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嗎?我們現在追求的事物,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嗎?有慾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其實好還是不好,真的很難定義。只能說人有慾望,是正常的。想過上更好的生活、想被看見、想讓自己進步,這些慾望讓我們努力學習、工作、創造價值。沒有慾望,人類也不會有發明、不會有藝術,也不會有文明的推進。

但在這個社群媒體時代,慾望正悄悄改變了樣子。它不再只是我們內心的動力,而成了被演算法放大的商品。當你打開手機,滑過他人的照片、標籤、旅遊分享或炫耀性的日常時,那些原本不屬於你的慾望,也開始影響你的生活。

社群時代的慾望變質

圖片來源/《許我耀眼》劇照
圖片來源/《許我耀眼》劇照

社群媒體讓我們更接近彼此,卻也讓慾望變得像病毒一樣加速擴散。有人買了最新的手機、穿上限量球鞋、住進高級豪宅等,都總是讓我們羨慕不已,接著開始嚮往那樣的生活。但這真的是我們內心想要的嗎?如果不知道身邊的人也擁有這些,我們還會想要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答案。我們並不是因為真正需要這些東西,而是因為害怕落後。於是,我們努力追趕那些看似應該擁有的事物,可是追著追著,內心卻也越來越匱乏,犧牲了很多去追尋不是真正想要的事物,人生好像也失去了自由,快樂也越來越遠。

那些渴求的慾望只是演算法的包裝

一定很多人覺得能想要什麼就擁有什麼,就是一種自由。可是我覺得在這個時代,這已經是一種束縛與魔咒了。

你以為自己選擇了那台車、那間咖啡廳、那個國家旅遊,其實只是被市場與社群推著走。當每一個「想要」都被演算法預測、包裝、推送,你的慾望早已不再屬於你。

我們努力工作、拼命消費,想換得滿足與自由,結果卻更焦慮、更疲憊。這就是現代的矛盾!我們比以往更有選擇,但也更不快樂。

減少慾望,不是放棄生活

圖片來源/《許我耀眼》劇照
圖片來源/《許我耀眼》劇照

減少慾望,不代表要過苦行僧式的日子,而是更清楚地選擇。當我們開始分辨「真正想要」與「被灌輸的想要」之間的差別,生活才會更輕盈。

有時,放下某些慾望,並不是損失,而是一種重獲掌控感的方式。不必樣樣追求,不必事事比較,減少外界對生活的干擾,了解自己的想法、興趣、愛好,在逐步追尋自己真正想要的。分辨慾望是來自外在還是自我,我想這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課題。

自由,不是你能擁有多少,而是你能放下多少。當我們不再被慾望牽著走,才能重新感受到內心的空間。也許在未來的某天,我們會重新定義幸福:「不是我擁有了什麼,而是我不再被什麼困住。」

◆延伸閱讀:明明很累卻睡不著?大腦雜訊太多好困擾,這樣做提升睡眠品質

主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