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拉回 1998 年,當時的奇美醫院(永康院區)仍只是區域醫院,資源有限、制度待修。然而,現任佳里奇美醫院院長田宇峯,卻從中看見了非公立體系的靈活與可能性,毅然決然捨棄光鮮亮麗的大舞臺,決定在這裡扎根,從制度與團隊出發,一步一步耕耘出屬於南部醫療的厚度與溫度。
對他而言,醫療的進步從來不是一兩位高手的精彩,而是當團隊的每個環節都被磨得精準而穩妥,病人才能獲得最好的照顧。這樣的信念,也成了他一路帶領團隊的初衷與方向。
從零出發的奇蹟,用團隊力量打造新的可能

在臺大醫學系七年的學習,再加上兵役與五年在臺大扎實的外科訓練,田宇峯沒有選擇留在臺北發展,而是回到熟悉的故鄉臺南。進入奇美醫院後,當時大家對器官移植並不熟悉,他是最了解腎臟移植手術的醫師,因此被交付了一項幾近「不可能的任務」,在幾乎無任何基礎的條件下,逐步建立起奇美腎臟移植團隊。
儘管擁有精湛的技術,但他深知移植的成功是一項多專科的團隊照護成果,不能只有外科醫師的刀口漂亮,藥理、病理、檢驗等各專業領域都得跟上,術後的感染控制與營養照顧也必須守住,每個成員之間的聯繫運作都得像齒輪一樣緊密,任何一顆螺絲鬆動,一切就可能前功盡棄。田宇峯與團隊同仁先爭取一年的整備期,他出國進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與國際水平對標,與此同時,團隊其他夥伴,也陸續到北部醫學中心進修培養臨床的專業照護能力,1999 年返國後,團隊與技術也到位,立即完成奇美醫院第一例腎移手術,就這樣過了 20 幾年,至今已累積超過 250 例成功案例。
這不只是一個專科的里程碑,更是一套能被複製的管理之道。田宇峯說,即使醫師再厲害,也不可能 24 小時守在病床邊,真正能時時刻刻守護病人的是彼此信任且紀律一致的團隊。「我認為團隊的建立、共識跟努力才是成功的要件,這也是我後來接了外科部部長、接了副院長,一直到現在至佳里奇美當院長,都最重視的。」
為病人的未來下注,成為南臺灣外科的轉捩點

除了團隊文化的建立,他敢為了病人的長遠利益,挑戰現實面;即時面對各種困難與質疑,2012 年時任外科部部長身分的他,做出短期「不划算」的選擇,引進南臺灣第一部達文西機械手臂,一臺要價一億元,光是維護費一年就超過五百萬元。在董事會上,面對大家的疑問,他沒有試圖粉飾,坦言短期內不會回本,甚至可能虧損,但因為他親眼見識也操作過,因此非常堅定地認為,這絕對是外科的趨勢,外科手術一定會走向「微創化」,傷口會更小,也是臺南病人的福祉。
一年後回頭檢視,這項決策非但沒有虧損,反而開始創造收益,至今整個奇美醫療體系已完成超過三千例達文西手術,也因為這項技術的導入,開啟了南臺灣外科的新篇章,為其他醫院樹立了成功的典範,鼓勵更多醫療機構跟進,讓南部病患得以更早享受與國際接軌的醫療品質。
醫療不止於醫院,出院才是照護的開端
今年,田宇峯從永康奇美調任至佳里奇美醫院接任院長一職。面對地區型醫院的管理,他同樣有著前瞻的思維和想法。
由於佳里的高齡長者比例高,許多家庭白天只剩年長者能相互陪伴,對這樣的社區而言,病人的出院往往並非結束,反而是照護的開始。田宇峯把住院、出院、返家與照顧連成一條不中斷的照護網絡,讓病人的康復歷程能夠自然銜接。

從住院到出院,都有專業的團隊介入,依病人狀況半客製化安排飲食、復健與追蹤等等。回到家後,醫師、護理師、個管師與司機組成的居家訪視團隊接棒,協助管路更換以及褥瘡換藥等照護,讓奇美醫療服務走入病人家中,為病人及家屬省去舟車勞頓的辛苦。
對於慢性病患者,團隊結合視訊與生理監測,在病情惡化前調整藥物,避免衍生成更嚴重的疾病,同時也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他說,曾有位長輩幾乎每個月都會回來急診報到,現在在家順順地撐過半年,沒有再住院。當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也就離田宇峯的理想目標越來越近;對他來說,醫療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在病人的生活裡,默默地把每一個容易絆倒的門檻降得更低一些,更貼近地去守護在地居民的健康。

田宇峯坦言,即便佳里奇美醫院是地區型醫院,可能會受到不少醫療資源分配的限制的,但會努力在有限的能力下,提供給民眾最好的醫療,讓專科醫師採聯合看診與巡迴模式,永康奇美醫院有的診別,也盡可能的能在佳里奇美醫院設診,減少病人與家屬的路途奔波,甚至在牙科門診成立少見的兒童牙科,不僅照顧大人,也兼顧到地方孩童的需求。
而院外的照顧網絡也逐漸拓展,佳里周邊九個行政區中設有四個失智據點、四個社區整合中心、一個日照中心,近百位照顧服務員在地守護,白天陪伴活動、共餐與復能訓練,傍晚再把老人家平安交回家屬手裡,對非都會區來說,醫療與照顧本來就密不可分,把兩者緊密串接,才能一路落實健康照護,生命的康復才能延續到日常
讓科技懂病人,用 AI 與精準醫療重新定義照護
不只外科與治理,針對癌症的治療,田宇峯專研精準的醫療手段,當腫瘤的致病基因被精確辨識,標靶治療就能真正對準病灶,精準發揮療效;而當不同癌種有著相同的病理機轉,「異病同藥」也能在嚴謹監測下成為新選項。
基因檢測能力與跨科的協作,成為「同病同藥」走向「同病異藥」的關鍵,這樣的診療整合思維,讓醫療不再只是治病,而是讓每一位病人獲得最適合自己的療程。
這些年,他與體系內團隊同步導入 AI 風險預測與資料分析輔助決策,讓 AI 在預防端,協助臨床人員在更早期便能透過辨識個人的高風險因子來擬定不同的長期管理策略。對田宇峯來說,精準醫療的價值不是讓科技看起來更厲害,而是讓病人少一點不確定性;這樣的專業價值,對佳里奇美而言,不只是口號,而是能實際改變病人治療成效與家庭生活品質的新利器。
從利他出發的領導,讓醫護的力量帶動醫療

田宇峯身為院長的仁心,不僅體現在病人端,醫院端的同仁健康,更是可以看到他盡力守護的用心。他把員工健康與職場氛圍視為核心工程,年度健檢、體適能與健走活動等,絕不是做做樣子,舉例來說,其中一項員工健康專案是依據員工健檢結果分級與追蹤,對完成改善或達到體重管理目標的同仁,是實實在在地給予具體的獎勵。
當然,同仁心理狀態與職場友善健康程度也是同等重要,醫院會透過定期會談,來維護職場的友善健康以及員工福利。即便在疫情最艱難、營運最吃緊的那幾年,年終與加薪仍如常進行,因為「利他、利潤要回饋員工」都是創辦人許文龍一向秉持的信念,也是醫院能長久留住專業與熱情的根本。田宇峯說,經營者若能放下私心,醫療的品質就會往上成長;能照顧好同仁,同仁自然就會照顧好病人。
讓醫療留在生活裡,以堅持與遠見深化地方照護

談及未來,田宇峯期許佳里奇美能繼續做一所深入社區的醫院,讓在地人在這裡就能獲得與永康奇美醫院一致的品質、讓返家的病友也能持續擁有臨床人員的關懷與照護,而非孤單地面對復原過程。同時,佳里奇美也會持續擴充專科服務,加強醫療陣容與深化居家醫療,也積極推動 PAC(Post-acute Care 急性後期醫療整合照護模式),讓病人不要錯過黃金恢復期。
這些話聽來平實,卻在高齡化加劇、醫療人力日益吃緊的年代,顯得格外珍貴。田宇峯帶領的,不只是一家醫院,而是一個能彼此接力、相互支撐的系統。從醫院到社區、從病房到家裡,每一段照護都像是一雙溫柔而厚實的手,將在病痛中恐懼徬徨的病人,穩穩接住。
真正的專業,不只存在手術燈下的冷靜判斷與精準刀法,更體現在無數個日常照護病人的片刻,以及居家訪視的每一聲問候。田宇峯的仁心仁術,如同臺南的冬陽靜靜灑落,不張揚卻帶著力量,佳里奇美的醫療,也以這樣和煦的溫度,堅持且默默地托起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