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開始,臺灣 65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 20%,也是臺灣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的第一年。你有大吃一驚嗎?有讓你立刻想起身邊的哪些人?或者驚覺哪些跟你切身有關,迴避不了的重要議題?
正好2月22日的周六下午,我前往政治大學公企中心,參加曾榮獲十三座金鐘獎的獎座,家喻戶曉的前主播沈春華《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新書發表會。現場真是眾星雲集,前幾排的來賓們幾乎都能立刻被叫出名號,其中最讓我吃驚的,正是今年已經高齡 84 歲,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臺灣 400 年來最有影響力的 200 人之一的黑幼龍老師。
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之一,是黑幼龍老師受邀上臺致詞時,他那股精神奕奕的樣貌,令我立刻想到身邊其他高齡者是不是也如此身體硬朗、思緒清晰,甚至能談笑風生,尤其能常保穩定、積極的心身狀態。
一、退休後的心理調適
可以看見,許多高齡者在退休後,一開始或許終於能得浮生半日閒。然而時間軸一拉長,就能觀察到他們的生活因為沒有工作,不再有目標和重心,每天醒來除了處理日常瑣事,就是在等著下一餐;生活中沒有舞台能施展拳腳,獲得自我價值與成就感。
無論任何年紀,有意義的工作都是相當重要的。單純只是休閒、興趣與嗜好,無法讓高齡者的內心深處真正感到滿足,讓他們持續、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價值,進而心情喜悅,常保活力;充其量,許多事只是用來打發時間,對於年輕人來說也如出一轍。
只是我們過往的社會文化傾向高齡者必須退休,無論是明明白白地說,或暗示著老了就會退化、不中用、必須交出棒子讓給年輕人等等,變成集體共識般。然而你會發現,能維持精神飽滿、身子相對硬朗的高齡者多半都是「沒有完全退休」的族群。所謂沒有完全退休的型態很多,可能是持續待在崗位上、休而不退或退而不休,換言之,他們只是找出更適合此刻的自己,能發揮的位置、方式與角色,而非讓自己的能力、資歷與能量從此澈底閒置。
二、社交孤立與心理健康

退休後不只是缺乏生活重心,原本因為工作而有交集、往來的同事也因此中斷聯繫,如果本來就有往來密切的球友、老同學倒是還好,然而多數高齡者早年都將時間、心力投入職場,若沒有提早並長年經營學生時代的友誼,往往會在退休後備感寂寥和空虛。
尤其,有些高齡者也面臨到喪偶的難題,從年輕時一路相互扶持的伴侶,竟然比自己提早撒手人寰,是莫大的心理衝擊。而終於長大成年、能夠自立的兒女往往也在為事業打拼,或各自有了小家庭需要照顧及分心,也讓不好意思打擾兒女、選擇默默自己承受孤寂的高齡者,更容易身陷社交孤立的心理危機。
從「心」打造社交系統,即早開始
許多人會透過臉書找回以前的朋友,或者辦個睽違多年的同學會,也有高齡者願意主動向年輕世代接近,參加國外團體旅遊,也會有意識地安排、刻意挑選年輕人多的旅行團。不只能幫助自己的心胸更加開闊,如果有難以操作的最新3C 用品,也有年輕朋友幫忙解決使用上的難題。
◆延伸閱讀:50+ 洪培芸專欄|喪親、喪偶,失去重要他人的痛苦如何渡過?
三、心理諮商與高齡者的心理需求
如何讓高齡者接受心理諮商服務?進而改善他們的心理健康。有智慧的晚輩,懂得借力使力,也要學習自我中心的消融。
曾有聽眾問我,他的媽媽長年苦於早年原生家庭的痛苦,他希望媽媽能去接受心理諮商。然而媽媽非常抗拒,他好說歹說,還被媽媽說這麼貴,浪費錢!也讓一番孝心的他碰了一鼻子灰,相當挫敗;不只沒有幫到媽媽,反而還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現在社群媒體發達,許多心理師都走出諮商室,透過出書、演講、上節目等等的方式分享心理健康的觀念及生命故事。如果高齡者抗拒接受心理諮商,你能做的方法就是往後退一步,不要硬碰硬,同時借力使力。
可以嘗試分享有料、有趣的心理專家受訪影片,先建立高齡者對於心理諮商的初步認識及好感。相信你也有類似的經驗,同樣的話你來說,爸媽就是聽不進去;換個人尤其是專家來說,內容明明一字不差,但是爸媽卻聽得進去,而且還願意執行。
看見高齡者的自尊需求。我也回想起自己的生命故事,大約四年前,當我知道我父親幾乎都是定存,我想要跟他分享投資市值型 ETF 的好處,對於退休養老更有餘裕。第一時間就是被他訓斥,他認為買股票等於賭博。越來越深諳長輩心理的我當然是立刻轉移話題,不要繼續點火。

我們必須看懂高齡者看似頑固的堅持底下,其實有著自尊的需求。如果你想要長輩接受新觀念或好方法,最好的做法就是抱持著純粹分享的心態,不勉強(奢望)高齡者能第一時間就接受。其中,我們也要看見並鍛鍊屬於相對年輕一輩的我們,自我中心的消融。
此外,如果是已經失能、需要長期照護的高齡者,可參考《不被束縛的晚年》。誠如本書作者之一,也是我敬佩的好朋友朱為民醫師在書中提到「所有醫學與照顧的本質,應該要讓長者回到本來面目,而不是離本來面目愈來愈遠。」
換言之,基於對長者真正的認識,才能為他們安排適合的醫護方式,也讓長者能在暮年,依舊是他自己,像他自己,而非失去自己。
期待臺灣的未來,不只是能創造適合高齡者的全新工作形態及友善環境,更要開始形塑「活到老,貢獻到老」的積極社會文化與整體氛圍。
每個人都喜歡被重視,被尊重,甚至是被尊敬;希望自己活著的每一刻都擁有成就感;尤其能被他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價值。
不只是高齡者的心理需求,也是放諸四海皆準,跨越年齡層的普世心理需求。
主圖來源/《高年級實習生》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