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經歷過後,我發現比起聽別人說故事,我其實更喜歡當一個說故事的人。」經營粉專「街頭故事」的李白,擅長以溫暖的筆觸、簡潔有力的對話推進,讓觀看者隨著手指滑動每格圖片,一步步進到故事裡頭。

因為工作的關係,同為一個時常需要與人交談、傾聽他人故事的角色,我曾想過一般人需要擁有哪些特質,才能讓他人放下心防,說出那些對自己影響很深的故事?當訪問時間一到,目前在國外旅居的李白出現在螢幕中,我抱著這個疑問,期待能在接下來的採訪中和李白一起尋找答案。

李白經營的街頭故事Instagram到目前約有近23萬的追蹤人數,許多人都能在故事與故事之間找到和自己相似或盼望的投射,這樣的成就,其實源自一個無心插柳的念頭,「念大學的時候,我發現要在活動上展現自己或上台報告是一件很緊張的事,也曾羨慕那些能夠侃侃而談的同學,就有想說有沒有方法可以改變我這樣的性格。」

於是一直有個繪師夢的他,決定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出擊,大一時在校慶上擺起似顏繪畫攤,展開一連串「成為社交咖」的行前訓練。其實李白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在畫畫的時候跟客人互動,訓練自己的口條,後來發現滿多人會自然而然地開始聊起自己的心事或煩惱,經過口耳相傳,這反倒成了李白似顏繪攤的優勢,就這樣一路擺到了大學四年級。

在大一校慶開始擺攤畫似顏繪的李白,那時候的他應該還沒想到未來會以此為業,與那麼多人產生交集。(李白提供)

大四那年,原本還在煩惱著畢業出路的李白被人一句:「何不把你這些年畫出的似顏繪當作一個畢業製作」點醒,他開始認真規劃、籌備這四年來的心血。「原本抱持著一個輕鬆的態度,但時間、作品累積久了,總覺得不能浪費這些年的用心。」

以似顏繪作媒介 參與陌生人的重要時刻

透過似顏繪這個媒介,讓李白與陌生人們的故事線產生交集,面對每次的交流,他汲取這些片段所帶來的感受,畫出一幅幅富有個人意義的作品,「聊天的過程中我會注意對方提到哪些對他來說具有象徵意義的人事物,像之前有個人聊到他的愛貓過世了,在那個當下我也很自然地畫出一隻小貓在旁。」

這種細膩的觀察力對當時的他來說,是一種助力,也是一種壓力,「早期滿常發生太過投入的情況,之前曾經有對母女來畫,媽媽的身體情況滿不樂觀的,可能剩沒幾個月,可是一旁的女兒還處在天真又可愛的年紀,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也參與了某個陌生人很重要的生命時刻。那天回家後我真的難過了很久。」

李白早期的似顏繪作品。(李白提供)

因為這樣的衝擊,讓李白學著慢慢調適自己的心態,把工作與自己的生活分開,「我會告訴自己,這終究是別人的故事,我要學著走出去。」對李白來說,傾聽、畫出、發表,這些步驟如同一個封存的過程,故事畫到尾聲,他也該從別人的故事中離開。

日常瑣事不是理所當然 將每次見面都當作一期一會

「雖然說要切割兩者的身分,但有些故事還是有影響到我。」李白聊到某個客人讓他印象深刻,第一眼見到她時,感覺是位性格開朗陽光的人,直到客人緩緩講述某天她突然發病,開始出現幻聽與幻覺那段時光,她說那些話語不斷地傷害她、甚至叫她離開這個世界,飽受折磨的她為了擺脫它們、回歸正常生活,甚至真的嘗試過自殘行為,像是這樣的故事讓他發現,原來正常生活這件事,對某些人來說是那麼的困難。

「這讓我想到,念書時會覺得同班同學天天碰面這件事很正常,但是當我們畢業之後,可能再也沒有交集。我才認知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相會、相聚,其實都不是理所當然。」

意識到這件事的李白,將每次和客人的互動都當成「一期一會」,雙方用最誠摯的態度交談,訴說者與傾聽者各司其職,或許這短短的一兩個小時裡,彼此生命的重要時刻會不經意地被點亮,成為心裡暖暖的一道光。

除了似顏繪畫攤,李白也舉辦了多場說故事工作坊,「有些客人跟我說他很羨慕我可以在短暫的時間裡,像是看電影一樣去瀏覽別人的人生,於是我開始在想:有沒有機會創造一個活動,讓不是畫家的人也可以透過一樣的方式來體驗?」

舉辦工作坊的初心很簡單,只是想讓一般人也能體驗到李白的工作日常。(李白提供)

於是這個工作坊雖然表面上是繪畫為主,但李白主要目的是希望讓兩個不認識的陌生人可以相互交流、聊天,畫下彼此的模樣,「滿多人會後還有換IG或聯絡方式,最後成為長久聯繫的朋友,我覺得滿有成就感的。」

很會蒐集故事的人,這次要來說故事了

回顧擺攤畫似顏繪的這些年,或許沒有讓李白成為當初想像中的「社交咖」,但他認為自己將傾聽者的角色做的越來越自信,於是在蒐集了那麼多別人家的故事之後,李白將重心拉回自己身上,出版了新書《火箭老媽,烏龜老爸:我家,或許也是你家的故事》。

一開始的初衷很簡單,單純想要分享、記錄家裡發生的一些小故事,李白形容媽媽是個超有行動力的人,喜歡什麼就會全身心的投入,效率之高;而爸爸則步調緩慢且博學多聞,擅長辨認花鳥動物;至於哥哥,太過相敬如賓的他們相處起來,反倒很像是不太熟的那種室友,「有時我會想,如果哪天發現我們根本沒有血緣關係的話,相處模式會改變嗎?」這個大家或多或少都想過的大哉問,吸引李白開始爬梳自己和家人的關係。

「在我長大後,有一段時間跟家人的關係其實很疏離,直到我媽媽開了咖啡館,我發現她店裡的菜單,背面全部都是用我丟掉的畫稿,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家人或許沒特別說什麼,但會用自己的方式去關心我。」也是因為這件事,李白與家人的關係慢慢變好,讓他畫下這些看來平常,事後回想卻富有意義的時刻,創作出這些「我家,或許也是你家」的故事。

李白媽媽舊咖啡館的菜單,可以看見李白早期的作品。(李白提供)

「我覺得當你去讀一個故事的時候,人總是可以在那個字裡行間去找到一些自己可能擁有或沒有的東西,我很希望讓大家抓住一些共鳴外,也能去思考,是不是我也可以給予別人這樣的感受。」

從傾聽者,轉換成對我們說故事的人,這樣角色上的轉換,也讓李白意識到,原來比起傾聽,自己更喜歡當一個訴說的人,「有陣子我很沮喪,找不到真正喜歡做的事,直到後來回歸初心,我發現自己在跟別人講故事的當下,感覺是非常快樂的。」

今年(2023)開始與女友旅居國外的李白,到處體驗當地的風俗民情,拓展自己的視野。(李白提供)

現在的李白,不再拘泥於自己偏向哪一種角色,而是享受每個階段帶給自己的成長,擺攤時練就的傾聽、引導對話技能,而從中累積的故事養分再透過分享使他人得到共鳴,兩者相輔相成。

訪問結束後,我想我可以明白為什麼李白能夠蒐集到那麼多別人的人生故事,因為在這一期一會的時間裡,他真誠、友善的態度讓人感到安心自在,言談中似乎也點亮了我內心的某個角落,讓人能夠帶著滿滿的能量,期待李白更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