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被書名勾起興趣,便將《沒口之河》帶回家。「沒口河」對自己來說是個新鮮的名詞,總說「好奇會殺死一隻貓」,但在略略翻讀此書後,便覺得或許「溺」於其中,也未嘗不可。

讀《沒口之河》這本自然文學,隨著作者黃瀚嶢的書寫脈絡,不時喚起現已被過度開發的故鄉面貌。而僅存於兒時回憶中的翠林山地,也如書中推薦文〈赤楊〉的「你闔上這本書,你感覺到,在心中最寬敞的那個角落,有片森林正在萌芽。」再次顯於心裡。

「是那片溼地,給了我新的眼睛。」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沒口河」是指在東北季風盛行的冬季,河川會在入海前被沙堤阻斷,成為「沒口」狀態。靜臥在知本沖積扇上的「知本溼地」,最早的名字是卑南族語「姆芙嫩」(Muveneng),為「積水的地方」之意。

《沒口之河》的書寫起點便是這一片將被開發的溼地。書中七個章節以知本溼地最具代表性的物種為名,構成這片沖積扇的生態環境,也繪出它不斷變化的記憶線。

作者記錄下知本溼地的環境史,同時也一路伴隨著「知本光電案」的進程。雖然書裡揉入了環境正義、原住民權益、能源轉型等議題,但作者仍依其本心,試著拓開自身視野,以「新的眼睛」觀察、體驗,更透過學習卡大地布部落(Katratripulr)的歷史與文化底蘊,緩緩地將知本溼地的故事如實道來。〈延伸閱讀: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 李韻儀:「這片土地告訴我,人可以活成流動的邊界。」〉

「許久不見,溼地果然又變了。溼地總在變。」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六年多的生態調查,在作者疏朗靈動的文字描繪中,一一展現知本沖積扇是怎樣走成了如今的知本溼地。從第一次踏入風災後的乾涸溼地,直至近似完整靜水湖泊的樣貌,以及人類走進自然間的「在地」變化。〈延伸閱讀:3 部吉卜力動畫隱含的環保哲學:感恩自然的饋贈,遏制欲望讓萬物永續發展〉

自然承載了一再出現的傷,但仍能自癒,只是不知所費時光幾何。可不管如何變化,都能回復它們的「口」,就如同作者所提:「對我而言,只要這裡仍是流路,就算只是暫時性的水體,但那個嚮往水,記憶水,那個信念流淌之處,就是實實在在的一片溼地。」〈延伸閱讀:結合永續與培力!蘆葦女力攜手中高齡女性再創人生歸屬,賦予咖啡麻布袋新生命〉

《沒口之河》原可能是生硬的紀錄,但在作者的溫柔筆觸之間,融入了故事情感,似是小說,卻又真實地述出某些人事物的日常,那漫流心間的信念,似乎也將心靈拓廣了不少。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 粉絲專頁

主圖來源:Pexels @Jeremy Bishop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