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存在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更是在尋找與社會共存的可能。當氣候變遷、資源有限與社會不平等成為全球共同課題,永續已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唯有將永續內化為品牌基因,從產品設計、商業模式到營運策略,才能在動盪時代中找到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前進道路。於 11 月 22 日舉辦的《2025 臺灣當代人物論壇》中,大亞集團與清心福全,兩家臺南深具代表性的企業,以截然不同的產業背景,分享他們如何讓永續不只停留在理念,而成為貫穿經營決策、企業文化與組織行動的長期承諾。

「取之於社會,受之於社會,賺錢不是唯一的目的。公司發展的目標,就是要做友善環境跟美麗家園的推手,做員工、客戶、股東跟社會可以四贏的企業,這也正是 ESG 的核心精神。」身為深耕臺南近七十年的在地企業,大亞集團在董事長沈尚弘帶領下,已從傳統電線電纜轉型為臺灣能源永續的重要驅動者。
沈尚弘強調,「企業的永續不只是規模增長,而是能否在核心事業中創造社會與環境的真正價值。」大亞十多年前便著手新能源布局規畫,建立從綠電發電、輸配、轉換、儲能到管理的完整能源串接能力,並以業界先行者之姿推動碳管理,成為首家取得「碳足跡標籤」與「綠色工廠」認證的無鉛化廠家。他認為,能源與永續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在「資源槓桿」,如何將企業內外部能量整合,讓轉型速度快於市場變化。大亞以 Energy 能源事業與Emerging 新興事業「Double E」佈局為主軸,同時確保企業績效與長期發展。聚焦能源本業的技術深化,並創投擴展電動車、AI、生醫與綠能等新興領域,打造第三成長曲線,讓永續成長具備更多彈性與韌性。

在推動能源與減碳之外,沈尚弘也以「企業與城市共生」的理念深化 ESG 行動。自 2011 年起推動步道修築、淨灘淨溪、無痕山林等行動,並協助全臺近四百戶老屋進行用電安全健檢,將企業專業回饋社會。同時,舉辦能源藝術展巡迴北中南,讓能源議題更貼近大眾生活。沈尚弘強調,「企業與城市共好,永續才能成真。」在他的前瞻布局下,大亞從傳統工業跨向能源、文化、環境的多元永續角色,以務實與溫度,持續推動產業成長與城市共榮。「企業若要真正永續,就必須讓永續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沈尚弘相信,唯有企業與環境、社會共同前進,永續的底蘊才會真正扎根。

若大亞展現的是能源結構上的永續實力,那麼清心福全所代表的,則是滲入臺灣日常文化的「生活型永續」。1987 年成立於臺南的小店,當時還取名為「清心冷飲站」,至今已成長為全臺 900 多家門市的連鎖品牌,但品牌性格始終如一,務實、穩定、不浮誇。執行長趙啟宏笑稱:「清心像臺南,不急躁、不炫技,穩穩地把事情做好。」這份務實精神,也是趙啟宏常掛在嘴邊「要做,就要做第一」的源頭。大學時期便投入研發,推出臺灣第一款 OEM 自製多多的「優多綠」;之後更帶領品牌成為手搖飲IP聯名的先行者,從蛋黃哥、哥吉拉到紅牛能量飲,都是業界首創。

然而,這個「第一」並不容易,尤其在面對永續轉型時,更是需要承受龐大的決策壓力。全面淘汰保麗龍杯,是品牌史上最艱辛的改革之一。面對加盟主擔憂營收、消費者反彈不習慣,甚至保麗龍杯廠商以員工生計施壓,這場改革可說腹背受敵。趙啟宏沒有選擇強硬推行,而採用「漸進式策略」,降低保麗龍採購量、提供紙杯選項、補貼加盟主,即便過程中客流量一度下滑 1.5 成,他仍堅定告訴大家:「再難也要撐下去,這是未來趨勢。」最終,清心福全成功退出保麗龍杯,寫下手搖飲產業永續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永續不能只是口號,它必須真正成為日常行為。」真正讓清心站上永續高度的,是全面導入 FSC 森林永續認證紙杯。從老婆化妝品包材上的 FSC 標章得到靈感,但是 FSC 在手搖飲產業中極具挑戰,紙材來源單一、供應鏈波動大、成本更提高約 5%,但趙啟宏仍咬牙推動,由總部吸收大部分成本,加盟主分擔其餘比例。2024 年先從中杯導入,2025 年大杯全面跟進,使清心福全成為全臺第一個、也是唯一全面使用 FSC 紙杯的手搖飲品牌。除了杯具改革,清心福全在營運細節上同樣展現嚴謹與毅力。從使用當季食材,優化紙箱體積、降低運輸耗材,到調整冰箱陳列方式節能,再到測試招牌燈光節電機制,每一個小細節都是品牌對永續的持續累積。

從大亞到清心,看似不同的永續路徑,其實都來自同一種臺南精神—踏實、穩健。大亞用科技與結構推動臺灣能源永續,而清心則以一杯飲料打造貼近生活的永續文化。兩家企業在不同領域展現的永續成果與高度,不僅形塑出品牌的新面貌,更為臺灣企業示範,永續不只是一場宏大願景,而是一種能在日常生活中生根與實踐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