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2023)年二月,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圓寂,各界人士與眾多信徒紛紛前往悼念,除了無限緬懷、感念大師外,大師一生秉持佛陀教法、謹守志業,用智慧之心為迷茫的我們指引方向,堪為佛教重要的典範之人。
回首過往大師弘法之經典、宣揚之教義、所言之語錄,事實上皆與二字緊緊相扣——療癒,而這個近幾年常見於坊間的詞彙,是如何與並列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融合貫通呢?佛教的療癒又可分為哪些層次呢?本次,就讓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院長郭朝順以學者的角度分析解釋、引經據典,帶領我們敞開心胸,認識學識之廣的佛教世界。
緣起性空:萬物形成皆有條件,沒有所謂的亙古不變
擁有 2500 年以上歷史,發跡於印度半島的佛教,隨著時間推移、地方演變,形成許多派別,又以三個主要分支:南傳上座部佛教、北傳大乘佛教、藏傳密乘佛教,再細分成各種宗派。「雖然教派眾多,但基礎是相同的,都是遵從最早的佛陀教法,而後再慢慢各自發展。」郭朝順教授解釋。
若要探討佛教療癒觀點,可先從紀載佛陀言行錄的《阿含經》中提及的「緣起性空」理論談起。郭朝順教授說明,所謂緣起,指的是人世間所有事物,是具備很多條件組成的,既然如此,事物就不會有自己的不變性、永恆性與自主性。換言之,佛教認為沒有不變的事物,只有不斷變化的現象,如果太執著眼前的「真實性」,內心的結就難以解開。
對此,郭朝順教授提出了一種說法,假設將痛苦比喻成內在的結,佛教的療癒是,提供某個新的角度、說法來看待詮釋:「結並非是死結,是有機會可以鬆開的。」指出佛教主張自我不是絕對且一成不變,萬物皆會改變,即便也許會受傷,卻也沒有什麼結能困住自己。〈延伸閱讀:頌缽是什麼?開啟身心靈療癒的重要管道:5 個運用頌缽梳理調平、穿透心靈的方法〉
實踐佛教療癒的過程——「三學增上」:戒定慧
也因此,佛教療癒走的是覺察與修行,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慢慢修練出得以自我療癒的能力。郭朝順教授解說,佛經中時常可聽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提醒,人最大的敵人是「貪瞋癡」,需要靠「三學增上」的戒、定、慧加以持修,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戒」(持戒),表面上是規範,卻是對自我的一種承諾:因為看到自己本身的煩惱,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自願用另一種行為改變自己,例如我們很習慣從本能出發,以「我」為中心,戒的目的便是跳出自我以維持團體平衡,獲得事理圓融的理想境界;「定」(禪定),當我們願意做出改變、深入修行,心念「由戒生定」,針對日常身心謹言慎行,建立三思而後行的專注力,在穩定的引導下,才可能海闊天空;「慧」(智慧),正因禪定有許多方法,若對真理沒有通透理解,便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而「由定發慧」,就是從定的基礎學習領悟後,了解生命意義與世界的道理。
通透「三好四給」,步入「佛教人間化」的願景
由此可知,戒定慧是每個佛教行者最根本的勤修目標,同時,此三學也是「佛教人間化」的重要依據。郭朝順教授說,大家常聽到的「人間佛教」、「佛教人間化」,簡單來說,就是要把佛陀對人間的開示教化落實於生活,提升佛法的體悟,增加我們所追求的平安幸福、快樂美好,實踐後就能獲得自由解脫。
而星雲大師過往也時常以顯而易懂的語言弘揚人間佛教,也就是將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現代化」。「其中,最廣為人傳的『三好四給』,就是人間佛教常用來傳遞世人的道理。」郭朝順教授補充,三好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對應日常身語意,為持戒之本質,由外而內地淨化自己,以利他的角度為出發點;四給為:給人希望、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人世間的我們皆凡夫俗子,希望能擁有信心、過著歡喜的生活以及面對生命的勇氣,開拓人生的意義。〈延伸閱讀:【靈的療癒】內心越貧窮,越能遇見神。台灣宗教學會理事長蔡維民結合心理學詮釋基督教療癒,以靈修追求平靜〉
換言之,沒有人希望不快樂,所以我就應給人希望與歡喜,至於如何達到目標,則需要很多努力以及經驗技巧,佛教強調當修行到一定的境界,即可達到目的。郭朝順教授分享,如同星雲大師曾經給予世人的幫助,即便只是一句話或安慰,卻能讓大家永存於心,就算我們仍是凡夫,但那個瞬間、剎那,依然真實得到療癒,帶來勇氣、引導智慧的啟發。因此大師的「給」,回應佛教強調的「利他」;大師強調佛陀是人不是神,修行最重要的是,能否擁有解脫的智慧,並用自身的力量來幫助他人。
理解根本源頭接受真實的自己,避免惡習性輪迴
至於上述提及的「貪瞋癡」,指的是會危害人身心、障礙人們修行的三毒,與我們談論的負面情緒之療癒,有一定的關係。郭朝順教授解說,佛教所見的負面不是表面那麼簡單,三毒涵蓋的是更深、更根本的層面:
例如,當負面情緒來襲,並不表示此時的情緒代表我這個人,盡量別和負面合而為一,應學著抽離、加以觀察,避免成為貪瞋癡之人。還有一點是,我們時常用個人本性、性格來合理化自己的言行舉止,郭朝順教授以星座舉例,長久習性累積、壞習慣的養成,常被以「因為我是XX 星座,所以本來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加以認同,將外部理由作為根本理由,為過錯找藉口,無形中又離貪瞋癡更進一步,導致惡性循環、為人生帶來困擾。〈延伸閱讀:【Healing】所有療癒都來自你的身體!頌缽音療師 Ashley:「相信內在力量,答案往往就在我們心裡。」〉
回到「緣起性空」,我們理解自我如同錯綜複雜的網交織而成,想擺脫並非易事!雖然如此,佛教給了大家另一個方向,即使時常受外在牽絆,但只要越了解自己習性,便可發現根本解決,就越能有機會擺脫苦痛,將困住自己的結打開,這段漫長的療癒修行,過程緩慢需靠時間經營,祝福你我都能開啟人生的幸福之道。
主圖來源:佛光大學佛教學系 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