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教育,教你充滿『希望』;長大之後的人生職場,似乎是要教人『失望』。」
知名專欄作家洪雪珍在《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的自序中,以自己被退稿的經歷,提出了「應然」與「實然」之別。「應然」是如肯努力就會有好結果的良善面,而「實然」則為現實世界的殘酷面,就像認真工作也不一定會有光明前途。
當我們走出校園,步入職場的起初,「應然」讓人會懷抱著雄心壯志,心想一定可以在社會上一展拳腳;但結果卻是在一齣齣職場狗血劇中,被「實然」磨出了玻璃心,不只易碎,更受不了一點委屈。
「沒有一個工作是不委屈的,把這些委屈收集起來,就像把餘蠟收集起來,做成的蠟燭雖然不是自己原來夢想的顏色,不夠純粹好看,可是點燃之後,散發出來的燭光卻是最迷人。」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當時出版時,看著書名,覺得這應該是一本講「要工作才有錢,就算委屈也要為了錢忍下來」的那類論說,也因此與這本書失之交臂。直至前一陣子,在社群媒體的分享中,看到了「混色蠟燭」這篇故事,勾起了想一探此書的好奇心。
用不同顏色餘蠟製成的混色蠟燭,來形容人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委屈,別有新意。透過作者從收到混色蠟燭時的不悅,到看見蠟燭點燃時的繽紛美而眼睛為之一亮,帶出的人生況味,讓我們明白了工作有時無法完全按著自己的期待顏色展現,甚至會莫名地混入一些討厭的顏色,最後變成模糊不清的顏色,而這就是職場的現實面。
沒有一個工作是不受委屈的,當我們經歷了某個委屈時,同時也有其他人同樣地經歷著。所以,我們應該要拋開受害著心態,用承擔、接納的心態去面對不在期待中的色彩,試著看見它的美。
「有本事的人不是自覺委屈,而是採取行動。」

職場上遇到不順心時,你是自憐自艾、覺得滿腹委屈無處訴,還是會採取行動,將這股怨化為不斷前行的動力呢?
書中談論工作、職場、離職等,透過它們的多個面向,以實例為引,帶出人生中的各式各樣委屈,並在每篇故事尾端分享面對這些委屈時,我們可以怎樣「採取行動」,甚至有時可以不必面對或處理委屈,把它收起來,時間就會自然淡化,最後連當時為何覺得委屈,也想不起來。

《哪有工作不委屈,不工作你會更委屈》所談論的獨到見解,不僅適用於職場,也可用於生活的種種。最後分享書中的這段話:「在人生這條路上,與其懷抱『樂觀』,不如嚮往『達觀』。」願我們遇到人生低潮或挫敗時,都能勇往直行,在過程中學習,也試著找到快樂之處。
◆延伸閱讀:給社會新鮮人的 6 個建議:「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做到這些事讓 30 歲後不後悔
主圖來源/pexels@Yan Kruk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