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鋼筆,看著眼前的景物,鄭開翔迅速地在紙上構圖,隨著筆尖四處移動,圖面上漾出面前的房屋線條輪廓及周邊地物,這正是速寫迷人之處,不倚靠光影、肌理,只是如實的記錄下此時此刻的模樣。

提到美景,你眼前浮現出哪些畫面?是中橫遼闊的大山大景,還是清水斷崖的藍天碧海,絕色風光令人嚮往,總讓人想用盡方式留住,有些人會以相機拍下此情此景,有些人則選擇用速寫畫下眼前景致,不論何種形式,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風情。但你有曾想過記下日常中的街景、身邊匆匆走過的路人,抑或是街角那棟年久失修的低矮老房嗎?

鄭開翔在2019年出版《街屋台灣:100間街屋,100種看見台灣的方式!》,至今銷售已達12刷,廣受好評,他書裡的主角不是那些新穎、別致的高樓大廈,而是路邊常見的鐵皮屋、五顏六色的顯目招牌、甚至是雜草叢生、年久失修的舊式建築,被問到為什麼會畫下這些平常被我們忽略的景色,鄭開翔笑答:「我喜歡那些很有生活感的房子,他並不是大家主流中典型的美,但它屬於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手繪的表現方式,讓傾頹的房子多了幾分可愛。(鄭開翔提供)

遇到挫折 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鄭開翔,以前常常被爸爸帶去公園寫生或參加比賽,上學後,課本成了加工區,總會在空白處畫上自創的小漫畫或臨摹《七龍珠》等漫畫角色,因為興趣和畫技的累積,鄭開翔順理成章地走上了美術班的升學之路。

可或許就是因為一切太過理所當然,年少的他,選填了離家較遠、需要外宿的學校,第一次在外地生活的新鮮感,以及少了父母在身旁的拘束,如同脫韁野馬的他,面臨了人生第一個大挫敗──留級。

「當時我不覺得留級是一件大事,甚至需要回屏東。」雖然高中時的鄭開翔內心是這麼想,但他的爸爸可不那麼認為,直接前往新營替他辦轉學手續,那也是鄭開翔人生中少數大哭的回憶:「我會想說我正要努力改變了,怎麼連機會都不給我。」然而挫折並未結束,因為在校成績不好,回到屏東後也不見得每間學校都肯收,甚至遭到校方洗面(sé-bīn,用言語挖苦別人),讓鄭開翔印象非常深刻。

現在講起來雲淡風輕的往事,在鄭開翔心中其實頗具份量。(涂豫新攝)

離開了美術班,鄭開翔並未放棄自己最喜歡的繪畫創作,為了與過去的自己切割,他改變了行事作風,努力成為師長眼中熱心助人的天使學生,常常自告奮勇幫忙各處室繪製宣導海報,在新學校的那兩年,甚至被記了12支小功及13支嘉獎,像是在證明自己的脫胎換骨,當初的波折現在聊起來有點好笑,可一路走來的轉變,都成為鄭開翔後來待人處事的養分之一。

創作啟蒙期 開始腦中的天馬行空

高中畢業後,循著士官長爸爸的鼓勵下,鄭開翔進入了政治作戰學校藝術系美術組,大學是他的創作啟蒙期,與國高中的制式學畫不同,他開始將自己的想法及創意運用在作品上,鄭開翔提到雖然就讀軍事學校,但校園風氣和老師的觀念並沒有想像中墨守成規,老師給予了滿多自由的空間,讓他意識到何謂「創作」。

鄭開翔的創作天馬行空、不設限,甚至帶點黑色幽默,「我曾經在畢業展上交出一張畫著裸男坐在馬桶上的作品,我叫它『馬桶上的沉思』。」然而這樣的滿腔熱血,卻在下部隊後被現實所澆熄,「老師其實早就有提醒我們,雖然是藝術系,但本質依然是軍人,所以我下部隊後的第一個工作,就是被叫去畫迷彩牆。」

城市速寫 畫下你我日常風景

軍中的生活大抵如此,原以為會這樣繼續下去的鄭開翔,大概在退伍的前一年,接觸到了「城市速寫」這樣的創作方式,「《手繪城市》這本書影響我很多,他注重的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畫畫,不管職業還是素人,重要的是你有完成自己喜歡的作品。」這樣的領域像是替他打開了另一扇門,鄭開翔開始有意識觀察到生活周遭其實也是創作的靈感素材,透過學習觀察身邊的景物,待在現場作畫,加深與作品的連結,把每個當下的所思所想融入畫筆中。

因此他創立了粉絲專頁,將自己的作品上傳,「這時候我才真的把創作與生活綁在一起。我都跟別人說,是因為繪畫,我才能用一個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身處的城市。」

欣賞鄭開翔筆下的每幅作品,不難發現其特色──多是一般人眼中,不會特地留心的舊建築。但大家卻都能在其中找到一點自己生活的日常軌跡,或許是街邊那棟年久失修的老公寓,又或是與現代建築格格不入的舊式招牌,不屬於主流典型的美,也常常被人視而不見,但對鄭開翔來說,它們有著獨一無二的可愛之處,「我畫這些目的也不是跟大家講說一起破破爛爛,我只是覺得這些光景,不可否認它就是屬於臺灣的其中一個樣子。」

每張作品都是鄭開翔的得意之作。(涂豫新攝)

正視非主流之美也是在接納自己

採訪中每每提到類似的話題,都可以感覺到鄭開翔對於這些快要消失的景物,抱有一種捨不得的心情,「我常說,這種感覺就像是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己的狗窩,無論如何,這些都是屬於台灣的一部分。對我自己來說,畫下這些東西,就像是一個接納自己的過程。」

抱持這樣的信念,鄭開翔回到自己的家鄉屏東,讓自己用外地人的角度重新認識故鄉,畫下許多記憶裡的建築和日常,可隨著新建設的增加,老建築逐漸凋零,消失在他們的生活中,鄭開翔甚至笑說自己的畫像是死亡筆記本,畫下誰,下一個就拆誰。

每棟建築都代表了當時的設計美學。(鄭開翔提供)

「或許就是因為我自己的經驗,所以現在我很鼓勵大家畫下或記錄下家裡附近的市場,因為越是習以為常的地方,會越少留下他的資料。」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觸,鄭開翔解釋,他小時候家裡附近有個市場,被拆掉了後,想上網找資料也找不太到,還好朋友們也對市場有印象,否則他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記憶錯亂。如此深刻的親身經歷,也讓他明白自己的作品是很有意義的,至少能用擅長的技能把當下如實記錄。

三種不同時期的屏東車站,各有各的風采。(鄭開翔提供)

轉念走出創作低潮期 將觸角伸向不同地方

只要多加觀察,身旁的素材幾乎是取之不盡,但作品多產的鄭開翔,也曾興起過不想要再繼續畫下去的念頭。「在軍中下部隊的時候,大家都滿想展現一下自己大學所學,但長官只會覺得那是一個額外的技能,我們的本質還是軍人,而不是藝術家。」

加上熱愛家鄉的他,時常公開評論自己對於屏東的看法或建議,而被友人提醒需要謹言慎行,明明是為了故鄉好,卻得到這樣的反饋,讓他難掩失落,「但現在我有轉念,用一個比較開放的心態來看這件事,畢竟時代在變,建築的美感其實也是在呈現這個當下的流行。」或許就是因為這個轉念,雖然沒有住在屏東,鄭開翔在每個縣市生活時,總能在細節中找到一些類似屏東的影子,深愛家鄉的心溢於言表。

畫下台灣人最熟悉的攤販身影,讓人備感親切。(涂豫新攝)

走出屏東後,除了街屋,鄭開翔將創作的觸角伸向和我們生活更加貼近的攤販們,今年(2023)他出版了《百攤台灣: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一樣用系統性方式畫下你我在熟悉不過的台灣風景,用他最擅長的方式,勾勒出富有生命力的台味美學,不僅如此,他早就計畫好接下來的目標,「我還想畫百工百業,像是便利商店的店員,或清潔隊員等這些不太會被當成主角的職人們。」

鄭開翔用他獨特的視角,觀察出日常中的那些不平凡,如同他在訪談中說的那句,「台灣的美不少,只是缺發現。」期盼我們,也能夠以自己的角度,挖掘生活中那些微小但可愛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