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是她身心的復健!全台首位輪椅導遊黃欣儀 發願推動無障礙旅遊

輪椅導遊黃欣儀,發願推動無障礙旅遊,也鼓勵身障朋友們可以盡情遊歷。
隨著社會更加多元友善,全台灣第一位輪椅導遊黃欣儀,默默耕耘遊樂場域的無障礙設施,也鼓勵身障朋友們可以盡情遊歷。上山下海,賞金針花、採草莓,甚至出國,難不倒她。她本人也是輪椅族,因為身體的限制,讓她的心更加嚮往自由。

 

那是黃欣儀27歲的時候,她剛步入婚姻不久,正欣喜盼望著構築自己心目中的家庭。但疾病來得又快又急,讓她的理想生活,迅速瓦解。

因為紅斑性狼瘡,她的身體開始自體攻擊血小板。血小板指數兩萬以下就已經是危險訊號,但當時她的指數低到三千。右腦微血管出血,左半身嚴重癱瘓。

就這樣,黃欣儀中風了。從原本的直立人,變成需要依賴他人的輪椅族。半身癱瘓後,身體仿若意志的牢籠,讓黃欣儀久久難以振作。頭十年,「我幾乎一半的時間在醫院,一半的時間在家裡。」她說。

從直立人到輪椅族

黃欣儀非常認真的復健,但是讓她感到最痛苦的,是「我不知道這樣會不會好?」那時,她只要想到,以後的日子都要靠別人、依賴別人,就覺得自己非常沒用,甚至起了輕生的念頭。年復一年的復健歷程,讓她覺得相當枯燥。

有天,她突然想:「我為什麼不試試看到外面復健呢?」

第一次出遊,黃欣儀找了直立人—身障者對於一般人的稱呼—跟她一起到擎天崗。就這樣,黃欣儀把爬「樓梯」當成復健、美景當成犒賞。幾次之後,她愛上了這種「旅遊復健」模式。

黃欣儀不因身體的限制而受限,反而鼓勵輪椅族和她一起出去玩。

黃欣儀不因身體的限制而受限,反而鼓勵輪椅族和她一起出去玩。(黃欣儀提供)

有次,黃欣儀在家看到新聞報導太平山有霧淞,她當下就開車前往,她也幸運地看到整片銀白世界。自此,黃欣儀甚至降低到醫療復健的時間,一心投入旅遊行程的規劃,探訪各地能夠無障礙出遊的景點。

出遊的經驗一多,黃欣儀開始將她的遊記放在部落格「輪椅任我行」上面。當時有個朋友在下面回應,說看到她能出遊相當感動,看著照片就像是自己也去那邊玩一樣。但黃欣儀卻不這樣想。她心裡的真正想法是:「我希望的是你也可以一起去啊!」

走向輪椅導遊之路

一開始,黃欣儀在脊髓損傷者協會號召輪椅族朋友們一起出外遊玩。等待協會辦活動太繁瑣、等待時間太長,無法滿足出遊需求。黃欣儀轉念一想:「不如我就自 己來考張導遊證照啊!這樣我就可以透過旅行社帶團出去玩了啊!」

從小就不擅長考試的黃欣儀,原先在考完高普考後,就決心不再考試。但為了實踐她想帶著輪椅族朋友一起遊山玩水的理想,她仍然閉關半年,努力備考,最終順利考取證照。

然而,考取證照後,困難接踵而至。黃欣儀被旅行社質疑:「你自己都照顧不好自己了,要怎麼照顧別人?要怎麼帶團出去玩?」甚至要求她無償工作3個月,先證明有人願意接受輪椅導遊,證明有這樣的市場,旅行社再考慮聘請她。

但黃欣儀還是頑強地認為,她的強項,就在於她自己就是坐在輪椅上的人,她可以理解輪椅族的需求是什麼。

黃欣儀認為自己就是坐在輪椅上的人,更能理解輪椅族的需求是什麼。

黃欣儀認為自己就是坐在輪椅上的人,更能理解輪椅族的需求是什麼。(黃欣儀提供)

例如,如果有搭飛機的需求,因為電動輪椅有電池,所以需要有人能夠跟航空公司事先交涉,或者是在現場過安檢時,與地勤人員討論。這些需求,都是直立人不見得可以設想與處理的。

無障礙旅遊的基礎建設「通用設計」

黃欣儀說明,旅行社之所以很難接受無障礙旅遊,很大的原因在於無障礙旅遊本身需要很多基礎建設才能運作。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交通與住宿。

以台北而言,大型的無障礙車種相當稀少,幾乎都要假日才有,平日的話,則只有一台車。而這台,甚至還是特教學校的預備車。而如果要搭乘公車去輕旅行,那也需要是低地板公車。

以住宿來說,雖然法規已經有規定無障礙房型的比例,但黃欣儀還是無奈的指出:「雖然法規已經有規定,每16到100間房間至少要有一間無障礙房;之後每100間再多1間,等於100多間的客房就會有兩間無障礙房。但這樣的比例,還是無法應對障礙者出團的需求。」

黃欣儀指出:「要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對於『通用設計』的重視。」

所謂「通用設計」,指的是無需重建,就可以讓直立人、障礙者、高齡族群等等,都能使用的設計理念。從這種觀念來看,現有的無障礙空間,其實都是在現有的建築或空間上,搭建一個障礙者的空間。這樣的設計方式,其實是把無障礙空間,當作一個特別的需求。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讓所有空間,都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呢?」黃欣儀這樣反問。例如台灣的廁所設計,常常會有一個門檻,還有門寬不夠大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就讓障礙者很難自行如廁。如果一開始就能夠以「大家都能使用」的邏輯來設計,自然就不用重新改造空間。

從自由愛好者到無障礙倡議

而黃欣儀也很清楚,要想推動普遍的無障礙空間,必須從制度下手。

有次黃欣儀到烏來內洞觀景區。雖然十分費力才爬上去,但是覺得看到瀑布就值得了。然而,可惜的是,由於內洞觀景區原先的無障礙空間不夠,其他障礙者朋友很難看到這番美景。

黃欣儀後來向林務局反應,不過該單位表示,如果真的改建成無障礙空間,坡度會太陡,以此為理由,反駁了黃欣儀的訴求。

黃欣儀經常帶團到台灣各地景點,只要遇到無障礙設施不足之處都會馬上向相關單位反應。

黃欣儀經常帶團到台灣各地景點,只要遇到無障礙設施不足之處都會馬上向相關單位反應。(黃欣儀提供)

然而,黃欣儀的妹妹恰好就是景觀設計專業,於是畫了一張圖給林務局參考。隔年內洞觀景區,就有了無障礙空間。這樣的經驗讓黃欣儀體認到,由下而上的倡議與監督,以及由上而下的規劃與設計,都是不可或缺的。

當黃欣儀出遊時,她說常常會有其他遊客讚嘆她相當厲害,沒有被障礙影響,一樣非常樂天外向。但黃欣儀認為:「這不是厲不厲害的問題;如果環境有做到,坐輪椅的一樣都可以出來。」

黃欣儀總結:「肢體障礙不是障礙者自己願意的。障礙者也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那要麽透過大家的力量,去完成他想要做的事情,這是一個社會共同體需要去做的事情。」

現在,即便黃欣儀正在受褥瘡所苦,但她仍樂觀地想,養好身體以後,身邊的人鼓勵她可以考量政治參與的可能性,從根源解決問題,除了推動立法,希望能到處去宣講推廣無障礙旅遊,甚至用影像節目呈現。這並不是她的人生規劃,但是身邊有些這樣的期待。

畢竟,會造成障礙的,不是障礙者自身,而是充滿障礙的環境。

文字協力:陳韋宏

黃欣儀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書和無障礙旅遊的經驗,讓理念推廣出去。(黃欣儀提供)

黃欣儀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書和無障礙旅遊的經驗,讓理念推廣出去。(黃欣儀提供)
分享本文 /
請留言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