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年輕的政委」,是多數臺灣人對她的第一印象;「天才 IT 大臣」,是日本媒體給她的封號;「網路神人」,是她在 IT 界的號稱;「首位跨性別閣員」,代表臺灣追求性別平權中的重要里程碑,她是現任行政院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
一頭飄逸長髮,說起話來謙和客氣、條條有理,針對每項論點皆可提出中立又客觀的見解,不禁令人好奇,隱藏在聰明才智下的唐鳳,真正樣貌是如何呢?隨著 10/29 臺灣同志大遊行即將到來,《女子學》團隊邀請在防疫與數位政策上提供多方助益的她,談論有關「跨性別」的身分認定。
褪去角色標籤:比起性別,價值貢獻更重要
出生在思想開放的家庭,唐鳳的成長過程並沒有特別界定「性別」的樣貌,好比母親小時候相當陽剛,據說外婆還曾以「兒子」喊她,不會有人規定必須依照本身的生理性別來表現自己。「我從小受的教育,也沒說男生、女生一定要怎樣」,因此,唐鳳認為自己並非「不一樣」,而是不認為「一定要怎樣」。
此外,在網路的世界裡,本來就能使用不同的身分、角色,不攸關性別,大家更在乎你所能提出的價值貢獻。對於性別認同,唐鳳除了在網際網路建立自由度外,或許也因為長髮留得很早、時常接觸到很多不以性別定位自己的人,使她不覺得性別就是二元光譜,而是可以同時擁有多變的氣質,好比一個人個性很敏感,卻同時擁有果決的判斷力一樣。〈延伸閱讀:接納性別的多重樣貌:跳脫二元框架認識性別認同,尊重他人的自我價值〉
不以性別主導自己的特質,我的性別就是「唐鳳」
「對我而言,決定每天用什麼性別氣質展現,是比較容易的。」唐鳳認真地說,她所認定的跨性別,並不只侷限男女兩邊,而是不受框架限制,例如今天可以穿裙子、隔天又可穿牛仔褲,不特別用「性別」定義自己的特質。
正因如此,唐鳳覺得自己更像 post-gender(後性別主義),類似 Judith Butler 提出的性別展演:「演員的戲路如果夠寬,就不會受劇本限制,還能體驗、同理不同的生命感受。」她補充道,由於個人生理狀況,自己經歷了兩次青春期,第一次是 10 幾歲的青年發育期,當時發育上很明顯沒有出現太多雄性象徵,直至 20 歲做了雄性激素測量,才知道濃度非常低,相當於 80 幾歲的生理男性;第二次則是在 25 歲左右開始使用雌激素,則感覺到另一種身體發育的狀態。〈延伸閱讀:【Be Yourself】邁入第 20 屆!專訪臺灣同志遊行發言人:同婚專法通過後,我們為什麼還需要同志遊行?〉
「不管是生理上的親身體驗,和『跨性別』或 post-gender 的認同,都提供我不同的觀點。」唐鳳理解到,每個人在不同的社會情況中有許多複雜的感受,甚至有些人會因為性別認同遭受誤解或霸凌,她很樂意協助大眾「去除標籤」,強調這些觀點,其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已。
多元交織:用弱勢體驗同理他人,建立友善連結
對此,唐鳳特別提出了「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理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弱勢,倘若大家都以自己優勢的部分做零和的競爭、試著要壓倒別人,如此一來終將使人際關係越來越疏遠;反之,每一個人其實也有弱勢的部分,可能較容易被嘲笑欺負,若能以弱勢的經驗,來同理自我優勢與他人弱勢,就更容易與別人建立連結。
她認為,交流和討論是一個理解雙方想法的途徑,還可為彼此指引出許多新知,即便過程會有質疑,但也是出自於好奇心,因為關心所以好奇,其實是件好事。回到性別認同,如果對自己產生困惑,本來就是件好事,假使沒有好奇心就沒有學習,當然也不會轉為行動,和開啟自我認識的旅程。〈延伸閱讀:台灣同志電影流變:4 部具代表性的國產同志電影,一窺多元性別電影的成長!〉
「一如往常」的對待,就是最棒的事
那麼,以跨性別身分進入相對保守的政府部門,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呢?唐鳳回答:「就是沒有任何特殊的差別待遇,我們『一如往常』地認真工作。」
由此可知,在大眾看不見的地方,很多細節正在漸漸改變。唐鳳覺得,自己的「功能」就是要讓大家看到,認識一個人有很多方法,從某個角度看他容易有刻板印象,但換個角度認識他,認定就會被打破,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樣貌,我們「不一樣,都一樣」。
專訪最後,唐鳳補充如何對應那些針對性別認同較負面的評語,她定義為「精神按摩」,類似在不舒服的地方加以按摩所出現的酸痛感。因為,只要能好好面對自己,任何說法言語都不會傷害到你,現實也是,那不過就是螢幕上的幾個字罷了!
內文圖片來源:flickr@Audrey Tang
copyright by share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