霖)

然而,創新突破說來容易,實際執行時如何確保方向正確,才是真正的挑戰。何炳霖認為,平常也要多方取經——從書本汲取前人智慧、向有經驗者請教、尋求顧問協助,或者自己闖一遍,「就算頭破血流,也能累積經驗。」

 因此,倘若未來要交棒,不僅要傳承 Fresh 的精神,接班人是否具備品牌思維,便是他重視的另一個重點。「我希望能有創新突破,提供不同見解,而不是循規蹈矩、墨守成規。」何炳霖認為,藉由經驗的累積,讓問題不再是問題,如同自己再回過頭看大學時期和開店初期的困難,都不再是難事了。

從年少到創業 當責的心從未缺席

2021 年底,何炳霖參加三鐵模擬賽,騎單車時意外被拋飛,重創頸椎,那時雙手癱瘓僅剩些微知覺,醫生甚至評估有七成風險得終身臥床。

何炳霖的紓壓方式是跑步。他認為,壓力大時就去跑步,跑完後,看事情會變得豁達。他曾經挑戰戈壁長跑,一天達 122 公里。(圖片來源/何炳霖)
何炳霖的紓壓方式是跑步。他認為,壓力大時就去跑步,跑完後,看事情會變得豁達。他曾經挑戰戈壁長跑,一天達 122 公里。(圖片來源/何炳霖)

面對如此重大的打擊,何炳霖和妻子從未悲觀,也不曾陷入「未來要怎麼辦」的低落情緒,「當時只覺得,至少我還活著,沒想太多。」他全心投入復健,要讓手能動起來,樂觀的他始終相信:「本來就應該能恢復,這件事是理所當然。」

所幸憑藉著良好的手術和持續復健,雙手已恢復 95% 的功能,「受到這麼大的傷,還能流汗、還能動,真的已經很幸運了。」這場意外,也讓過去事必躬親的何炳霖,學會放下對控制的執著,「很多事情,其實不用我管到那麼細。」他更加體認到除了要珍惜自己,也有責任照顧好身邊的人。

何炳霖在他的個人臉書,分享意外事故的始末,並用心寫下感激之情。(圖片來源/何炳霖個人臉書)
何炳霖在他的個人臉書,分享意外事故的始末,並用心寫下感激之情。(圖片來源/何炳霖個人臉書)

何炳霖回想起當時,有幾位加盟主看到他,忍不住哭了出來,「我那時候想到,萬一我走了,會影響很多人。」手術後,他用唯一能動的一根手指,在病床上花了三天時間寫信,「我右手裹著石膏、左肩酸痛不已,但內心想寫下對每一個人的感謝,簡單的一封信我卻花了三天,每次分段一個字一個字慢慢一指寫下,直到肩頸受不了再趕快躺平舒緩。」

信中的字字句句都在感謝每一位給予他鼓勵與幫助的人,他也向親愛的妻子喊話,心疼她在照顧期間所要承受的精神壓力。何炳霖感性地說:「我何其有幸這輩子能遇見妳,並結為連理,我們要好好珍惜未來剩下來的日子,願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場意外,讓何炳霖對生命有了全新的體悟,也讓他重新思考企業的使命:「企業是一個責任,更是一條不歸路,是一份必須一直往前、不斷進步的責任。」

成功不是別人說了算

創業初期,何炳霖對「成功」的定義很簡單——活下來、獲利,再追求穩定與規模。隨著歷練增長,如今的他,對成功有了全新理解。

在鬼門關裡闖一回,何炳霖發現,成功並沒有標準答案,就跟快樂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我常看到小攤販,生意好得不得了,賣三樣東西就能一直做下去,反而羨慕他們能做得那麼厲害。」對他來說,成功是克服逆境,回看這一生不愧於他人,也不愧於自己,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就覺得值了、死而無憾。

身邊許多令他欽佩的人,都不是因為學歷或事業大小,「而是看他們面對逆境的態度、處理方法,以及克服困難的能力。能經歷各種挫折還繼續往前走,對我而言那就是成功。」

莫忘初衷 實踐知足的幸福

何炳霖的人生信念,是只要保持前進,就一定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就好好地解決,然後繼續往前走!(圖片來源/何炳霖)  
何炳霖的人生信念,是只要保持前進,就一定會遇到困難。遇到困難就好好地解決,然後繼續往前走!(圖片來源/何炳霖)  

年輕時就算沒錢,何炳霖依然會帶妻子和父母四處旅行,「車上放個帳篷,開到荒郊野外就露營。」有陣子常去尖石鄉遊玩,熟到泰雅族朋友幫他取了一個原住民名字、帶他們夜間打獵,還讓他的父親坐在貨車的沙發上,體驗人生第一次的「敞篷車」。

談起這些回憶,何炳霖露出燦笑。他深信「快樂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無論貧富,快樂的本質都相同。他從不會等到有錢再享受,而是把握當下能做的事。他感性地說:「有錢、沒錢都有不同玩法,不一定要住五星級飯店才是快樂,住在帳篷裡享受良辰美景也很好。」

過去幾年,經歷身邊長輩離世,體悟到人生沒有那麼多事情可以計較,更明白人生就是一場體驗,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只需全心全意地擁抱生活。

何炳霖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不是別人說了算,而是在充滿挑戰的人生道路上,始終堅持初心,勇往直前。就像CAMA CAFE 販賣的不只是一杯咖啡的溫度,更是一位創業者「Think Fresh」的初心。

◆延伸閱讀:先做再說,邊走邊修!「林銀杏」創辦人林銀杏如何從市場攤販走到百貨專櫃,打造精品級杏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