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成為「成功的人」。考試要考高分、升學要進名校、工作要進大公司。社會畫了一條隱形的線,一邊是成功,一邊是失敗。但人生是二分法那麼簡單的嗎?
有人 30 歲離職裸辭卻因此找到新的方向;有人在看似穩定的職場中逐漸失去了自己。哪一個才是成功?哪一個又算是失敗?這個問題似乎不該存在。
成長的環境讓我們忘了模糊地帶

我們的教育與文化習慣總喜歡給結果貼標籤。老師誇獎考第一名的學生,卻少有人問那個努力卻仍拿到中等分數的孩子,為什麼他還願意繼續嘗試。長大後的社會也是如此,媒體愛報導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卻鮮少關心那些默默撐過失敗、依然選擇生活的人。
這樣的環境讓我們習慣用結果去定義價值,久而久之,我們甚至害怕嘗試,因為一旦沒成功,就彷彿被貼上失敗者的標籤。而事實上,大多數人的人生都在這兩者之間,有掙扎、有努力、有放棄,也有再次出發。這些模糊的片段,才是真實樣貌。
人生其實是一條曲線

如果把人生畫成一條線,那它應該是起伏的,有時上升、有時下墜。所謂的成功與失敗,不過是這條線上的某幾個節點。你在谷底學到的東西,可能成為下一段高峰的養分;你在高處體驗到的孤獨,也可能成為你重新思考人生方向的契機。
但我們太容易遺忘:人生是過程,不是總結。也或許是社會的框架太難突破,即便我們活在感覺一直在進步的世界,卻還是很難放下或逃離傳統思維。
成功與失敗之外,還有正在經歷

或許,我們該把人生的定義從「成功或失敗」改為「正在經歷」。漸漸習慣理解,跌倒不再是恥辱,而是旅程的一部分;成就也不是終點,而是一段階段性的風景。
我們都被成功學的語言包圍太久了,以至於忘記了人生最根本的樣貌。它是流動的。沒有誰能永遠在頂端,也沒有誰永遠在谷底。
所謂的人生,不是輸贏的戰場,而是一條不斷修正方向的路。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條路上,學會溫柔地看待自己,並允許自己「還在路上」。
◆延伸閱讀:容易迷惘的人,是因為不願意將就?在選擇生活的過程,這就是正常狀態
主圖來源/《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劇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