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面臨危機時往往會交由主管處理,很多時候當事件發生時,主管是第一次解決這類問題,導致當下不論是如何掌握危機本質、規劃執行方案、分配負責部門等細節,都顯得綁手綁腳、無法明確做出有利判斷。但千萬不要以為你沒有這個能力,只要掌握事件的幾個判斷點,你的能力就能自然浮現!
傳統企業面對危機時,主管為了安撫同仁,會習慣釋出「沒事」的訊號,期待能夠穩住公司所有同仁的情緒,甚至還會選擇淡化事件的嚴重性。但其實危機事件的發生是需要被拿出來討論,而不是遮遮掩掩、當作小事看待,因為通常事件爆發當下,外面一群媒體記者都早已守候多時,期待你趕快出去給個交代,所以主管們絕不能輕忽自己的危機處理能力!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為何事件會發生,以及危機事件的類型,是人為還是非人為因素?這個事件是可預期還是不可預期性?它的影響範圍如何?都與你後續安排危機處理小組的成員分配與職責有關。

內部安頓好之後,外部也不能疏忽,這時溝通能力成為關鍵。(圖片來源:freepik)
判斷完危機類型與風險程度後,你第一時間所要通知的部門都該列明出來,越清楚越好,把內部安頓好之後,接下來就是處理外部情況。而這就是人人都有的溝通技能,只是要如何轉化應用,為執行與策略「搭對橋樑」,是需要被挖掘的!
初步內部溝通,接下來就是瞭解「問題核心」。
看懂「問題核心」才能有解決能力
「找對問題,困難少一半」,只要設定好問題方向,剩下的就是優化你的執行步驟。從企業危機爆發後,主管得在短時間查明事件真相,進而對外布達事件真相與執行重點。在這段非常時期,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查明事實內容,同步監控媒體擴散情況,並關注是否有不在首波踢爆內容的「再踢爆」素材,否則當媒體得知此事,就可能會再引起第二波的擴散效應。身為主導這件事的你,需要同步評估媒體情勢的發展是否為以下狀態:
1.競品搞鬼:
若察覺爆發事件有疑點,認為事件發展較為不自然且有明顯人為操作痕跡,你就應該調派人手暗中找出興風作浪的始作俑者,才能扭轉戰局,給予對方致命的一擊。
2.主角替代:
媒體通常會往當下最熱門的主題報導,若危機處理的過程中你發現媒體熱度開始移轉,記得後續行動方案要低調行事,避免再度引起大眾關注。
3.議題走向:
在媒體擴散的階段,可能會引發危機事件關注在不同議題的群體內,並引發另一種討論視角或全新的議題,這個時候企業就可以借力使力,引導社會大眾與媒體去討論更高層次的主題,以稀釋企業問題的風險程度。
而當你瞭解核心問題,有了看懂問題的解決能力後,再來就是「落地執行」。

評估風波起因,快速擬定可行項目,讓你擁有看懂問題的能力。(圖片來源:freepik)
釐清事件型態 力求落地執行
除了向大眾公布相關事實內容外,在處理危機過程中,還需要對外溝通當下品牌針對這個事件所抱持的立場為何?是自認有錯而道歉,還是自覺沒錯挺身而出?對於危機事件的回應方式,你可根據匿名爆料、獨家踢爆、媒體跟進這三種類別去判斷如何對外溝通回應。
依據這幾個類別,可評估發生的事件是否與企業經營相關性大,例如:你所面對的是獨家踢爆情境,事件與企業經營相關性非常低,就直接請法務去對應;若是匿名爆料,且與企業經營相關聯高的話,就請客服人員處理,避免用一軍打三軍的方式;假設你的事件為媒體跟進的八卦新聞,則建議採用官方聲明稿來捍衛品牌形象,亦能驅動品牌鐵粉,幫助你平衡擴散的負面輿論。
高階主管是陪伴企業一同成長的重要領航者,當你掌握處理危機的溝通順序和問題核心,接下來就是設計可執行方案,並對外布達,這也相對讓你的溝通、看懂問題、落地執行等能力因此提升。
「你的價值來自於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自我覺察。」
企業規模越大,所觸及的消費族群越多,甚至是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層面也越加廣泛,因此身為高階主管,所肩負的社會責任與自我監督的義務重大。相較於是誰出了錯,社會大眾更想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狀況,未來你的企業會怎麼改善,以及如何彌補相關利害人受損的權益。
因此,對於所有的主管們來說,善後重建能力是一定要具備的軟實力!

位階越大,危機處理能力要越強。(圖片來源:freepik)
◎ 想了解更多凱爺秘方?請看《危機公關炎上對策-從新創事業到上市櫃企業都必修的品牌公關危機處理課》
◎ 企業線上健檢:為您的企業免費評估企業公關危機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