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類世界是由櫻桃樹繁衍的,這世界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從搖籃到搖籃》作者之一的麥克.布朗嘉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循環概念,提醒我們不要只是試著去彌補工業所帶來的環境傷害,而是要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找到搖籃持續走向搖籃的長遠之路。

此書引經據典,也透過相關書籍、研究內容讓我們更明白作者闡述之脈絡,更用實例印證所想呈現的意涵。這些使閱讀時,能更具體地理解書裡所傳達的核心概念,而非深澀地令人摸不著邊際。

「大自然的設計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類的設計。」

圖片來源:pexels@Vlada Karpovich
圖片來源:pexels@Vlada Karpovich

作者認為那些為了保護公眾利益的法則,雖然可以減少很多直接的有害效應,但溯其源,法則的存在也恰好證明了設計的失敗,因為「一個好的工業設計根本不需要這種法則。」〈延伸閱讀:碳排放與美國影業,明天過後仍得直視《不願面對的真相》!〉

為了保護環境所提出的「減少破壞」並不會比較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可能成為對環境影響的慢性毒藥。書中循序漸進地講述,將從「搖籃到墳墓」到「搖籃到搖籃」的設計革新之路展現於世人眼前,讓人類思考如何去達到如大自然般的循環而生,不管何種設計都能不減價值地再利用。

人類與大自然非敵對關係

圖片來源:pexels@Robert So
圖片來源:pexels@Robert So

人類總把「工業」和「環境」視為對立面,環保主義覺得破壞自然界是工業的特徵,而企業家則認為環保是生產與成長的障礙。從這兩個立場來看,工業和環保是無法共存的。〈延伸閱讀:從《血色海灣》到《海洋陰謀》,以紀錄片揭露關於海洋的殘酷現實〉

作者之一的布朗嘉質疑為何定義事情時總是要負面思考?他要我們看看大自然以新陳代謝的方式循環再生,思考「廢物即養分」。這概念指引著任何的產品、包裝和系統,要在設計之初就要明白沒有廢棄物這回事。我們要抱持正面思維,如同書中提及的「我們談的是人的創意、樂趣與生命力。」運用創意讓東西在不斷推陳出新時,也能將舊有物完全回收,再製為新一代的產品。〈延伸閱讀:3 部吉卜力動畫隱含的環保哲學:感恩自然的饋贈,遏制欲望讓萬物永續發展〉

《從搖籃到搖籃》中提及的案例,在在表示邁向「下一波工業革命」是人類的必要課題,也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思維,而不是陷在單一模式,扼殺了設計的多樣性發展。所以,我們若想要有個美好未來,那現在就要好好地「設計」它。

主圖來源:pexels@Irina Iriser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