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動是魔鬼,你曾經因為這隻魔鬼,在職場、人際關係,栽了跟斗得罪人嗎?在分秒必爭的社會上打滾,心急、衝動口出惡言,甚至動手,屢見不鮮,吃過虧就知道要學乖,只是它仍顯性或隱性潛藏著,抓不勝抓,常影響了好不容易經營的人際公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抓鬼吧!
先分享自己小時候曾有個衝動過度的小故事: 小學五年級時,班上有位蔡姓男同學個頭高大,非常喜歡戲弄我,某回,我去福利社買零食,遇到他正好在販售部幫忙,而當大家搶著買零食時,他卻有意無意忽略我,把我晾在一旁等所有學生買完才輪到我。
氣沖沖回到教室後,越想越不甘心,衝到他的座位,將書包中的書本通通倒進垃圾桶,還把他的桌椅搬到走廊,上課鐘響他回到教室嚇哭了,當然,後來我也被處罰。現在想想,如果把場景換到職場上,處罰事小,但可能一時衝動,毀了自己的聲譽,嚴重還會丟了工作。
怎麼遏止衝動魔鬼伺機而動,我們得先知道鬼在哪?

你衝動嗎?找到原因更容易冷靜(圖片來源:xframe)
先檢視自己是否容易受傷?容易因別人的言行舉止惹怒?抑或是本身就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有人衝動是為了自保,用語言暴力、行動暴力自我保護;還有一種衝動是外在影響,為壓力累積到爆炸或是遭逢變故,情緒變得低潮而敏感。找到那隻討厭的衝動魔鬼後,就要展開抓鬼大戰,精準出手,百戰百勝。
盤點「衝動後悔情況」
這點會列在第一個是因為,當你自覺衝動容易誤事時,就要時刻提醒自己曾因衝動付出哪些代價,把過去因為衝動發言、動手的事件羅列下來,想想事件經過,又造成了那些無法挽回的遺憾,提醒自己不要讓舊事重演。
過去職場有位同事,很容易被激怒,暴衝開場用詞都很類似,「你是看不起我嗎?」、「你沒有把我放在眼裡?」、「你現在是要挑釁嗎?」接下來會議室就會傳來拍桌,丟椅子,拳打腳踢的聲音,同事衝進去勸架也是常有的事。後來他告訴我,回去後仔細回想每次的衝突,發現自己過度敏感,為了自己的形象,會好好面對情緒,而那次後,開會再也沒有全武行了。
多聽少說,把話聽清楚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人們常因為話只聽一半,或是以為自己聽完了,結果引爆口角不歡而散,一旦感受到不舒服,就很容易造成誤解。建議你,覺得對方有敵意時,不妨多問一句:「請問你是這樣意思嗎?」、「我想確認一次是……這樣意思嗎?」給彼此3分鐘的機會,可以降低溝通落差,也給自己少一次衝動的機會。

適時紓壓也是降低衝動的方式之一。(侯沛吟提供)
三思而後行,思危、思退、思變
你一定常聽到「三思而後行」,我個人喜歡說「思危、思退、思變」,就是想想衝動的後果,怎麼全身而退,怎麼變通,這個環節非常重要,等於為自己爭取冷靜的緩衝時間。
每當溝通發現彼此情緒來了,口吻越來越高昂,語氣帶了火藥味,我就會在心裡提醒自己「深呼吸、停頓三秒、別說話」別小看這關鍵3秒,一旦有人突然不說話,空氣會瞬間凝結,創造溝通的適度空白,非常重要。如果對方先開口「為什麼不說話?」你就回「我覺得自己有點情緒,怕說錯話,冷靜一下好嗎?」這樣的停頓,給彼此喘口氣的時間,如果真的太生氣了,中斷對話後離開現場,也是一個很棒的選項。
生氣時說的話很傷人,犀利言詞殺傷力,比刀劍無情更容易殺人,扼殺好不容易經營的關係。
不激辯、不狡辯
衝動常常是從口角開始,立場、意見相左,感受到自己被誤解,就會引爆那衝動的魔鬼,想要解釋,在情緒理智時,可以說道理;情緒來時,就容易變成激辯,絕對是人際溝通上的大禁忌。

職場突發狀況多,想衝動時先按住情緒,對後續溝通更有幫助。(侯沛吟提供)
因此,如果遇到主管指正,覺得自己受到委屈,甚至誤解,解釋無法達成共識的當下,先按住情緒,簡單回復「明白了」 「我知道了」盡快結束話題或會議,切記溝通障礙當下,別急著解釋,因為「論道」在職場上,不是加分題。
「衝動是魔鬼。」這句話我第一次聽到是在陸劇裡,當時就擊中我的心,反思生活中是否常常因為衝動,導致言行荒腔走板,偏離了個人的做事風格。記得跟它好好相處,慢慢請走它,別讓它毀了我們的人際關係,一起勇敢跟衝動的魔鬼說拜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