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快,心,則慢」是多年前金城武所演繹的廣告詞,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它提醒了我們,處在複雜的生活中,心無時無刻躁動著,若是我們能慢慢將心靜下來,更有耐心地感受世間萬物,或許就有機會遇見最美好的自己。

在《心能靜下來嗎?》中可以看見世界各地求道者身而為人的諸多煩惱,還有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是如何以其個人了悟引領入惑者一窺生命的癥結。初讀此書只覺艱澀難懂,再讀仍是似懂非懂,對於書中的哲思真義,也許理解粗淺,不能盡得精髓,但試著內化於心後,還是有所得益。

已知與未知相互依存,兩者之間的和諧就是智慧

圖片來源:pexels@JESSICA TICOZZELLI
圖片來源:pexels@JESSICA TICOZZELLI

我們常聽到要「做自己」,不需要去討好別人。但怎樣才是「做自己」呢?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是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一切,又或是不去在意他人的想法,也不在乎別人怎麼看自己等。其實各種解讀都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罷了。

克里希那穆提以「已知」與「未知」來詮譯「我」與「非我」,這不禁想到日本第一男公關羅蘭的《我,和我以外的》,這書名霸氣地彰顯了他的存在,但若是沒有那些「以外的」,是否還能有如此的效果?這並不是要談論比較,反而是告訴我們,當我們能保有不去比較、只是觀察的心態,試著理解已知與未知是彼此輝映的同在整體,這樣才能真正的去了解一個「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做自己」,甚至是明白根本就沒有「做自己」這回事。〈延伸閱讀:閱讀,讓我們認識全世界!7 個應該閱讀的理由:透過他人的文字,深層地省思自己〉

所以,在戰場上採取行動是一回事,觀看或傾聽的行動則是另一回事;前者會帶來莫大的悲痛,後者則會帶領我們通往美、愛與自由

圖片來源:pexels@Dương Nhân
圖片來源:pexels@Dương Nhân

現實世界中,人們所做的一切都需要能量。大多數人會將「生活」視為戰場,是因為深受壓抑、控制、爭鬥、抵抗與衝突等因素折磨,為何會產生這些因素呢?我們常被固有的傳統觀點制約,而會在「實際是什麼」與「應該是什麼」之間矛盾不已,導致我們在這戰場上無論採取何種行動都是在揮霍能量。〈延伸閱讀:閱讀《救生艇上的陌生人》拾起挫敗碎片:體會「失落」這份珍貴的禮物〉

克里希那穆提提及「觀看必須擁有觀察與傾聽的自由」,當什麼都做不了的時候,可以先試著「觀看」。舉例來說,生活中,我們被各種情緒所圍繞,若是某個情緒來臨時,是否可以先讓自己退一步,不要即立有所反應,而是「觀看」它,再去感受理解,並採取行動,無論是接受或拒絕都好,不能放任情緒不管,不然這將會是內心惡化的開始。〈延伸閱讀:用閱讀整理繁亂的思緒。適合待在家品味的 4 本日系書單:讓細膩文字和平凡故事撫慰心靈〉

圖片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圖片來源:城邦讀書花園

《心能靜下來嗎?》中有 60 篇充滿哲思的對話,如同人們對人生的困惑之處會有所不同,細讀此書所得到的反饋也會因人而異。或許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但若能以這些所得為契機,解開或舒緩心中癥結,那便足矣。

主圖來源:unsplash@artemkovalev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