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踏入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丁安妮正從長廊尾端前來,真摯的笑容在五月的艷陽下顯得格外燦爛;黑色的頭巾隨著沉穩的步伐飄逸,散發出一股內斂優雅的氣質。

跟隨她的腳步,我們進入了錄音室,安妮熟稔地坐在麥克風前,娓娓道來這 22 年的台灣故事,如同在廣播節目中分享故事給聽眾一樣,只是這次主角換成了自己。

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促成百年的東南亞藏品與故鄉人的對話
臺博館「百年對話:跨國移動者與藏品的相遇特展」,促成百年的東南亞藏品與故鄉人的對話

從移工變成新住民,那些他人口中的印尼印象

從小就獨立自主、喜歡闖蕩世界的安妮,22 年前到了當時的竹東榮民醫院做看護,不僅與雇主家人們關係良好,更在三年後與阿公的孫子共結連理,成為大家口中的「外籍新娘」。

但成為新住民後,比起當移工時多了質疑的聲音,以往或許買完菜就回家,但現在太太的身分免不了出入社交場合,開始遇到有些台灣人會問:「老公給你多少錢啊?」畢竟十幾年前的台灣一直有「用錢買外籍配偶」的印象。

不只台灣人,甚至有些印尼人也會因刻板印象認為:嫁到台灣的外籍配偶,通常先生經濟能力都很好,結婚後大可不必像移工一樣工作、照顧長輩,因此看到安妮照顧公婆時,會產生質疑:「結婚後還要照顧人,那還不如當移工。」

近幾年來,安妮深思自身穆斯林的信仰,重新戴上了頭巾,也不免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趣事:像是剛好在醫院照顧婆婆,卻被護士問到:「你們找到看護囉?」、「等下把單子拿給你的雇主。」這些誤會讓她哭笑不得地回說:「我是她的媳婦啦!」

大眾根深柢固的標籤仍認為,戴頭巾的就是印尼人,印尼人就是來工作的,但隨著台灣社會對外籍移工、新住民的認識增加,這些傳統的刻板標籤也逐漸脫落,更多人會用關心取代歧視與偏見。〈延伸閱讀:推動移工教育從來不只是為了移工!One-Forty 用行動翻轉「我們與移工間的距離」〉

三百條頭巾的想望,從未遺忘的穆斯林信仰

提到戴頭巾的刻板印象,安妮說到:「在台灣戴頭巾一直是我的夢想。」以前的台灣對新住民、移工認識較少,路上看到有人戴頭巾不免多看兩眼,當時安妮也還沒做好心理準備面對,所以只好默默收藏各式頭巾、一點一滴地貯存在衣櫃裡,將自己的宗教熱忱寄託於此。

但身為穆斯林的她,始終沒忘記這個夢想,這幾年深思熟慮、心理做足準備後,安妮開始戴回了頭巾,即便會因此被投以異樣眼光、工作上的歧見,安妮仍毅然決然:「如果為此會丟了工作,那也沒關係。」〈延伸閱讀:從中文一竅不通,到成為廣播金鐘主持人,來自印尼的她在異鄉闖出一片天!〉

「如果我沒有認識這個社會,這個社會不會認識我們」

求知若渴的丁安妮,猶如海綿般樂於吸收新知,剛結婚後白天到工廠上班,晚上就到補校學習中文,從國小一路讀到高中,她也笑稱:「班上的新住民一開始有十幾個,到畢業時只剩下我一個!」

後來中文不斷進步,也讓她得到更多工作機會,不僅進入報社當新聞編譯、做翻譯,更在 2014 年成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節目《幸福聯合國》主持人,大方與聽眾分享印尼與台灣的文化交流,也有幸在隔年榮獲〈金鐘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但這塊海綿貌似要將海水吸盡,永無止境證照,對於教育環地成長著。安妮現在不僅接了許多活動主持、戲劇演出,在廣告中也能看見她的身影;不僅利用閒暇時間精進自己熱愛的廚藝,拿到了四張料理相關證照,滿腹學習熱忱的她,現在也正攻讀靜宜大學的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延伸閱讀:台首位新住民女導演,為沉默的同胞掌鏡記錄異鄉人生!〉

丁安妮覺得現在台灣給予的資源豐富,有不少語言、技藝課程協助移民們發展,讓初來乍到的移工、移民們能更快適應環境。

她也鼓勵新住民和移工,來台灣必須想好自己到底該做甚麼,並主動找資源學習,不管會不會有工作,先學起來做準備,隨時會有機會產生。

圖片及主圖來源:丁安妮 提供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