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影帝藍葦華的新片《我家的事》講述四個無血緣關係,卻能成為一家人的故事。「一家四口」演得絲絲入扣,攜手拿下大阪亞洲影展(Osaka Asian Film Festival)「藥師真珠獎」;戲如人生,現實生活中,他太太有過一段婚姻,還沒結婚他就成了爸爸。

國中立志當演員,上過演員訓練班、演過類戲劇、當過執行製作、帶過藝人⋯⋯藍葦華第一次接到戲份較重的作品《寒夜續曲》就入圍第 39 屆金鐘獎的戲劇節目男配角獎,至今他永遠記得該劇導演鄭文堂跟他分享過的一句話:「表演就是生活。」而他,也確實將這句話進行到底。

藍葦華是金鐘常客,可是從第一次入圍到得獎,足足走了 12 年。(圖片來源/傳軒)
藍葦華是金鐘常客,可是從第一次入圍到得獎,足足走了 12 年。(圖片來源/傳軒)

早在國三畢業時,藍葦華就獲得保送臺北市華岡藝術學校的機會,但由於父親的極力反對,便先留在宜蘭多念了三年的高職。畢業後,他再次跟母親提出報考演員訓練班的想法,錄取後每週通車兩次到臺北上課:「盧了很久,我媽才給我學費,我一個人坐火車、轉公車,鄉下小孩對路不熟,沿路一直問人家台視怎麼走。」

當時年紀尚輕的他,想當演員的意志為何如此強烈?藍葦華說:「因為我家隔壁是戲院,那時候臺灣很流行香港電影,劉德華、四大天王都很帥,《追夢人》、《天若有情》騎著摩托車⋯⋯」想成為劉德華竟是藍葦華演藝人生的起心動念。

一天演出五、六個臨演角色 就連類戲劇也拍過

上了半年的演員訓練班,與其說學到如何演戲,還不如說是因此得到很多臨時演員的通告機會:「我又從宜蘭坐車到臺北,去中影文化城集合拍戲。一開始可能是當衙門護衛,喊著『威武』,不然就是路人,一出場就被殺死,死完再去換一套衣服,一整天十幾個小時下來,可以扮演五、六個截然不同的角色,但收入只有 500 元,光來回車資就不夠。」

藍葦華演過大大小小各種角色,也曾為戲剃光頭。(圖片來源/傳軒)
藍葦華演過大大小小各種角色,也曾為戲剃光頭。(圖片來源/傳軒)

那時期類戲劇很流行,藍葦華演過《玫瑰瞳鈴眼》、《大輪迴》、《第一劇場》等,拍片環境跟拍攝方式都令他內心充滿疑惑,題材也都是腥羶色,他邊說邊露出猙獰的眼神和表情,示範演出暗戀女老師的變態:「我一定要得到妳、我一定要得到妳!」

嚴格說來,藍葦華的演技就算不是無師自通,也是從做中學。鄭文堂的「表演就是生活」,讓他在日後拍戲時,無形中學會反芻昔日的成長經驗。「我家以前是開葬儀社,從小看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我可以演草根、在地的角色,來自小時候看過的這些人,他們都是我的素材。」

他回憶國小三、四年級左右,發生過的真實故事。當時有一具大體入殮,然而夏天過熱、防腐劑不夠用,開始飄出臭味,喪家半夜打電話到他家求助,藍葦華就跟著阿嬤一起前往處理大體,幫流膿的七孔進行擦拭,再多加一些防腐劑。難道年幼的他都不怕嗎?他說:「不會怕啊!習慣了,也可能是年紀小,沒有大人告訴我這件事需要害怕。」

加入台八行列 卻吃足了苦頭

如今,入行 25 年的藍葦華,對於拍戲工作已能用享受過程的方式去面對它。「包括拍八點檔也一樣,我現在可以用很輕鬆的心態去拍,因為我已經熬過那段最艱苦的時刻。」那個苦,是每天龐大的工作量,他這樣比喻:「拍電影可能一天只拍一頁劇本,八點檔錄影一天平均要拍 22 到 25 頁劇本,等於三天拍出一部電影的概念。」考驗除了體力、應變能力,還有記憶力。

很多人常覺得臺灣八點檔長壽劇劇情荒謬,藍葦華(右二)卻在過程中磨練了體力、應變能力與記憶力。(圖片來源/傳軒)
很多人常覺得臺灣八點檔長壽劇劇情荒謬,藍葦華(右二)卻在過程中磨練了體力、應變能力與記憶力。(圖片來源/傳軒)

頂著影帝榮銜加入「台八」行列,藍葦華坦言一開始很害怕,也曾因為 NG 太多而遭到調侃,敬業的他逼自己收工後,回家繼續背劇本到凌晨 3、4 點才睡覺,但他很快就發現此路不通,睡眠不足導致精神不濟,若是遇到從早拍到晚的「全壘打班」,拍到後來已經完全記不起臺詞,只能一句一句錄、一句一句接。他很快調整作息,寧可睡得充足,到了現場才有精神專注背劇本。

近幾年,藍葦華也參與多部電影演出,包括黃信堯導演的《同學麥娜絲》、創下票房佳績的《當男人戀愛時》等。而近期上映的《我家的事》也能看見他的身影。藍葦華在片中飾演一位背負傳宗接代壓力、深愛著老婆與小孩卻不擅於表達心事、想要守護家庭又抗拒不了賭博誘惑的傳統父親,高伊玲、曾敬驊、黃珮琪分別飾演他的妻小。藍葦華說,拍攝《我家的事》時,他以自己生活周遭的人物作為參考範本:「我們家以前就是大伯、叔叔和我爸,三兄弟、三個家庭住在一起,我看到三個爸爸跟孩子相處的樣子,便拿來借用在這部戲中的角色。」

戲如人生 有個非血緣的女兒

《我家的事》是部四段式電影,第一段以「姊姊」的視角,很快就讓觀眾知道這個女兒不是父母親生的。巧合的是,藍葦華的太太和他結婚前,曾經有過一段婚姻:「我跟我老婆交往的時候,大女兒就跟我們一起生活,當時我還沒結婚,就已經當了爸爸。」

一開始要馬上接受爸爸這個身分並不容易,他說:「尤其和大女兒的相處拿捏要很小心,畢竟她的親生爸爸還在,我老婆也會觀察我和她的應對方式,如果無法取得平衡,很容易會有衝突。」

藍葦華在《我家的事》裡,帶著劇中家人拜拜求平安,他在戲外家人的平安幸福,則是他辛苦努力的動力。(圖片來源/牽猴子)
藍葦華在《我家的事》裡,帶著劇中家人拜拜求平安,他在戲外家人的平安幸福,則是他辛苦努力的動力。(圖片來源/牽猴子)

大女兒從八歲和他一起生活到現在,現在已經 22 歲了,和兩個弟弟妹妹相處也很融洽,藍葦華說:「一開始她叫我叔叔,等到我跟老婆自己有了小孩之後,我就跟大女兒講,要改口叫我爸爸,我不希望弟弟妹妹們懂事後,聽到姊姊叫我叔叔的差別性。」他笑著表示一開始兩人都很尷尬,但叫著叫著就習慣了。

從想要變成劉德華的星夢初心,到如今擁有兩座金鐘獎加持肯定,藍葦華對於「演戲」的認知,早已路行千里:「當演員很不容易,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準備,如果是跟自己生命歷程完全不相關的角色,更需要藉由外在幫助去做很多功課。像以前我拍很多日據時期的戲,就要去看書,了解過去的歷史,導演也會為我講解很多當年發生的事情,補足我不足的部分。」

就這樣用享受的方式面對演員工作,即使有時收工回家已是深夜,兒女們都熟睡了,他還是會走進他們的房裡,摸摸、親親孩子的臉頰,老婆通常會醒來,陪他聊個半小時再繼續睡。藍葦華說:「這樣的互動讓我覺得很溫暖,相信自己的累是值得的,因為家人就是我努力的動力。」

◆延伸閱讀:【金馬 61/最佳男配角獎】和顏正國聊了一下午 施名帥跨入《角頭》宇宙與雙影帝搶男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