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音樂如亙古的河流依傍人類文明,從史前土著部落、古文明的拜神祭祀、強權間的戰爭,到部落文化慶典等,音樂始終如影隨形,悄悄地用多變的節奏、韻律,傳遞訊息到我們的大腦。
就讀 UCSD 的博士生候選人鄭子含,從小就在朱宗慶打擊樂團學習,高中、大學也接觸小鼓、爵士鼓等打擊樂器。鼓棒交疊,紮實地敲出節奏時,也讓子含好奇「人到底為何有節奏感,並利用節奏做出表演」。後來到台大心理系和美國 UCSD 專攻音樂認知科學後,彷彿拿到了一把鑰匙,得以打開深藏於大腦間的「樂光寶盒」。
音樂為何可以療癒人?
酬賞系統(Rewarding System)
「音樂就像是一個好的東西」子含開門見山地說到,當人類聽見音樂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個神經物質在人類享樂時會生成,使人維持在期待、興奮的狀態。
另外音樂會引發「酬賞系統」,亦即是我們聽到音樂時,會去期待、預測後面的節奏變化,如果猜到了,就會因為符合預期,使大腦更大量分泌多巴胺。另外研究也發現酬賞系統可活化大腦的各個區塊,其中在前額葉皮質有一區與執行功能、計畫和自我認知有關,也表示音樂其實除了讓人高興外,更與自我省思有關。
[caption id="attachment_98635" align="alignnone" width="810"] 圖片來源:Pexels[/caption]
酬賞系統最極端的例子,是音樂祭的 EDM 表演,大家如果有聽過 EDM,應該知道有些歌曲在進入副歌前會先出現單拍,再切分成緊湊的小碎拍,使音樂堆疊到最高潮後,再出現 Bass Drop 一次性地滿足觀眾。這整個音樂歷程就是在積累觀眾的期待值,並在最後「給你一個痛快」,而觀眾的大腦也在這機制中大量分泌多巴胺,得到強烈鮮明的情緒快感,也說明了音樂為什麼讓人那麼「爽」!
因此我們在聽音樂時,總是在猜測與期待中得到快感。不過也有研究發現,音樂複雜程度與酬賞系統其實呈現 U 字型,表示音樂太好猜會讓人覺得無聊;猜不到也會讓人失望,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最完美的 Sweet spot。
神經調頻(Entrainment)
但是咖啡廳音樂、平穩輕巧的輕音樂不是沒什麼變化嗎?又為何讓人覺得放鬆、療癒呢?子含表示:「放鬆的音樂關鍵或許在於神經調頻。」
神經調頻指的是:我們在聆聽音樂時,腦中的神經會跟著節奏同步律動,腦波頻率會被外在節奏調整。所以當煩躁時聽和緩的輕音樂,腦袋就會同步較平穩的頻率。
高階一點的神經調頻則較抽象,調的是整個人的神經放鬆程度,這已經不是腦波儀腦波儀(Electroencephalogram, EEG)可直接測量的數據,而是背後更廣大的意識範圍:如美感、生活儀式感、情緒、自我認同,甚至宗教信仰。而這正是做冥想、頌缽療癒時,音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延伸閱讀:擺脫 WFH 帶來的隱形壓力,透過山脈森林音樂、放鬆慵懶歌曲撫慰疲憊心靈〉
實例 —— 頌缽
聽到頌缽聲時,腦袋會切換到不同的狀態,轉換注意力。隨著缽聲綿延,整體身心也在頌缽師的指導語引領下進入平靜的狀態。除了舒緩放鬆外,也有人專注在呼吸的頻率時,腦中浮現各人生階段的畫面,或許是兒時沉睡母親懷中的模樣、與家人離別的最後一刻等,這些美好的「自傳式記憶」就是高階調頻所引發的意識。
子含共同作者的一篇研究也發現,音樂很容易幫助人們進行想像,她也提到「其實在我們想像這些畫面時,就幾乎等同我們去過了這些地方。」當腦袋想著大海,跟實際上到海邊走走,兩者的腦波其實很相似,僅有強度上的些許落差。所以我們在頌缽、放鬆時想到的那些療癒畫面,事實上也就像思維漫遊般,讓我們度過一場美妙的旅行。〈延伸閱讀:【Healing】所有療癒都來自你的身體!頌缽音療師 Ashley:「相信內在力量,答案往往就在我們心裡。」〉
音樂拉近人的距離
綜合以上觀點,也有研究指出:音樂其實有助益增進社交連結。想像一下,我們一群人在派對裡,聽著 DJ 放的 Disco 音樂,大家的神經被調頻在同一個頻率,腳踩著一樣的節奏,讓身體自在地舞動,再一起猜測音樂,透過音樂變化增加期待感。這一瞬間,舞池裡的所有人彷彿一個共振的集合體,於此同時大腦會認定這群人都是盟友、而非敵人,進而加強互相的情感連結。
這也是為何古代戰時會有鑼鼓喧天,用以激昂軍隊的士氣與向心力;部落慶典用音樂及吟唱,搭配舞蹈來凝聚族人感情;國家利用國歌,強化民族意識及群體感。〈延伸閱讀:從五感啟動的「身心靈療癒」:觀察那些錯過的、嘗試那些沒想過的,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編輯的意識宛若隨著腦中的神經元傳導,進入一個個活化的科學世界。回到採訪當下,咖啡廳正播著一首輕快悠揚的流行歌曲,我們和子含啜飲著溫熱的咖啡,沒有話語,任憑思緒浮沉在音樂的起伏中,此刻沒有科學、少了證據,只有夢囈般的歌聲獨自徜徉。
主圖來源:Pexels @Pixabay /Pexels @Antoni Shkraba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