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將建構韌性價值產業鏈列為最高共識,過去的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正逐漸蛻變,全力朝向以創新為核心的「台灣創造」(Create in Taiwan)。在這股浪潮下,亞家生技憑藉自主研發的「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不僅完美呼應在地韌性與永續發展目標,其創新的「照護點製造」(Point-of-Care Manufacturing)前瞻觀點更獲國際期刊肯定,同時布局東南亞,為台灣在全球生技版圖中,扮演關鍵角色提供最佳註解。

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表示,談到生技產業,多數人會先想到新藥研發、基因編輯等尖端技術,但高效、穩定的細胞培養,是決定後續步驟的成敗關鍵,而這一切都掌握在是否擁有先進製造能力,尤其基礎關鍵設備更需自主,才能在全球供應鏈中站穩腳跟,擁有真正的話語權。

政府將細胞治療納入發展重點前,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就已投入細胞製劑的關鍵生產技術研究。(圖片來源/亞家生技)
政府將細胞治療納入發展重點前,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就已投入細胞製劑的關鍵生產技術研究。(圖片來源/亞家生技)

「政府把細胞治療納入發展重點前,我們就已經投入相關研究。當時的挑戰除了法規未明,製備成本更是驚人!」亞家生技創辦人吳坤烈博士回憶,為了解開產業痛點,讓台灣具備自主培養細胞的能力,耗時三年研發出國內首家自主設計、並通過衛福部特管辦法GTP(細胞製備場所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認可的「細胞製藥用無菌隔離裝置」,將細胞培養箱、滅菌機、顯微鏡等關鍵設備,整合進一個高度自動化的密閉無菌系統,實現細胞製造「整廠輸出」。目前包括台中童綜合醫院等國內指標性的醫療與學術機構,已委託或導入相關設備。

亞家生技的創新技術,不只獲得市場實際驗證、具備高度通用性,透過設計、建置、認證到營運的整體解決方案,延伸打造「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更能廣泛應用於多種先進細胞療法。從增強免疫以對抗腫瘤的CIK、NK細胞,到具備組織修復、調節免疫潛力的間質幹細胞(MSCs)及其衍生的外泌體,都能在封閉系統中完成從細胞分離、擴增到最終製備的全流程。更關鍵的是,此系統的封閉性,為CAR-T、AAV載體基因治療等基因改造療法,提供更安全的操作環境,讓臨床現場的「照護點製造」成為可行選項,展現推動轉譯醫學的強大潛力,創新理念與前瞻觀點亦獲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與生物技術前沿)刊登。

亞家生技研發出「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高度整合智慧化設備與無菌操作環境,體現台灣自主研發的設備製造實力。(圖片來源/亞家生技)  
亞家生技研發出「微型智能細胞製劑廠」,高度整合智慧化設備與無菌操作環境,體現台灣自主研發的設備製造實力。(圖片來源/亞家生技)  

吳坤烈博士指出,「前醫後廠」概念就是照護點製造的最佳實踐,透過分散細胞製造供應鏈,不只能縮短製劑運送時間,也減少冷鏈運送碳足跡,「相較於傳統的集合式實驗室,這套系統可節省高達80%的維護營運成本,大幅降低入門門檻。」

而系統內建的AIoT遠距操作,在提升產能品質的同時,也完美呼應了BTC會議在AI精準健康與生態系建構上的發展重點,以及「在地韌性」與「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正從單點突破走向系統性的產業鏈整合。亞家生技同時啟動東南亞戰略布局,將「台灣創造」的整廠輸出模式,推向國際舞台。未來搭配政策支持與法規環境優化的雙重推動,期許能構建高效且具韌性的供應鏈體系,更重要的是,讓許多需要再生醫療的病患能負擔得起,最終達成「健康台灣」的目標願景。

【亞家生技】企業官網:https://www.yj-bio.com/