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基明,一位從 IC 韌體工程師轉身為電商系統開創者的實踐者。曾在「晨星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MStar 後簡稱晨星)」跟團隊一起打造出全球市占第一的數位電視控制晶片,如今則是「順立智慧(後簡稱 CYBERBIZ)」的創辦人兼執行長,帶領團隊打造從金流、POS 到倉儲管理的一站式電商解決方案,陪伴臺灣品牌邁向數位轉型與國際市場。
然而,這段旅程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創業初期團隊一度縮編到僅存四人,堪稱最困難的時期,但他始終堅持「沒有做不到,只有怎麼做」的信念,從失敗中重構方向,最終打造出年年獲利、深耕亞洲的電商生態系統。
來自前東家的養分:「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怎麼做」
2005 年,蘇基明加入晨星,這家公司迅速崛起,憑著創新與高效執行,成功讓七條產品線中的五條登上全球第一,首度在關鍵市場擊敗一向被視為無敵的聯發科技(MediaTek Inc.後簡稱聯發科),寫下傳奇。 蘇基明表示,晨星對他後來的價值觀和工作態度,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其中最特別的,是來自親身體會晨星創辦人的執行力,而了解到:「人的潛力是無限的,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只有怎麼做。」這樣的理念,塑造他往後看待挑戰與解決問題的方式。
舉例來說,當時晨星專注於顯示器控制 IC(Controller Display IC)的開發,這類 IC 主要應用在 LCD 顯示器(液晶螢幕)上,負責處理與控制顯示訊號。在當時的電子業,除了功能競爭之外,「降低成本(Cost Down)」是所有公司極力追求的目標。而在 IC 的成本結構中,「封裝(Package)」是相當重要的一環。IC 封裝的腳位(Pin 腳)數越多(注),製造成本就越高。當時一顆 IC可能需要多達 256 隻腳才能完整支援顯示功能。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所有市場上的競爭團隊積極尋求突破,將 256 Pin 降低到 208 Pin,再進一步降到 160 Pin。
「當時,全世界幾乎沒有人相信可以再減少腳位,然而,晨星半導體秉持『創新優化』、『執行力』的精神最終成功地將腳位數降至 128 Pin,這個創舉大幅降低了 IC 及系統板的生產成本,在業界創下了里程碑。」這段經歷讓蘇基明深刻體會到:「只要用心,沒有做不到的事。沒有大吃小,只有快打慢。」
在晨星他學到相當重要的領導文化。當一件事情卡住,晨星的領導者往往親自投入,先釐清問題、迅速推進解決,事後再檢視並優化流程,避免再發生。「但很多時候,我們習慣先去問『問題出在誰身上?』光問這個問題就耗了一個禮拜。並不是說責任歸屬不重要,而是花了太多時間在這上面並沒有好處。」
然而,2012 年,晨星的創辦人因身體因素退居幕後,聯發科併購晨星、部門面臨解散危機,蘇基明雖無經濟壓力,卻也因為生活過於平穩,失去了人生目標。「我內心對自己仍有期待。」38 歲對人生仍有想像,不想就此停下來的他,在事業轉折的關鍵時刻,於 2011 年展開三個月的舊金山自我探索旅行,開啟了從硬體跨足軟體領域的重要契機。
注:引腳(英文:lead),或稱接腳或管腳,是指電子元件的末端露出部分(導線或焊接墊)。用於連接其他元件或進行探測和分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從硬體跨足軟體創業 持續前進才能超越挫折

2010 年前後,隨著 iPhone 3GS 問世、3G 手機普及率迅速攀升,行動應用(App)在市場上全面爆發。美國的智慧型手機帶動 App 產業高速成長,這讓蘇基明首次深刻感受到軟體對生活與產業的顛覆性影響。
例如 Google Map 能夠即時顯示路況,導航工具改變人們的行為模式。他敏銳地察覺,當美國軟體市場高速發展,臺灣勢必也會迎來軟體的成長契機。儘管過去的專業背景屬於硬體領域,仍憑藉著直覺與長期觀察,堅信軟體將成為未來趨勢,便開始思考臺灣在軟體發展上的可能性。
他在 2013 年踏上創業路,選擇從茶葉電商品牌投入市場實戰,展開軟體與品牌經營的新篇章。他坦言,To C(直接面對消費者)的經營方式,與他熟悉的 To B(企業對企業)模式截然不同。
當時為了確保產品品質,團隊會進行嚴格的茶品試喝,甚至會比較「兩克烏龍搭配一克桂花」與「兩克烏龍搭配 0.5 克桂花」的口味差異。但他發現,自己根本喝不出其中的細微差別。「就像很多人開餐廳要試菜一樣,這對我來說真的沒有感覺,當時只是想要把網站做好,把商品賣出去,但品牌與產品細節,真的不是我擅長的領域。」
他進一步指出,To C 的消費產品,需要大量訴諸情感、故事與消費者體驗;而過去在電子產業長期習慣的 To B 產品,則更重視成本結構、商業邏輯與效能,兩者的思維完全不同。「就像設計,我可以馬上知道這東西我喜不喜歡,但要我去分析顏色、比例、結構,我真的沒有感覺。」因此,蘇基明後來選擇回歸熟悉的工程與 B2B 領域,繼續在適合的賽道上深耕。
公司規模曾從 20 人縮減為 4 人 蘇基明的不放棄心法

2014 年,蘇基明成立 CYBERBIZ,最初公司僅有一人,為客戶開發 App 起家。他以技術為核心,鎖定平臺型產品,目標是整合手機網頁、PC 網頁與 App,打造全臺第一個跨裝置後臺整合系統。
只是,當公司積極投入電商平臺、數位廣告顯示系統以及倉儲管理三大產品線,卻低估了軟體銷售的難度。過去在電子業隨手可做出幾億營收的經驗,讓他誤以為「產品做出來就會賣」,實際卻面臨完全不同的市場結構。
即便產品市場擁有潛力,但礙於團隊缺乏電商經驗,業績難以突破。公司曾一度擴編至 20 人,卻因每月虧損逼近百萬元,最終僅剩兩位創業夥伴與一位同仁苦撐。他坦言自己不懂軟體商業模式,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投入廣告或操作市場。
好在蘇基明從不輕言放棄,他親自下場學習業務,逐步摸索產品的銷售節奏,重新打開現金流,慢慢穩住公司。「創業最重要的是熬得過去,活下來。」他說,「先走的人很容易成為先烈,但只要撐下來,就是新的機會。」
創業沒有標準路徑,重點是「你是否真能抵達你的羅馬」?

CYBERBIZ自 2016 年起損益兩平,一直保持獲利的狀態,而另一位創辦人葉隆斌帶領五人小團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以「整合、創新、智能」(Integration, Innovation, Intelligent)為核心,將軟體產品從單一工具提升為一個完整的生態圈,成功開發出一套金流系統,成為公司後續獲利的重要支柱。
面對其他企業可能需要十人、甚至兩倍時間才能完成同樣規模的產品,蘇基明說:「人有三種,一種是先相信才看見、一種是看見才相信、一種是看見了還不相信。我們選擇相信,並努力讓它成真。」這個信念,結合過往累積的技術經驗,讓他們快速整合金流、POS(銷售時點資訊系統)、出貨、倉儲等服務,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像「Shopify」這樣的國際巨頭在 POS 機與倉儲系統的佈局上,速度甚至比 CYBERBIZ還慢一步。他指出,團隊從 2014 年便明確訂下公司發展方向,並隨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細節,包含自建金流、拓展海外市場等。更在 2018 年便看見商業數據的重要性,自詡為「大數據公司」,掌握消費者的購買歷程與行銷成效。
他坦言,蒐集數據容易,但如何有效應用才是企業競爭力。他也提醒,數據變現是一場「錢坑」,需要大量工程師與資源投入,從金礦到金紙,中間還有許多挑戰。
在創新方面,CYBERBIZ 擅長透過跨領域整合或細節改造,從相似的市場需求中找到差異化。例如他們在開發金流時,選擇只為自家系統量身打造,省去大量溝通與相容性成本。同時,在與銀行合作上,積極接觸多方窗口,從中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蘇基明指出,臺灣軟體產業難以走向國際,核心問題在於「市場太小」。他舉例,美國或中國的企業,只要做到國內前三大,走向全球自然具備規模與競爭力,但臺灣即使做到前三大,放眼全球仍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市場土壤先天受限。
「就像金錢樹被困在小盆栽裡,盆器的大小限制了它的高度。」要突破困境,唯有「走出去」。他強調,臺灣品牌必須主動開拓海外市場,才能真正成長。

目前,團隊積極投入跨境電商,協助臺灣廠商拓展海外,過程相當辛苦,不僅要了解當地市場與消費者行為,還需投入大量行銷與資源。他認為,相較於快速擴張,臺灣企業更偏向穩健經營,會從小規模的獲利模式逐步嘗試。
「唯有持續踏出去,邊走邊修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國際化之路。」他做出總結。而面對 AI 浪潮,蘇基明說臺灣目前最急迫的課題是「數位化」,若企業連數位化都尚未完成,便難以進一步導入 AI,因為「AI 沒有資料可以讀。」
回看過往,他語帶幽默地表示:「建議不要創業,太辛苦了!如果你真的選擇這條路,就不要後悔。」創業沒有標準路徑,重點是「你是否真能抵達你的羅馬」,支撐自己走過困難的關鍵,找到讓自己相信的價值與使命感。
「我希望和我有連結的人,因為我的存在,生活可以變得更好。」這份初心,成為他持續前進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