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年生於臺北的苗博雅,自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後,投入社會運動。長期關心冤案救援、憲政人權、性別平等、居住正義等議題。參與過 318 運動,並於 2015 年投身政治工作,共同創立社會民主黨。2018 年代表社民黨當選臺北市議員(大安區、文山區),成為首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並以「婚姻平權公投推動小組」召集人身分,推動 2018 年婚姻平權與性平教育的公投案。

2022 年,他以第二高票連任市議員,2024 年參選大安區立委。在市議員任內成功推動刪除 47.5 億浮濫編列預算,還推動多項教育改革、都市更新政策及《臺北市網路外送平台管理自治條例》、《臺北市淨零碳排自治條例》立法。並曾受邀參與美國國務院「全球領袖人才參訪計畫」(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IVLP)及「歐盟訪賓計畫」(European Union Visitors Programme, EUVP)。近年他也接手經營臺灣石虎足球隊協會,擔任總領隊兼理事長。多年來,透過理性對話、清晰論述的問政方式,吸引許多不同世代的群眾,一起關心國家各項議題。

大學時期的轉折:從課本到現場

「我覺得最大的轉折應該是在大學的時候。」高中以前,苗博雅的成績優異,總是名列前茅,但政治意識尚處懵懂;進入大學後,第一次接觸到課本之外的歷史視角與現場事件,就此展開各種內在叩問。

2008 年 11 月,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臺,會場周邊不見任何「中華民國國旗」,引發矮化國格爭議。上百名大學生發起「圍城」示威,抗議政府在一中框架下與中國互動。警方沒收旗幟標語等舉動,使得衝突升級,這是野百合學運後,再次由學生主導的民主抗議活動,史稱「野草莓運動」。

那段時間讓苗博雅第一次把法律課堂上的比例原則、行政法與憲法,以及街頭抗爭和警察影像等連結起來:「那是一個直接在現場認識國家與權力的過程。」

同時,在法律系課程中接觸到與人權相關的紀錄片,如《島國殺人記事》,讓他重新思考國家、人民及司法制度之間的關係。親自走進監獄參訪的過程,讓他看見刑罰制度的真實樣貌。而在課堂上討論少年事件處理時,也讓他反思社會介入的方式,是否真正有助於少年的正向改變。這些經驗,成為他日後推動司法改革、重視人權政策的重要基礎。

家庭立場的差異:學會理解與尊重

談到家庭影響,苗博雅並不否認父親的政治立場與自己大相徑庭。他笑說,自己從小閱讀《聯合報》,陪著父親收看政論節目長大,而隨著大學的思想開展,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這也造就了我一個能力:比起很多政治人物,我比較容易理解跟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在想什麼。」他舉例,許多人難以理解「為什麼還有人心向中國?」在他看來,這涉及到人們對「共同體」的想像範圍,有些人認同的是一個由文化與血緣構築的中華民族大敘事,而非臺灣現實存在的 2 千 3 百萬人在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下的共同體。

2018 年,苗博雅成為臺灣第一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以存在本身改變了議會氛圍。(圖片來源/苗博雅)
2018 年,苗博雅成為臺灣第一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以存在本身改變了議會氛圍。(圖片來源/苗博雅)

對此,他強調理解的重要性。「雖然理解不等於說服,但至少可以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爭端。」他也分享與父親互動的心得:「我們知道彼此不同,也尊重彼此的不同。」他認為,不要把溝通的目標設定為「改變對方」,那只會帶來挫折,甚至變得過於侵略。真正有價值的,是透過交流來了解彼此的想法。

大學畢業後,他在「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擔任法務主任。那段日子,接觸到大量冤案救援,備受爭議的「杜氏兄弟案」讓他最感挫折。兩名被告最初在臺南地方法院一審時被判無罪,最終由最高法院於 2012 年判處死刑定讞,並在 2014 年執行。

此案的爭議在於,判決的關鍵證據包括中國公安機關所製作的鑑定書與證詞,但相關證物並未送回臺灣,被告也無法在庭上對中國證人進行交互詰問,導致審判公正性受到質疑。

正因為看到諸多的「來不及補救」冤案風險,使他更堅定司法改革之必要。因為,一旦死刑定讞並執行,就再也沒有挽回的機會。苗博雅認為,社會需要能處罰犯罪、也同時避免冤案的制度。這一切,是他至今無畏在廢除死刑議題上與群眾交流意見的立基點,要有建設性的改革,也需仰賴更好的媒體環境與理性討論空間。

小黨如創業:在高牆縫隙裡開拓新可能

為何從社運跨入政治?2014 年的「318 運動」,他體會到:「社運能集結 50 萬人、改變一時,但若政治結構不變,難以撼動制度層面的根本。」他相信臺灣需要更扎實的政治基礎工程:除了民進黨之外,需培養第二個堅持臺灣主權,也有治理能力的選項。不然,政黨輪替四個字就可能被零成本濫用。

因此,他選擇加入社會民主黨,也是目前社民黨唯一擁有市議員席次的人。他坦言,十年來,他投入小黨,這條路像創業,並不容易,因制度傾向兩大集團,小黨缺資源、難攬才;對內政提出不同主張時,易被貼上「小藍」或「小綠」等標籤。但在他看來,成熟的民主本就是競爭也合作,選舉合作不等於失去主體,為此,他仍一步一腳印,堅持在小黨開創基礎工程。

「我喜歡自由,也喜歡做困難、沒人做過的事。」苗博雅談到自己的政治路徑,如此總結。對外溝通,他不走捷徑,在關鍵時刻致力於街頭宣講,透過各種管道把複雜的議題解釋清楚。2024 年角逐大安區立委,選前九天,他自提高風險戰術:「24 小時不斷電直播」。他說,既然相信自己這個「產品」夠好,就讓選民用最透明的方式比較。

問題不在內容,而在「通路覆蓋率」。幕僚曾擔心鏡頭會把缺點放大,他仍決定一試。結果雖未勝選,卻創下大安區非國民黨參選人歷來最佳成績,並為團隊累積了他人沒有的經驗值。「我們不被過去的成功限制,也不因怕失敗而不嘗試。」

談到自己這些年致力於經營直播節目《阿苗的臺北百科全書》,對議題有更清楚的論述及討論,其動力來自於,他觀察到政治傳播已從廣播到電視、再由電視轉向網路,而拒絕理解新規則的政治人物,終將被時代淘汰。

他將街頭短講、議題懶人包、長直播並行使用,把社運的熱情、法律的訓練與政治的實務,熔鑄成耐心的工程學:在二元對立之外,練習說理;在標籤與噪音之間,擴大觸及。

首位公開出櫃的市議員:讓在場成為改變的力量

身為臺灣首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苗博雅身體力行,參與同志遊行,也積極討論平權議題。(圖片來源/苗博雅)
身為臺灣首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苗博雅身體力行,參與同志遊行,也積極討論平權議題。(圖片來源/苗博雅)

2018 年苗博雅代表社民黨當選臺北市議員,也成為臺灣首位公開出櫃的政治人物。「對我來說,性別不是選擇題,而是我的日常。」他從小就被視為「不一樣的孩子」,步入公共領域之前,早以清晰的自我呈現在媒體與社運現場。

公開出櫃並投入選舉,不是為了標籤自己,而是延續一貫的誠實與透明:「我們要留給年輕人一個可被複製的成功案例,不用說謊、也不必扭曲自己,仍能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

他強調,參與政治不是「替自己找工作」,而是建立一種可被後進仿效的典範:即便沒有大黨資源、背負主流不熟悉的身分,也能藉專業與勤勉獲得認同。「如果為了當選而遮掩或欺瞞,傳遞出去的訊息將會是:政治仍必須靠說謊取勝。」

偶爾,面對路上的冷語與議會內外的挑釁——從「不男不女」到對同性婚姻的敵意,他的原則仍是不受情緒牽引,也不把辯論做成仇恨。「政治人物的自律,是基本功。若我宣稱性傾向不是評價政治工作的關鍵,就要用專業與耐心證明:無論身分如何,我都有能力把問題說清楚。」

他將社運倡議者與政治工作者的差異描述為「乘法與加法」:前者嘗試改變想法一致的人群,後者在分歧中尋找交集、創造連結。「我無法說服最極端的反對者,但我可以影響中立者。每一次回應,都要思考能否讓觸及面變廣。」

他觀察,自當選以來,只要他在場,議會裡針對同志的負面語彙便很少見。「不是我的功勞,而是『在場』本身就會改變對話氣氛。當有一位坦然、自信的同志政治人物坐在你面前,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偏見,就不容易說得出口。」存在(presence)本身,成了議會文化轉向的槓桿。

2019 年同婚專法通過後,社會正透過「看見、認識、熟悉、理解」的累積,走向更務實的修補:例如同志伴侶收養與家庭權益的細部推進。「性別運動的核心不是教條,而是讓每個孩子不因性別而被限制人生選擇。」苗博雅把焦點放在校園的「性平教育」,只要持續傳遞同理與尊重的體驗,平權就會穩步前行。

耐煩,是政治最難卻最必要的修煉

近年,苗博雅(左四)接手經營臺灣石虎足球隊協會,擔任總領隊兼理事長,積極促進臺灣足球產業的發展。(圖片來源/苗博雅)
近年,苗博雅(左四)接手經營臺灣石虎足球隊協會,擔任總領隊兼理事長,積極促進臺灣足球產業的發展。(圖片來源/苗博雅)

但他不諱言,一路以來,負面的評價與攻擊並不少,雖然期許自己能成為理性對話的存在,但偶爾網路匿名與兩極對立的不當言論,有時也會無可避免地影響情緒。他的做法是回到工作本身,用政策成果對沖情緒黑洞,支持者與同事的陪伴,也讓他每每能度過低潮。

「清朝的名臣曾國藩曾說:『為政之道無他,耐煩二字而已。』」他笑說,真正能帶來希望的,是讓人看見改變已在發生。

從社運到議政、從街頭到制度,苗博雅始終用同一把尺衡量選擇,「什麼對國家社會是最好的?」他認為,不要把立場建立在短暫的情緒宣洩或為反對而反對,而是建立在對未來社會的正向願景與長期承諾。「30 年前,談論國家是否獨立或同志婚姻等議題,都被視為禁忌或少數,如今民意已有巨大變化。沒有不能改變的事,只有是否願意投入的耐心。」

在分歧愈烈的時代,他用公開出櫃的身分,示範自信平穩且誠實的政治工作,以專業與耐心連結更多不同的人。當存在本身成為一種力量,他所推動的,不只是性別平權,更是讓民主文化回到常識——以誠實為起點、以尊重為日常、以互相理解的對話方式,持續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機會邁向更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從沙漠到彩虹:楊智群、賴文偉接力跑上臺灣同志運動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